第一家幼稚园:崇俭幼和园,1920年由贾晓山先生创办,地址在道外北六道街34号。
第一家小学堂:1906年由当时的滨江县兴办,先后在正阳十一道街、乡二区的薛家屯兴办两所。
第一家中学:建于1921年,校名“鲁人旅哈学校”,后改称“广益中学”,1922年又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今哈一中前身),校址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
第一所高等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建立,是在哈尔滨创建最早的允许少量中国人入学读书的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当时校名“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由当时的中东铁路局领导,经费由中东铁路拨付,校舍在南岗公司街41号。
第一张报纸:1901年8月14日,俄国人洛文斯基创办的俄文《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第一张中文报纸《远东报》是1906年3月14日由中东铁路公司创办,主要宣扬沙俄远东策略。
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诞生,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广播电台。
第一家银行:1898年在哈尔滨建立第一家金融机构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地址在香坊,发行“羌帖”,俗称“卢布”。
第一家钱庄:1910年哈尔滨最早出现钱庄业永和兴银号,在道外设立,第二年因亏损倒闭;1912年4月,山东烟台天和兴钱庄来哈开办分庄,专办哈埠至山东的汇兑业务。
第一家保险公司:1900年11月,道外出现哈尔滨最早的保险机构“福安公司”,为香港华商福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哈设立的分公司,全称“滨江福安水火人寿保险公司”。
第一条公路: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市白城古城遗址)建立金王朝,为传送政令军情,1124年先后开辟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的驿道,分别通往南京(北京)、泰洲(泰来县塔子城古城遗址),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地区开辟最早的驿道,也应视为哈尔滨最早的公路。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到清朝年末才露雏形。
第一条街:元宝巷,即今道外区平原巷,1870年命名。
第一条民航线路:1932年日本侵略者扶持伪满洲国政府组建“满洲航空株式会社”,同年11月3日“满航”在哈尔滨正式开业,并开设民航马家沟机场,主要是为运送日伪军政人员和急需军用物资服务。
第一家邮政局:1902年7月3日清朝政府在哈尔滨设立邮政分局,此为哈尔滨邮政创办之始。
第一条电报线路:1899年11月,清朝政府架设了由呼兰城起南至松花江北岸的电报线路,传递官电。
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1899年,中东铁路局为中东铁路沿线19个主要车站架设了交换式电话网,线路总长596杆。
第一个外国驻哈领事馆:1907年1月14日,俄国在哈尔滨设立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在中东铁路局楼内。至1943年先后有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
第一个来哈尔滨旅游的外国人:1877年英国医生根德,在吉林、黑龙江一带游历,阿勒楚喀副都统派官员沿途护送,“由哈尔滨过江,送往江北,奔赴黑龙江界呼兰”,当年呼兰理事同知报告称,英人根行署“从马家船口过江,抵至呼兰”。这是有史料记载最早到哈尔滨的外国游人。
第一个图书馆:1902年首创哈尔滨地区公共图书馆,始称松花江市图书馆。
第一家书店:1900年魁升堂书店在滨江安福大街(今道外大新街)成立,成为哈埠第一家经营图书的店铺。
第一家电影院:1902年,俄国从军摄影机师高布切夫创建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高布切夫电影院,地址在现道里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目前仍留存的、历史最久的电影院应属和平电影院,原名敖连特电影院,由俄国人建于1908年。
第一家剧场:1908建立的辅和茶园,位于滨江厅傅家甸居仁街(今道外三道街)109号,是由傅家甸兴南木业公司经营者于为霖出资建造的板木结构、坐北朝南的2层中式楼房,可容600余观众。
第一家药店(中南):1903年吉林省吉林市世一堂药辅在今道里区西十道街开办分店,应为哈尔滨第一家药店(中药)。
第一家医院(西医):1900年开办的中东铁路中央医院,主要为铁路员工治病。
第一个体育场:座落在道里中医街的红星体育场是我市最早的体育场,是1920年以前由俄国人修建的自行车赛场。1928年改名道里第一体育场,1951年改名为红星体育场。
第一座体育馆:座落在道外八区体育场内的哈尔滨人民体育馆,原名“哈尔滨特别市宣德体育馆”,建于1936年12月,1937年3月21日举行开馆典礼仪式。1945年后,该体育馆遭到破坏,1954年人民政府投资重新修建,并改名为哈尔滨市人民体育馆。
第一家理发馆:是1898年8月12日法国人布朗秀开设的,地址在现在的香坊区。
哈尔滨的“山东帮”与“河北帮”
随便几个哈尔滨人坐在一起唠闲嗑,问起他们的原籍,准有人回答:山东或河北。即使他本人的出生地不是山东或河北,他的父辈或祖辈也是来自山东或河北。这说明在目前的哈尔滨人当中,山东人与河北人,所占比例确实不小。1946年哈尔滨解放时,哈尔滨已有70万人口,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经济比较发达。但当时哈尔滨两个较大的资本家则是山东人与河北人。一个是“山东帮”的张庭阁,山东掖县人,他经营的工厂有双合盛皮革厂、双合盛啤酒厂、双合盛面粉厂、双合盛油坊等;另一个是“河北帮”的武百祥,河北东亭人,他经营的当时哈尔滨最大的商店有同记商场、大罗新环球百货商店等。山东人与河北人在哈尔滨的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实力与贡献,由此可以窥其一斑。
山东人与河北人成帮结伙地来哈尔滨,最早应该始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俄国人在这里修筑中东铁路,大量山东人与河北人陆续来到哈尔滨充当民工。中东铁路建成后,作为中心站的哈尔滨日益发展起来,周围又有大片荒地有待开发,山东、河北农民看中哈尔滨这块宝地,便成帮结伙地涌入哈尔滨,有的打工,有的种地,有的做起小买卖。山东、河北人涌入哈尔滨的另一次高潮是全国解放后的50年代,当时哈尔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批工厂企业兴建,一批批山东、河北人来到哈尔滨。所以,上百年来“山东帮”与“河北帮”对哈尔滨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