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远程反潜鱼雷(躲到1000米深的水下也不保险)(1)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曾经谈到过,各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其实基本不能用鱼雷攻击可以快速变化深度的潜艇。因为当时的鱼雷都是定深雷,只能攻击吃水深度几乎不会瞬间变化的水面舰船。除非对方潜艇已经完全上浮到了海面上。而到了海面上的潜艇用舰炮攻击更有效,水面舰船可以用反潜鱼雷攻击对手的潜艇或者潜艇相互用鱼雷攻击,出现的时间非常晚。在此之前,各国攻击潜艇其实基本工具都是深水炸弹。深水炸弹可以命中潜艇的时代,还是欺负柴电潜艇在水底很难用全电方式航行1个小时以上,而且也潜得不是特别深,一般不会超过150米,因此可以用深水炸弹概率攻击。但是面对几个星期都不会到水面换气的核潜艇。甚至现在的AIP潜艇,深水炸弹也只能算吓唬一下潜艇。因为直接扔到核潜艇正上方爆炸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不到。

超远程反潜鱼雷(躲到1000米深的水下也不保险)(2)

海水的密度是大气密度的800多倍,而且水很难被压缩,因此同样当量的爆炸物,在水中的杀伤距离和杀伤效果比在空气中更强烈。再大吨位的民船和军舰,也怕水雷和鱼雷。水雷大多是被动作战,而鱼雷则可以主动攻击,这也是鱼雷的厉害之处。重型鱼雷的破坏力很强,在水中爆炸后主要破坏舰艇的水下龙骨部位,直接打击舰艇的能源、动力和弹药舱,可使舰艇沉没或失去战斗力。当代潜深最大的反潜重型鱼雷的最大攻击深度在900米左右,比如MK48的MOD7系列,也有说法可以到1200米深度,基本压着潜深最大的核潜艇能达到的1100米的潜深设计。因此即使躲到1000米的深度也不保险。水下鱼雷的最大攻击深度,并不代表鱼雷可以在那个深度发射。由于在水下每下降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因此水压对任何深潜的潜艇和鱼雷都是极大的考验。

超远程反潜鱼雷(躲到1000米深的水下也不保险)(3)

在深水中要发射鱼雷,鱼雷发射管本身也是耐压壳的一部分。这部分在水下可以打开的最大深度也不是无限的;这是为了全艇安全的基本需要。目前全球鱼雷最大发射深度的世界纪录是水下270米。如果有机会到常规潜艇或者核潜艇内部去参观,就会发现指挥舱内有两块深度表。那么哪里是潜艇的指挥舱?对常规潜艇来说,有潜望镜的舱室就是指挥舱。在潜艇和水面舰船缠斗比较激烈的时刻,一般都是艇长亲自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动静,随时下达发射鱼雷的命令。因此传统的潜艇指挥舱都是一套可以升降的潜望镜,外带2块深度表。现代化的核潜艇或者常规AIP潜艇的指挥舱内部有更多的电子屏幕显示器;但是潜望镜和2块深度表仍然是最基本的潜艇作战设备。这两块深度表,其实一块是显示潜艇的实际深度。刻度最小单位一般是5米。最大显示深度一般是300米,其实显示的就是该潜艇的最大安全潜深。当然这是老式深度表,最新的电子深度表可以显示的更精确。但这里只说最原始的潜艇作战深度表。另外一块深度表的最小刻度是半米,但是显示的最大深度往往不到180米。

超远程反潜鱼雷(躲到1000米深的水下也不保险)(4)

二战期间的常规潜艇就敢深潜到250米以下,那么为何这个刻度更细的表只显示到180米的深度呢?其实这个表是鱼雷发射表。180米深度就已经是大多数早期的常规潜艇的最大可发射鱼雷的深度。至于发射深度进一步到200米以下。其实是1990年代以后生产的常规艇和核潜艇才具备的能力。对水面舰艇攻潜来说,口径更小的324短鱼雷比标准的533毫米重型鱼雷更好用。因为短鱼雷下潜的更快,而重型鱼雷浮力大,下潜速度相对更慢。324毫米口径短鱼雷多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重型鱼雷完全靠大当量爆轰的攻击方式不一样。不过潜艇在艇壳上被射流钻出十几厘米直径的大孔,也受不了。别看小小的短鱼雷。苏联海军和海自在上个世纪都没掌握这种技术。当前装备的短鱼雷性能最强的,还要看2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