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鹿鸣》据说是一首周王宴请群臣宾客的诗,诗人从鹿鸣起兴营造了和乐融融的君臣同乐的欢愉气氛:主人热烈欢迎宾客到来,宾主之间交流治国安邦之策,互赞高尚的品德,以酒相敬畅言甚欢。就像野外觅食的鹿寻到艾蒿而呦呦而鸣、呼朋唤友。

不仅是在《诗经》里,我国古代的传说中也认为鹿是一种善良而又温驯的动物。古人都希望能够像神话中的仙人那样乘着神鹿游览大江名川。有李白的诗句为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佛教故事里说到佛祖曾经化身为鹿,“众鹿数千为群,皆来依附”。“群鹿来归”被认为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所以《小雅·鹿鸣》中以鹿起兴也有讨吉祥和谐之意。

鹿鸣的象征 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1)

鹿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的象征 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2)

因此《鹿鸣》也就被指定为宴乐之曲了。野鹿尚且懂得食物要与朋友分享,更何况人呢?于是大家互通有无,交流才学,共献君王。在知识面前,君臣处在了相对平等的位置上。从《鹿鸣》这首诗还可以引申到国君需要倾听臣子治理国家的政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所以古往今来以《鹿鸣》作为鞭策自己采纳谏言的君王大有人在,曹操就是其中一个。

鹿鸣的象征 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3)

曹操《短歌行》诗句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了《诗经》中“鹿鸣”这一意象,表达的就是他求贤若渴的心情。根据古史的记载,直到魏晋时期,《鹿鸣》的古曲调依然存在,而且鹿鸣还是钟鸣鼎食之家宴会的主题乐。所以尽管在最开始《鹿鸣》可能只是君臣宴会上的歌曲,但是发展到后来在民间场合也能出现了。朱熹《诗集传》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软?”

这种判断是有可能的。曹操平定荆州时,汉代的雅乐郎杜夔就为曹操演奏了《鹿鸣》,据说曹操听后深受感动。尽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曹操没有什么好感,因为虽然不乏一些有识之士前来投奔他,但是曹操嫉才,疑心过重,杀杨修、兵败赤壁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古代懂得“鹿鸣”之道的君王很多,但真正可以做到像“周公”那样爱护贤才的没有几个。“吐哺”更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德神话。

鹿鸣的象征 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4)

曹操剧照

“周公吐哺”的“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说:“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说的是洗头发的时候多次握着未梳理的头发冲出去接待贤人,吃一顿饭得好几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忙着接见前来投靠的人。那些有识之士都深深地被周公求才若渴的言行所打动,纷纷投入其磨下。

鹿鸣的象征 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5)

周公吐哺

除了作为宴会之乐外,《鹿鸣》已经成为古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唐宋时期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仪式:秀才如果考取了乡试,这个地区的州县长官都会按照朝廷所规定的仪式举办宴会,这个宴会就叫做“鹿鸣宴”。

整个宴会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主考官、监临官和学政等数人一起光临“鹿鸣宴”,州县的官员代表他们当地的考生和百姓向这些教育大官们致谢,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类似今天在欢宴之前的致辞,接着就会邀请这些官员上台,向他们颁发金银花杯盘、绫罗绸缎等礼物,感激他们慧眼识人才。

鹿鸣的象征 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6)

接着新科举人出场,州县官员就把顶戴衣帽等代表举人身份的衣物正式颁给这些新科举人,此项仪式完毕之后,就是感激皇帝的谢恩礼。到此为止,整场“鹿鸣宴”最重要的点睛之笔还没有完成,就是大家齐唱《诗经·小雅·鹿鸣》篇,乘着酒兴,跳起“魁星舞”,将自己当做天上的文魁星下凡,等到舞蹈一结束,大家都一拥而上开始正式的欢宴。

直到清代,这个习俗依然被沿用。因为这不仅象征了国家爱才的国策,对于个人来说,能参加“鹿鸣宴”也是光耀门楣的喜事。尚未入仕就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入仕之后当然步步高升在望,难怪范进中举之后竟然欣喜发狂以致真的发狂了。

鹿鸣的象征 鹿是吉祥喜庆的象征(7)

古代中举

《鹿鸣》原本的意思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概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鹿鸣》根据宴请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阐释,如果是君主宴请宾客,则有求贤之意,而普通朋友之间的觥筹交错则表示要共建友谊。不管怎么说,《诗经》有意思的地方正在于它具有诗歌的模糊性,否则的话,也就不能引起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们对此源源不断的阐释发挥了。

参考资料

《小雅·鹿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