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退休教师捐赠40万(盐城九旬离休老师捐100万元助力贫困学子)(1)

扬子晚报网5月30日讯(通讯员 李荣庆 记者 范木晓子)5月30日下午,一对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满面笑容,从盐城师范学院院长方忠手里接过了100万元助学基金的捐助证书,现场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是“包斌、陆一军夫妇助学基金”捐赠仪式的场景。

97岁退休教师捐赠40万(盐城九旬离休老师捐100万元助力贫困学子)(2)

捐赠者是一对老夫妻。丈夫叫包斌,93岁,离休前是盐城商校(现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务科长。妻子叫陆一军,87岁,离休前是盐城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教师。

“今天,感谢学校帮我们了却了一桩心愿,​能够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让他们安心读书,我们感到很幸福。”包斌、陆一军开心地说。

97岁退休教师捐赠40万(盐城九旬离休老师捐100万元助力贫困学子)(3)

学生时代的贫困刻骨铭心

1925年11月,包斌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爱读书,幼时在村里的私塾读书,并力所能及地帮家里干一些农活。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1944年,听朋友说,安徽阜阳有一个管吃饭的流亡学校,于是和同学一起来到阜阳求学。

97岁退休教师捐赠40万(盐城九旬离休老师捐100万元助力贫困学子)(4)

学校提供的的伙食,也就是一日两餐,每餐就是一只不大的高粱饼。尽管如此,他也很知足,每天最惬意的事就是坐在学校的树荫下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可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只要一读书,头就会疼。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不读书,头疼病就会减轻些。他自己总结了原因:每天两只高粱饼的营养,都应付不了年轻的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别说读书这么费脑子的事了。

于是,对于学习,他就悠着点了。后来,由于战事的原因,他辗转到徐州中学读书,和一个在徐州当和尚的宿迁老乡同住,每天的伙食就是两大碗面面糊。1946年秋天,包斌考上了吃饭不要钱的徐州江苏学院数理系,由于课程较深,学习用上功,就会头疼,第一年,他的成绩单上有些主要科目挂了科。大二时,他不得不转到课程相对不难的经济系。

包斌读大学的时候,陆一军正在读中学,在她的印象里,战争年代,根本就吃不饱饭,每天两碗的稀饭都填不饱肚子,最困难的时候,连咸菜都没有,同学们只能去挑野菜,用盐腌制咸菜,咸菜里根本就见不油。饥饿是她们那个时代最深的记忆。

97岁退休教师捐赠40万(盐城九旬离休老师捐100万元助力贫困学子)(5)

三个不同时代的教师生涯

包斌第一次做教师是在他在江苏学院读大二的时候。转到经济系后,他的学习轻松了许多,有次他听说附近中学缺英语教师,于是他就自荐,做了兼职的代课教师,每周五节课,每月的工资是200斤小米(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他将小米卖了,买了他学生时代的第一件“奢侈品”——钢笔,尽管那是店里最便宜的一支钢笔,相比用醮笔时刻都要带着墨水瓶,还是方便多了。那一年,包斌22岁。

“当手里拿到心仪已久的钢笔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提起当年的往事,包斌一脸的幸福感。

包斌第二次做教师是在部队里

1948年10月初,淮海战役前的徐州的气氛非常紧张,江苏学院迁到镇江市谏壁镇王家花园办学。1949年初,包斌经同学介绍,认识了中共的地下工作者,并随他一起来到盐城的苏北华东大学读书。来到盐城后不久,因战时的需要,包斌参加了革命队伍,加入了渡江战役工作组。4月21日下午,包斌随工作组一起渡过长江,后来,他被编入苏南军区文工团,正式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文工团,他结识了革命伴侣陆一军,自此开始了20年的军营生活。1969年8月,包斌转业了被分配到盐城地区电机厂,担任总账会计。

在部队里,他做过班长、印刷厂会计、政治部干事,其中有10的时间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工作,做过军区后勤部会计训练班教员、军区速成中学数学教员、军区师范学校数学教员、炮兵学院子弟学校教导主任。这是他的第二份教职工作。

包斌的第三份教职工作是始于1980年12月,刚刚恢复办学的盐城商业学校缺少师资力量,包斌因工作需要,调到盐城商校,担任教务科副科长、科长,并承担了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直到1987年11月离休。

心里装着爱读书的贫困孩子

离休后,包斌夫妻俩在徐州新沂安度他们的晚年生活。少时读书的贫穷,近20年的的从教经历,在包斌心头慢慢形成想法,直至成为一份执念,那就是尽其所能,资助贫穷的学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包斌响应盐城市团委号召,为“希望工程”募捐,他捐助响水、滨海两个学生。从此,他们俩走上了捐助贫困生的道路。

有一次,包斌给在老家宿迁农村做小学老师的堂弟打电话,问他们学校有没有贫困生需要资助时,堂弟告诉他,他班上有对双胞胎男孩,哥哥叫葛团,弟弟叫葛结,父亲长期生病最终病故,母亲一个人支撑家庭,家里实在困难,每学期开学时都交不起学费。包斌二话没说,立即决定资助小兄弟俩,一直供他们念完初中。

“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过去了,是您们默默无闻地将学费寄给我和弟弟,使我和弟弟像别的同学一样留在美丽的学校……我们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了,我们不会因此而骄傲,我们一定会用好成绩来报答您们的恩情,争取都能考上重点高中,下学期一定给您们每人寄一张学习奖状。”懂事的小兄弟俩定期给资助他们的包爷爷陆奶奶汇报学习情况。

但凡听到有家庭困难的孩子上不起学,包斌夫妻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时是三五千,有时是一两万。有次,他听说有个卖油条人家的孩子上大专交不起学费,就给他们送去了1万元钱。家里的钟点工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就不停地给她涨工资,还资助了她的一对儿女读完了大学。

前前后后,包斌陆一军资助了10个贫困生,捐出了10万多元。

除了助学,凡事看到有困难的人,他都愿意慷慨解囊,借出援助之手。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特地坐火车来到学校,交纳了2000元特殊党费。2016年,当他听说盐城阜宁遭遇特大风灾时,主动交纳了1300元特殊党费。

“这个钱总感觉还是人民的,还是国家的”

包斌陆一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两个儿子从小都非常热爱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他们都考取了政府公派的留学生,现都已成家立业。老大在美国,老二在新加坡。

离休后,老两口过着简朴的生活。包斌喜欢看看书,侍弄侍弄小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逗弄逗弄自己养的花眉鸟。陆一军喜欢摄影,没事喜欢拍些照片,和摄友切磋切磋技艺,交流心得。

偶尔和远在海外的儿孙通通电话。

他们喜欢粗茶淡饭的日子,平时生活非常节俭,衣服只要合身,就一直穿下去,他们几乎不到饭店吃饭。

“老爷爷平时对自己可抠了,袜子破了,都舍不得扔,自己拿针钱补好了再穿。现在谁还补袜子啊?!”陆一军这样笑话自己的老伴。

“比起解放前没得吃、没得穿的日子,现在不如要好多少倍。”包斌笑着说。

老两口省吃俭用,才有了100万的积蓄。

“这个钱总感觉还是人民的,还是国家的。”老两口觉得,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生活过得都不错,早已不需要他们的帮助。

老两口商量了很长时间,决定将自己的终生的积蓄捐给学校,设立一个助学基金,让学校替他们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

今年年初,包斌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盐城师范学院离退休工作处处长黄顺荣,黄顺荣立即与学校领导及基金会、学工部等部门进行沟通,很快拟定了捐赠协议和资助办法。

根据两位老人的意愿,他们将每年捐助20名贫困生,给他们每年5000元的学费,直至毕业。“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女孩子在家里不被重视,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听说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女生,我们资助的大部分都是女生,我非常开心这是一个多么好时代啊。”陆一军说。

“你们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感谢学校帮我们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捧着捐赠协议和资助办法,包斌、陆一军脸上绽放着笑容。

编辑:乔金玲 编辑:乔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