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落花寄寓惜花伤春的感慨。本诗写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作者闲居永乐期间。当时,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得罪了牛党的令狐,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时,作者登高赏景,看到落花,不禁悲从中来,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写命运的忧愁苦闷,借园中落花隐晦曲折地吐露自己复杂的心境。
落花本是无情物,作者寓情于景,由落花生发开去,以落花自比,将个人的身世浮沉与落花的陨落飘散情景交融,表达命途多舛、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叹。作者并不是泛泛而写,他关注落花的细节,逐层来表现情感,极尽情感的风致,体物至深,写情孤绝。
首联“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写事状景,寄寓茫然之慨。落花本来是寻常之景,无非是触发诗人心底的惜花之情。作者在这个基本意象的蕴意之外,又别开新境。这里一个“竟”字是突然意识到的意思。以前与客同游的时候竟然对落花视而不见,客走以后,热闹退去,孤独之感突然如此强烈而清晰,以至于放眼望去,曾经忽视的落花竟如此切入心境。表面上好像说花是因为“客去”才乱飞的,实际上是写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技法之高、感触之细令人叫绝。虽然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而前后两句之间的逻辑黏合得是如此紧密:落花虽然早已有之,客在之时因为欢悦而无所察觉;待客去楼空,一切归于沉寂,心底那份沉落已久的孤独寂寥感瞬间浮上心头。触景伤情,情何以堪。这两句很有画面感:高楼孤影,落英缤纷,四周无边愁绪,渲染的手法运用得极为精道。所以,首联既点明诗题,又总写孤愁之缘由,是情感的第一层风致。
颔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是续写落花,目光由近及远,由狭及广,境界一下子开阔起来。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的具体情状:花在夕阳下纷纷而落,残红满径。“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四处飘散,曲折的小路上都落满了;“迢递”句从时间入手,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让人想见天地间落花迷蒙的景象。这哪里是落花,分明是愁绪满天涯。作者用无处不飞花状写落花满天、愁绪绵延的情景,虚实相生,意在言外:繁花曾经绚烂,春尽之时难免光华一现,斯情不在。诗人站在高楼之上俯瞰花园,一切春败之景尽收眼底。落花范围之广正是愁绪无边无际的写照。如果说,这两句是对眼前景的客观的描摹,那么对“斜晖”的点染就透露出作者内心的骚动不安,仿佛那即将落山的夕阳也与这落花有了心灵感应。一个“送”字既像是落花送斜晖,也像斜晖送落花,实际上都是作者送别落花,借物为言罢了。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像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这一层意味,如果不能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的。这两句为我们创设了凄清愁苦的氛围,透露出诗人心灵的深重伤感和深切悲哀。至此,对落花情状的描写已经极尽风致,完成了眼前景的深度描摹,自然引出下联。
颈联“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在前四句铺垫酝酿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因为作者看到落花,不忍其飘零之败状而伤心不已,所以也不忍心将它们打扫干净,仿佛落花也像人一样,有着活生生的复杂的情感。再加上放眼望去,落花越飘越少,怎么忍心再去加快它们终将成泥的进程。作者因为朋友别离而伤悲,因为看到落花而断肠,反过来又不忍心清扫落花。人与物之间如此情真意切,诗人伤痛欲绝之心可见一斑。“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希望树上残留的花朵莫再飘落,却事与愿违,花朵仍然纷飞不止,大有很快落尽的趋势。此刻,枝头已是越来越稀疏,这时的伤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尾联两句“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收束全篇,写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曾胸怀天下,一心要出仕为国,却因为朋党之争受到牵连,仕途坎坷,前途渺茫,结局跟落花殊无二致。原以为颈联已将愁苦写尽,尾联却又更加一笔,把落花情结写到无法再写。那种随着春的离去而彻底走进绝望的情绪满纸淋漓,诗人只好泪落沾襟,无语对落花。
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落花,但大多只是单纯表现怜花惜花的情绪,或抒发及时行乐的感慨,很少能像李商隐这样一层一层剥笋,将情感的内里一丝一丝呈现出来,最终与自己的身世前途结合起来,把情绪推到伤感的极端,非写尽而不罢手。同是咏落花,诗人还有一首《和张秀才落花诗》,其中“落花犹自舞,扫后更闻香”两句,用舞姿来形容飞动的落花,既形象鲜明又蓬勃富有生气,对经久不灭的花香的描写更表现了落花形象的美好和品格的高洁,创造了新鲜的意境,可见,诗人虽然观照了同样的景物,却每次都不相同,与前人落花诗也自有不同。
#教育听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