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皆纯色,三江八荒任我游”,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ai智能创作系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ai智能创作系统(当创造力无穷的AI)

ai智能创作系统

“五湖四海皆纯色,三江八荒任我游。”

谁能想到,如此大气磅礴的对联,竟然出自AI之手?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完善,AI不仅智能,还富有感情,如全球最大规模人工智能巨量模型 “源1.0”,可以回答问题、续写故事,还可以独立完成小说和剧本的创作。

说不定,未来你所看到的某部小说,便出自AI之手。

然而,AI强大的创作能力,在让人惊叹之余,又让人产生诸多顾虑:AI如此厉害,会取代文艺工作者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AI的世界,深入探索AI创造力的未来之路。

AI创作开启“真香模式”

在今年的科罗拉多州博览会年度艺术竞赛中,出自AI之手的作品《太空歌剧院》拿下了“数字艺术/数字加工摄影”分项的奖项。

参赛者杰森·M·艾伦借助一个人工智能生成此作品,成为第一幅赢得这类奖项的人工智能作品。

艾伦更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我们需要认识这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并利用它来做好事,这样我们都可以进步。”

不知不觉中,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已经被AI所“复制”,它不再是一种玄妙且虚幻的东西。就如苏塞克斯大学认知科学教授玛格丽特·博登(Margaret Boden)在她的著作《人工智能与自然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Man)中所写,在新思想产生之前,它们的种子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如果把创造力理解成在我们已有的知识碎片之间建立的新关系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之前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发挥创造力”

AI的创造力便是如此,如前文提到的“源”就专注于NLP领域。大模型使用5000 GB高质量中文进行训练,基于深度学习和自监督学习技术,将大规模分布式训练性能纳入模型结构设计,并采用数千张GPU资源进行训练,期间实现了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将海量的中文信息存储进了2457亿的大模型之中。

这个千亿模型作为中文语言的集大成者,其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语言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以通用基础模型的姿态,担当源系列大模型生态的柱石,提供了语言智能的中心与核心的功能。

但对于AI的创造力,我们还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贾内尔·沙内在《你看起来好像……我爱你: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为这个世界带来的稀奇古怪》(You Look Like a Thing and I Love You)一书中这样表述,“和人工智能解决问题一样,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可能最适合用‘人工智能辅助’来形容”

的确,有着如此强大创作力的AI,可以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好帮手,因为它们在创作的时候,不需要等待“灵感”,也不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刻。它们可以无止尽的输出,而文艺工作者,只需要完成最后重要的步骤。

所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AI会广泛渗透到艺术消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全过程,人工智能与艺术实践的交互融合可以为当代艺术实践注入一股崭新的生命力。

计算机创造力,打破“灵感”天花板

当计算机成为了一块画布、一支笔、一件乐器,那么新的领域便也诞生了。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等多个学科的领域,被称为是计算机创造力。

计算创造力的目标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仿真或者复制创造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创造力,并对人类创造力的行为形成一种算法上的观点。

一些人工智能从业者相信,未来辅助写作的人工智能有望不断提升参考样本推荐的智能化,为创作者提供实时样例作为写作参考或者灵感激发的触媒。它还能不断解决超级长篇小说写作的“记忆痛点”,开发具有智能分析和追踪创作者创作作品,对人设和情节做数据库处理,能形成超级及时在线人设和情节历史资料智能调取和提示功能。

不仅如此,“源1.0”还可以模仿不同风格的诗人,无论是奔放的李白,还是细致平实的白居易,或者充满禅意的王维,都能精准掌握。

仿写王维: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仿写《竹坞》

“源”

竹坞溪桥畔,

碧峰相倚拄。

有怀未得谐,

道近惟禅寂。

除了诗词,“源1.0”的小说也写得相当不错:

初秋的天气仿佛还残留着夏日的过剩的意识,阳光依旧是那样的明媚,只是早上多了一份秋日的清爽。

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甚至,它还可以把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结合在一起:

行驶夜晚的城市道路上,和他一样晚归的社会人还有很多。深夜的车辆在城市里汇成了一条不算稀疏的光带,他的视线被这道光带牵引着,恍惚觉得那光像是在燃烧,又像是在哭泣,车辆的尾灯映在地上,像是融入了黑夜中的烛火一般。如果以房子的面积衡量,属于自己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大,然而以心中的“自由感”为准绳时,这空间又越来越小。

如此情绪饱满,真是让人惊叹!

开源开放,让AI更落地

浪潮信息副总裁、AI&HPC产品线总经理刘军表示:“巨量模型应该成为普惠性的科技进步力量,让行业用户甚至是中小用户也能使用巨量模型寻求深度创新,促进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浪潮开源开放‘源1.0’的初衷。我们希望与更多的产、学、研、用单位和开发者一起,从技术创新、场景融合、应用开发等各个维度,共同促进巨量模型的健康发展与产业落地。”

尽管AI的发展如火如荼,却似乎只是巨头们的游戏,深度学习理论上人人都可参与研发探索,然而,具有“巨量数据、巨量算法、巨量算力”三大特征的AI大模型却成了门槛很高的技术竞赛。

为了支持开发者进行创作,浪潮开源了直接可用的代码示例,可以帮助开发者节省各类研发开支。此外,“源1.0”大模型的开源模式之一是向开发者提供大模型API,显著降低了开发者应用开发的门槛。不同知识背景的各行业用户可以驱动大模型创造更多的可能。用户可以完全通过模型的能力和开发的API就能创造各种不同的任务,实现不同内容的交互,将部分繁琐的开发流程省略。

“源1.0”开源开放计划将首先面向三类群体,一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二是元脑生态合作伙伴,三是智能计算中心。面向第一类群体,“源1.0”将主要支撑在语言智能前沿领域的算法创新和方向探索;面向第二类群体,“源1.0”将主要支撑元脑生态伙伴开发行业示范性应用,如智能文本服务、语言翻译服务、内容生产服务等等,探索语言智能产业落地的“杀手级应用”;面向第三类群体,“源1.0”将作为算法基础设施,与智能计算中心算力基础设施高效协同,支撑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发展。

为更好的支撑“源1.0”的开源开放计划,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加强模型API和平台生态构建,开发支持高并发、高速推理的多种API接口,以支持各类用户对模型或功能的不同请求方式。同时,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将大力运营“源1.0”开源开放社区,建立完善的开发反馈机制并加快模型迭代。

相信浪潮的开源开放,会让AI更加落地,让更多人了解AI;更期待文艺工作者,可以站在AI的肩膀,突破局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