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魏翔,最近网上有一个关于他的争议性话题,有观众认为他演得好,也有观众批评认为他的表演很浮夸,很尴尬,认为他不会当主角。夸魏翔就是拉低了中国喜剧演员的牌面。这个争议点来自魏翔在电影中《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所采取的表演方式。我自己反思了一个晚上,得出的结论是,抛开键盘侠不管,确实有很多影迷在关心中国国产电影,在乎电影质量和演员表演水平。

魏翔这个杀手不太冷片场演技(香港电影残影空间带你解析演员魏翔的演技)(1)

所以今天我们聊聊从演技本身出发,与各位探讨,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对于一个演员演技的评价应该差不多,简单说就一条标准,就看这个演员演得像不像戏中人,如果像,那么观众就会相信会入戏,如果不像,我们就会跳戏。戏中人叫“魏成功”,

魏翔这个杀手不太冷片场演技(香港电影残影空间带你解析演员魏翔的演技)(2)

是一个跑龙套的演员,而且是一个导演口中的神经病,喜欢给自己加戏,加一些莫名其妙又不切实际的人物设定,比如中枪后他要嘲笑站着,所以先笑几声再倒地。在表演上,魏翔采用的表演方式是极度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过于用力的肢体语言,比如瞪大眼睛,嘴巴用力裂开,保持脸部肌肉僵硬。这样的表演真的存在吗?存在,而且魏翔不是首创。主要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缺乏表演经验的新人演员容易这样。第二,特定情景下,剧场的舞台表演会有,而且话剧演员普遍会放大表演幅度,因为剧场不像电影,给不了特写和近景。第三,街头卖艺的小丑。问题来了,魏翔属于哪种情况?答案是三种都有魏成功的人设,是一个只懂一点表演皮毛的,一辈子活得像小丑的跑龙套演员。可问题又来了,一定要这样演吗?不一定。比如同样是讲述龙套演员的尔冬升电影《我是路人甲》,主要采取的表演方式叫“还原”,所以人物是稚嫩的,朴实的,让人相信的,表演风格是写实的,接地气。可是电影《我是路人甲》是镜片风格啊。这就衍生出来另外一个问题,一部电影中戏大还是演员大?谁配合谁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电影风格决定的表演情景,表演情景是什么?随便翻开一本表演书籍,会发现“情景”两个字,通篇都是。情景好比游戏设定,演员必须在导演规定的既定情景中选择表演方式。而<杀手>这部电影规定的情景叫无厘头荒诞,而且是倾向于剧场舞台风格的荒诞,再扣上一个喜剧的设定,他请问魏翔还能怎么样?另外,到底是他演技浮夸?还是导演需要他演出浮夸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两个概念,不应该混淆。如果是导演需要他演得像一个浮夸的人,我个人的观点是魏翔做到。话题再往回拉,刚才说魏成功的人设是一个只懂一点表演皮毛,一辈子活得像小丑的跑龙套演员,对吧?

魏翔这个杀手不太冷片场演技(香港电影残影空间带你解析演员魏翔的演技)(3)

星爷的《喜剧之王》也有类似的设定,那二者的差异在哪?个人观点是托举二者表演的舞台,这是差距之一,还有其他,这个舞台叫视听语言。举个例子,星爷的视听语言PK麻花的视听语言,星爷倾向电影化,比如杨超导演拉片的张柏芝分别后的哭戏,用镜头调度和剪辑控制了观众情绪,什么是爱情,前一秒还嘴硬啪,下一秒哭成一条狗,先用剪辑,领先的观众的情绪,超前的观众的预判,这叫电影。反观<杀手>在镜头调度上确实还应该向前辈学习,<杀手>是剧场话剧感,这就导致了原本应该被视听设计托举起来的表演没有用上力,拖不住,反过来魏翔的表演风格才成为了众矢之的。演员是一个职业,主角、配角甚至群众演员都需要完成一个戏剧目的叫演得像,但综合观感像不像,不是演员一个人说了算,但从“像”来说,演员魏翔值得夸。<杀手>这部电影如果想参加电影节拿奖,它想都别想,但这部电影想赚钱的话,它是够格的,它能赚到钱,也该赚到钱,因为它符合了一部合格商业喜剧该有的结构和套路,这一点这个幕后团队是成功的。最后说一句,有些朋友以为夸两句电影,观众就会掏钱,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走到电影院考虑为哪部电影掏钱时,那杆秤其实在我自己心里,不然的话,全网都在努力地夸《棒!少年》,都夸《白鸟朝凤》,都夸《狗十三》,但他们的票房都想让他们的票房上来。话说回来,每个人对一部电影是好是坏的评价都是对观众没有错,但如果说魏翔也想演配角可以,演主角还不够格这样的话,说观众脸上的笑容是轻浮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是敷衍的,说欢乐是站不住脚的。我支持大家的表达,我个人不同意。

魏翔这个杀手不太冷片场演技(香港电影残影空间带你解析演员魏翔的演技)(4)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