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待客做客(如何作客如何待客)(1)

1、如果你打算去别人家做客,最好能提前预约,即使很熟的人也不要贸然造访,在拜访他人之前告知对方,看看人家有没有时间,让人家做好待客准备。

大部分时候你的突然到访给主人的感觉并不是惊喜,而是你的没有礼貌。

需要注意的事,若非主人邀请你来家进餐,切记不可在吃饭时间拜访,那只会造成尴尬。

2、如果有人邀请你参加聚会或应酬,你一定要准时到,迟到真的一点都不酷,你以为你是谁,可以姗姗来迟?

你的时间比他人还要宝贵?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迟到也不能太早到,准时的含义是恰恰在约定时间或前几分钟走入主人家中。

如果你路上比较顺利,就在主人家附近找个地方歇会儿,待时间到了再去,太早到达对主人会有冲击,本来人家正在准备,结果还要抽出精力招呼你,最合适的方式只有准时。

3、拜访别人一定要带上礼物,别以为这是废话,好多人很不重视,其实它是基本的礼貌,空手而至的客人在别人眼中就是不懂事。

礼不在重,礼轻情意重,哪怕是带一点水果点心,也是对主人的尊重。

4、打扮好自己:长指甲、乱头发都是做客时的大忌,这时候别觉得不拘小节是美德,任何时候,蓬头垢面、乱七八糟造型出现的人都不会受欢迎,而这种太过于随意的外表其实也会让主人难过,“原来你这么不在意我。”在喜欢的人面前打扮自己应该是现代人类的基本反应。

而这种太过于随意的外表其实也会让主人难堪,主人会认为你不在意他(她),在造访之前打扮一下自己,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礼貌。

5、作为客人,最重要的是表现出到访的极大热情,而这份热情从进门后就要开始,积极和主人以及在座的人打招呼。

客套话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虽然都是一些废话,但这就是最为基本的礼貌。如果是去长辈家做客,请记得主人未就座时,切记不要一屁股坐下,最好等主人安排或指定座位后再坐下。

6、客人的屁股不能一坐下就粘在座位上,比如主人或他人为自己端茶敬酒送水时,必须站起来接过并道谢,而那些果品、菜品,也记得请在场的长者先取用。

7、不管你平时饭量如何,做客时,切记大吃大喝,共食不饱虽然听起来挺惨,但你仔细回想一起吃饭时那些胡吃海喝,大吃二喝的人,哪个不在背后遭到嘲笑?

古人总结出做客的四不:不马食,不牛饮,不虎咽,不鲸吞。

你在参加聚会或应酬时,请默念。

8、与主人和其他客人谈话时,请抬头,保持眼神接触,千万别玩手机,或东张西望,认真与主人或客人交谈,否则你会成为一个非常不招人待见的人!要制造节日的谈话氛围

在招待客人时,一定要制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

聊天尽量多谈自己的近况,报喜不报忧。

谈时效性话题:多谈进来发生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未必所有人都会对过去的事情感兴趣。

谈轻松愉快的话题:多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如风景名胜,烹饪小吃。

9、宴席上座位有次序,请尊重主人安排,不要贸然就座,如果无人安排,上座请让给主人、长者、贵宾,晚辈和一般客人就下座,并主动端茶倒水。

10、入座后不伸足,手肘不应该放于桌上。席间吃菜时,用筷夹菜,只取在自己的一方,不应该站起向其他方向取菜,尤其他人取菜时不要和别人犯冲和争抢。

同一道菜最好不要连续夹三次,吃菜时不要吧唧嘴,匙有余沥必需倒掉,才能再入公共食器中取食。不可敲击碗筷,不要当众剔牙,咳嗽必须转身!

11、敬酒有顺序,请主人和贵宾先敬,然后是长者,其次才轮到自己,主人、贵宾和长者向自己敬酒,请起身答谢;

主人亲自烹调的饭菜,须向主人答谢后食用,即使是平时最不爱吃的饭菜,也要多少品尝几口。

12、客人还没有吃完,主人不得离席,等大家都吃好了,起席时,主人要说招待不周,请多包涵,客人要答言谢谢盛情款待。

客人离席时,主人要送出门,家里每道门都要让客人先走,如果是来自远方的客人更是要送到路口。

13、和在座的一定要先问好致敬,熟悉的朋友就寒暄近况,陌生的朋友就请教姓名住址和工作。

14、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主人绝不会赶客人走,但是懂事的客人会适时告别,别傻了吧唧地滔滔不绝,赖着不走。当发现主人心不在焉,与你谈话积极性降低,不时看表时,就请在两人对话沉默的间隙告别吧!

说完告别,请立即离开,不要主人挽留,说走又不走,会让主人更讨厌你!

15、主人在客人进门后,必须要请客人先坐,并为其指定座位;

客人之间有不认识时,主人要穿针引线,一一介绍,先幼后长,先近后远。

16、远方来客时,一定要寒暄让对方到家里住,一定要提前在自己家准备好他的睡觉地方,哪怕地方再小也要腾出来,客人不一定会入住,但以防万一,还是早作打算为上。

17、如果客人离开,需要开车走或者打的,一定要亲送上车,看着车开走并开远才能返回家中。

18、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都是没有礼貌和教养的。赠人物品,礼物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则例外。

中国人和老外不同,老外是在客人送礼时,一定要当面拆开,但中国人是不能当面拆礼物的。

19、给别人东西不要说过来拿,别人来借东西不要问做什么,不能胡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馈赠,更不能让别人强收礼物,也不能问别人想要什么礼物。

20、馈赠时要量力而行,尽自己的能力选择礼物,只要包装得体、讲究适度,也就合乎礼仪了。中国人是不能当面拆礼物、当面评价的,这样做不礼貌。而在西方,结婚可以直接开出礼物清单,大家照着单子送,而且当面拆礼物,当面表示对礼物有多惊喜,反而是一种习俗。

21、送礼时应考虑场合及周围人的感受,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不便或压力。如求人办事送礼时,座有他客,请注意回避。

2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把礼物当成朋友的一番心意,而不是发家致富的手段。推而不辞是中国人委婉表达的方式,千万别硬把礼物推掉,以免得罪人。

23、长期出远门或出国前,需向亲友辞行。有条件的可设“告别宴”,出门返回后,需第一时间告知亲友,最好能送一些带回的小礼物,而当地特产是首选礼物。

24、朋友从远方而来,除了紧急情况外,应腾出时间接待相聚,不可以推辞不见。有能力者应接待食宿,涉及共同消费部分如一起吃饭、一起桑拿等,亦应主动买单。

25、最好只和同辈或小一辈的人,用“亲”开头打招呼。虽然现代社会在称呼上,对于长幼之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基本的要素常识还是要有的。称呼上也要有个底线,最起码你不能与第一次见面、年龄相隔 30 岁的人,喊对方一声“亲”。亲,这个字虽然会速度提升个人交往的美誉度和拉近距离,但对待长辈还是要有一定的敬畏,凡遇到人必是“亲”,没有亲疏远近的喊来喊去,最后只会给人留下“不会做人”的差评。

26、如果摸不清楚长辈的职位和职业状况,还是用“老师”称呼最为保险。各种称呼礼仪书籍中都有品类繁多的职位或职业类的称呼描述。比如,用职务称呼,局长、科长、经理和院长等;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教授、工程师和某工等;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老师、教练、医生、会计和警官等。社交场合最常遇到的场景就是饭局,在饭局上一桌子人,凡是年龄比你大的,在摸不准对方情况时,还是一律以“老师”作为称呼最为保险。

27、别把“您”丢掉。如果有统计,“您”应该是最多被现代人丢掉和忘记的一个字。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所有人都清楚用“您”比用“你”要更显敬重。

28、如果摸不清楚对方的工作或职业状况,还是用“老师”“师傅”“先生或女士”称呼最为妥当。

如清楚对方职业,就用职务称呼,如局长、科长、经理和院长等;

也可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教授、工程师、教练、医生、会计和警官和某工等。

怎样待客做客(如何作客如何待客)(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