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创业小想法(创业艰难百战多)(1)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问到他正在做的一个创业项目,他很开心的跟我说,融不到钱,可能要黄。

他做的是一个娱乐社区的APP,大概形式是用户通过这个APP在演唱会现场和明星互动,用这种方式积累用户,并让用户在APP内进行社交。一个月前他雄心勃勃的向我介绍创业计划,并让我帮忙介绍有娱乐资源的合伙人。可惜我还没来得及帮他找到,这事儿就黄了。

黄了也好,其实我根本就没想帮他找合伙人。

跟他聊这个项目的时候,我问了他两个问题。

问:你的第一批用户从哪儿来呢?

答:我们跟票务公司合作,让粉丝在演唱会现场下我们的APP。

问:你以后怎么赚钱呢?

答:做大了就卖给BAT。

第一个问题,我当时就打击他了。现在微信公众号加个关注还得送饮料呢,粉丝花钱买了演唱会的门票,还得费流量下载你的APP,凭啥?第二个问题,我没好意思在饭桌上打击他,只是很谨慎的提醒他,BAT自己也都在做娱乐,小心别惹毛了他们。

其实我想说的是,BAT都有现成的娱乐社区,而且都已经很强大了。更何况娱乐都是社交平台的命根子,所以容你做大的可能性并不大,腾出手来掐死你倒是很有可能。

卖给BAT,或许是很多创业者内心深处的想法。特别是这几年BAT的手越伸越长,几乎让各个领域的创业者看到了被BAT买走的希望。即使BAT不买单,还有京东、微博等一大波二线土豪,这两年他们的手深得也挺长。还有一大波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手里拿着钱花不出去呢。APP时代创业已经很轻,几个小伙伴在一间民房里就能做出估值上亿的事业,卖到几百万兄弟们就可以分钱散伙了。

我是个天生悲观的怂人,所以对创业这种事儿一点感觉都没有。几年前在公关公司时服务过一个客户,是由南方某省首富出资冠名的某高校商学院,它的一个主打方向就是培养创业家。当时我挺想不明白的,如果说企业家是经营企业特别牛逼的人,那创业家是啥?是创业特别牛逼的人?但创业如果到了牛逼的程度,不就是企业家了吗?后来听说了王兴的故事,我知道创业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职业,对王兴这样的职业创业者也就有了更深的敬意。

不过对于响应号召积极创业的人,我是尊敬的。当别人做了你不敢做的事时,至少是勇气可嘉的。我知道创业者们不容易,所以遇到路边扫码求关注送杯子和饮料的,我都不会为了拿个杯子喝罐饮料而扫码。所以即使海淀图书城改成中关村创业街之后我最喜欢的李先生牛肉面关门了,我对互联网肉夹馍也还是保持欣赏的态度。有一次在创业街附近吃麻辣烫,听到隔壁桌两位也在吃麻辣烫的哥们嘴里都是上亿的生意,吓得我只顾埋头快吃以至于被辣椒呛到。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鼓风机。当年如果没有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今天是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今天互联网思维是最大的风口,O2O、社群、共享经济都是不错的概念,围绕这些概念诞生了无数APP。但现实是残酷的。友盟的数据显示,仅去年上半年国内App数量就增加了10万,但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留存率仅有5%。

真以为在风口就能被吹起来,未免图样图森破。很多看上去屹立在风口上的创业者,是不堪一击的。远的不说,最近半年里爱拼车和考拉班车相继停止运营,这两家企业都算是有一定积累的,在资本大棒面前还是瞬间坍塌。还有我那位连天使轮都没有等到的朋友,他只是在3W边喝咖啡边憧憬未来的无数创业者中的一个。前段时间和一位互联网圈很资深的记者吃饭,她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现在这些创业者真不争气,我们刚写完稿子给他们吹牛逼,转脸就黄了。

究竟该怎么看创业这件事?百度搜索“大学生 创业 扶持”可以看到,成都大学生创业最高可获50万贷款,郑州大学生创业最高可获15万扶持金,沈阳设立5000万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成都市金牛区拿出2000万设立大学生专项创业基金。如果没有大学生这个定语,会发现安徽为45岁以下的“海归”创业者提供最高30万的扶持基金,顺义每年设1亿基金扶持创业者,贵州也设立1亿元基金扶持初创企业。我无意诋毁梦想,但还是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接触过的一位南方老板。他就喜欢和国家级贫困县做生意,当时在江西某县搞茶园,按他的说法卖茶叶根本不赚钱,但县政府每年的补贴就有几百万,这还不算大片的土地。

如果成功来的很快,那失败也一定不会太远。当你被微博微信上动辄过亿的估值甚至价值吸引时,可能离迷失就不远了。前年回媳妇家,她一个朋友开一辆科雷傲带我们出去玩,那个朋友家是开小卖店的。我很诧异的问开小卖店的这么有钱吗,她说,那家的小卖店已经开了20多年了,而且一直都只是一间小卖店。我想,他应该没想过把小卖店做大了卖给万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