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1)

作者 :朱忠礼

我的家乡舒城县城,阴历年三十各家各户就贴上新的对联,显示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景象。我小时所见的对联,无论从内容上和书法上,与今天都不太一样,那时对联有个性,不像现在多为印刷和烫金的千篇一律。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2)

2021年,写春联(摄影 | 李卫生)

旧时过年,对写什么内容的对联,请谁写好对联字,用什么样的门对纸,都很讲究。那时总觉得对联是门面,是脸面,是新年伊始的吉祥象征。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3)

贴春联(摄影 | 张恣宽)

在对联内容上,讲究反映行业特点。水巷口蒋四爷家槽坊贴过“杜康造酒,太白遗风”;城里潘庆丰药店贴过“杏林春暖人登寿,橘井宗和道有神”;北门口磨担街挂面店贴过“黄云曾取双歧麦,白云今飞六出花”;码头上洗澡堂,是舅舅经常带我洗澡的地方,有一年不知请了哪位先生写出了“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运来”的对联,我看了仿佛听到腊月二十九深夜一个人手拿两块大竹板,边走边敲边喊:“码头的澡堂水热了,码头的澡堂水热了”的声音。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4)

码头街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我家抗战后开了一间门面的小布店,因资本不足,花色品种不全,过年时父亲写了“生财从大道,经营守中和”的对联,而三叔家“朱益丰”(商号)布店贴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我感到自家的对联没有三叔家的对联气魄大,问父亲为什么不效仿三叔家对联内容?父亲说我家“沦陷”前生意做得比三叔家还要大,年年对联的口气也大,是小日本飞机燃烧弹将家里的财产烧光了,才落到现在的地步。这种小本生意,能通四海达三江吗?倒不如写朴素一点,让人一看就懂,讲的同样是经商理念和道德。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5)

2015年,水巷口(摄影 | 胡圣玉)

对联内容,体现着主人的文化素养。哪怕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得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门面。因此,在千家万户的对联中,有的是引用古对联,有的是摘录文学经典,有的是由文化人撰写的。中大街左家颜料店,用了“五彩云霞资利用,三江锦浪焕光华”的古对联,路人看了都说得体,他家就年年贴新对不换内容。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6)

写春联(来源 | 图虫创意)

对联书写的水平高低,反映了主人的写字功底。有文化的商家和居民,对联一般都自己写,“字如其人”,想将字作为新年名片,一展风采。写不好的,就请大字写得好的人写。我父亲在县城书法小有名气,过年请他写对联的人很多,他便叫我以大窑碟代替砚台给他磨墨,将我手腕磨的拿筷子都不大方便。周瑜桥头周华轩老先生大字写得很好,每逢过年他都写对联卖钱,或有偿给人代写对联创造收入。对联通常用楷书,而行楷居多,笔画粗壮,厚朴凝重,字体工整,给人看了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7)

2013年,周瑜桥(来源 | 资料图片)

对联的内容还要和大门一样讲究对称,它是大门的一种独特组成部分。这种最讲词语和词义对仗的对联,和左右开关的对称大门,正和剑鞘相配,一拍即合。甘蔗巷冯家石库门当铺,青石门枕高大对称,黑漆大门光亮照人,贴上飞金的对联,古老宏伟的建筑,沧桑浑厚的门庭,充分彰显出它的荣耀和风格。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8)

2011年,甘蔗巷(摄影 | 李俊)

后街和小巷单扇门居民,一般都是根据门的大小,再贴一张门对纸上自左到右竖写两行字,如“门前清且吉,家道泰而康”,“芝兰君子性,松柏故人心”。讲的是做人清白和心地品行。门虽小,房屋虽简陋,但配上对联也不显低微。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9)

2011年,缺井巷(摄影 | 李俊)

对联——小时候家乡的对联,不知怎得像一朵朵玫瑰花存我心间。

安徽春节贴对联(旧时城关年味浓)(10)

作者近照(来源 | 资料图片)


▼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