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抽奖)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1)

一起看一场电影

一起逛街购物喝咖啡

一起嗨一波音乐节

一起去旅行看日出

……

这些都是你和闺蜜们常常一起做的事儿,但其实,这更应该是你和母亲一起分享的快乐时光。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留出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陪伴孩子长大,但很少考虑到我们要给正在老去的父母更多陪伴。

这个我们忽视的问题,龙应台用新作《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命陪伴的课程。在书中,她讲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故事,也讲和两个儿子的经历,用一本书串联起三代人,告诉我们,人生里有些事,真的等不得。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2)

龙应台在65岁这一年,选择搬到台湾南部乡下屏东潮州,陪伴失智的母亲应美君。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她说,“我再拖下去,不知道美君还会不会等我。”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3)

龙应台现在在乡下拥着母亲的肩膀,问她,“今天好不好?昨天睡得好不好?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的雨儿(女儿)啊!”

旅居美洲、欧洲和香港近30年的龙应台,一生为事业、家庭奔忙,但在不经意间,乡下的母亲却已经开始走向失智。龙应台说,“我也是一直到很晚才知道说,失智是一种慢慢的、逐渐的永别,但是这种认识,我为什么得到的这么晚?”

让她后悔的,不只是太晚才意识到这一点,还有因为太晚意识到而错过了与母亲相伴的时光。她后悔道,“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做一个女朋友看待?

女朋友们之间可以做什么?一起看一场特别的电影,一起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一起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一起在清晨五点摸黑到擎天岗看日出,一起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

这些事龙应台和她的女朋友们都一起做过,组成了人生的经历,但这些经历里,并没有美君的影子,因为美君只是她的母亲而已。

龙应台说,“母亲”一词,是个陷阱: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后面,是保护我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4)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5)

和美君在一起的日子里,龙应台回忆起被美君遗忘的从前:

她曾经穿着阴丹士林旗袍,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

她曾经抱着手里的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

她曾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便当;她也会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孩子的学费向邻居借钱;她会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穿着长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她还会对丈夫坚定地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

她坚韧、大方,在那个年代,美君还是一个很勇敢的女子,在隆隆战火中背井离乡,一路颠沛流离,最后落脚到高雄。此后的几十年里,原本是闺阁大小姐的美君,跟渔村的妇人们一起,手里拿着梭,赤着脚,坐在肮脏的水泥地上,从早到晚地织着渔网。

她的丈夫认为,女孩子没必要读书,或者读师专最好,将来做小学老师,18岁就可以嫁人,美君跟丈夫坚定地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如果她不读大学,以后就会跟我一样…… ”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6)

六十年代,台湾南部的农村和渔村中,只要是女孩就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去工厂做女工,唯独龙应台这个外省警察的小孩,能够继续读书,读到大学。因为当初坚持的应美君,才有了现在的龙应台。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7)

龙应台在Facebook上发表了《写给美君的信》后,很多读者纷纷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或是回家探望母亲,或是陪伴母亲旅行。

可见,即便是在压力山大的如今,很多人的生活重心逐渐偏离父母,但在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柔软的地方,留给陪伴他们长大,影响他们一生的父母。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8)

一书读罢,龙应台还在屏东潮州陪着母亲走过老去的日子,而被文字感动到哭唧唧的我们却还奔驰在远离父母的路上,我们不是要借这本书劝人止步,这也不是龙应台的本意,只是相比父母,我们的时间还很多,不妨留出一些时间给父母,就像他们陪我们长大一样,陪他们变老。

正如龙应台在书里讲的那样,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你无法所求,更无法延期。

平和的心态过好你的人生(人生的聚有定额)(9)

说到这里还不明白吗?

工作了这么久!

赶紧计划计划,陪陪爸妈!

-END-

策划:有养

撰文:王机智

视觉:小小

编辑:Sh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