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作者:王延军(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局督学、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

祁连山春晚秋早。六月中旬,天才慢慢热起来;九月初,天又渐渐转凉。在这短暂的几个月里,缓过气来的花花草草,抓紧时机拥挤、蓬勃地生长。野蘑菇也加入其中,给山里人带来属于这个时节的惊喜。

采蘑菇有方向吗(拾蘑菇)(1)

野蘑菇光明图片

祁连山的野蘑菇并非年年都能尽情俯拾,这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雨水和气温,如若遇到大旱或气温过低的年份,数量自然就会少上许多。

夏日,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湿透山坡草地,远处的祁连山葱茏清秀,生意盎然。天一放晴,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来了上山拾蘑菇的兴致,提篮拿袋奔向山野。

拾蘑菇的最佳时间是早晨。晨曦微露,山坡林涧,牛羊静卧。蘑菇菌孢子在湿润的泥土中潜滋暗长,有的急不可耐,崭露头角;有的欲出未出,把松软的泥土顶开一道缝隙;还有的如雏鸡破壳,刚冒出头来,还沾着些许泥土、草末和松针……此刻,人们顾不得雾湿衣衫、露湿鞋袜,三三两两穿行在林间沟坡,放亮眼睛东看西瞅。

蘑菇好吃却难采摘,拾蘑菇要有上山爬坡的好体力。鞭蘑菇是野蘑菇中的上品,堪称人间美味,多藏在海拔三千米上下夏牧场那密密匝匝的鞭麻丛中。鞭蘑菇高一拃左右,头小茎粗,根茎有大拇指般粗细,大多一簇簇扎堆生长,捡拾的人要眼亮心细,不可心急。

最神奇的当属散落在草原上的蘑菇圈。每逢暑假,正值蘑菇最盛时,几人相约去拾蘑菇。徜徉于风景如画的夏日塔拉(裕固族语,意为“金色草原”),站在山坡上环顾四周,若足够幸运的话,就能发现一个个形状像不规则“句号”的蘑菇圈——这里的牧草区域,颜色往往是黑油油的,与周围明显不同,如同用火柴点燃一张纸的中心,火焰向四周蔓延那样。于是,大家兴奋地奔过去,顾不得聊天,只恨没有三头六臂,一个劲儿地忙活,很快就能拾满一蛇皮口袋。

山里人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沟坡和每一个草滩山湾,知道哪里蘑菇多,哪里最易收获。每每顶着晨光出门,踏着暮色归家,路上碰见熟人:“拾了多少?”“不少嘞!”此时,背着一大口袋蘑菇走在山路上也不觉得累——与收获的喜悦与满足相比,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拾蘑菇不仅是一种生活乐趣,更是人与人、人与这片土地的情感交流。“走,拾蘑菇去!”三五好友相约,开上车,带着家人,拿好吃喝,至于能否拾到,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雀的歌唱,欣赏着迎风摇曳的斑斓野花……孩子们在草滩上追逐嬉戏,大人们则置具野炊,炒一盘刚刚拾来的野蘑菇,煮一锅蘑菇揪面片,大家围坐一圈慢慢品尝,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那种幸福感是那样朴素而真实。

在县城唯一的山珍市场内,专营蘑菇的个体户不急不躁地守着摊位,面前是一堆堆清早收购来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各色蘑菇……专程赶来的当地食客或偶尔路过的外地游客,看着如此新鲜的蘑菇,都会买上个十斤八斤,回去后用保鲜袋分装在冰箱里随吃随拿,或者晒成干蘑菇吃得长久些。个头大的切成薄片,晾晒在水泥地上;个头小的用线串成串儿,挂在太阳下暴晒,几天就好——若遇到阴天,也可以挂在炉火上熏烤。干蘑菇把山野里的芳香气息集于一身,可谓一种脱俗的山珍野味,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捎带给远方的亲友,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野蘑菇是草原的恩惠,是拾蘑菇者对生活的念想,它一头连着草原,一头连着人心。世代生活在祁连山里的人,就这样世代珍爱、守护、传承着这片美丽而富饶的草原。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