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岛的西部,有一个形似公牛角的独立小岛,那就是西湾村。曾经,村民以形命名,牛牯湾。

东海岛东南片区新村规划(东海岛西湾村的华丽蜕变)(1)

西湾村航拍图。记者林志华 摄

经过多年的发展,昔日这个由雷州半岛渔民迁居而形成的偏远村庄,蓬勃发展,华丽蜕变,以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于今年成功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第一批)》,成为入选的26条村庄之一。

旗帜鲜明 党支部核心引领促发展

西湾村,独立岛屿,四面环海,东与东海岛龙舍村隔海相望,西临大航道,与雷州一水之隔,北是一望无际的红树林、南是一望无边的南海。西湾村沙头鼻是海上重要的交通要塞,长年来往船只川流不息。

东海岛东南片区新村规划(东海岛西湾村的华丽蜕变)(2)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晾晒的金鲳鱼。 通讯员唐少连 摄

解放战争时期,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中共粤桂边区地委于1947年7月成立“牛牯湾税站”。建站三年,共征收税银30万光洋,占湛江市郊税站80%的税额,为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西湾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积极投身生活、生产,村庄日益发展,村党支部队伍也日渐壮大。西湾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1名,其中60岁以下党员51人,高中及以上学历党员39人。

连接东海岛、雷州与奋勇高新区的东雷高速公路,从西湾村穿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党员带头征地拆迁,支持工程建设。

近几年,开发区注重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在区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强化“两委”班子建设,2018年年底补选了黄明科、余晓辉等2名能力强、肯为村民办事的党员干部加入村党支部,成为党总支委员,增强党支部工作力量。党员带头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脱贫攻坚 因地制宜齐心奔小康

西湾村原是附近海域的渔民在海上捕鱼临时上岸歇息生活的地方,因海产品丰富,岛上又有淡水,故于此定居的渔民越来越多,于清康熙三十年(1698年)形成村落。世居村民有冯、周、黄、李、王、邓、苏、陈、蔡、赵、吴、余等22个姓氏。全村共470多户,现27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1900多人)。

东海岛东南片区新村规划(东海岛西湾村的华丽蜕变)(3)

村民临海而居。 记者林志华 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是西湾人民的衣食父母。改革开放前,出海捕鱼,是西湾村村民的主要谋生手段。1976年,国家建设横堤合门港,长达1000多米的拦海大堤把西湾村与龙舍村连接起来。西湾村不再是孤岛,村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脑子活、信息灵通的村民,走起了海上运输、海水养殖的谋生路。部分村民洗脚上岸,暂离大海的怀抱,外出打工。村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村中的小洋楼,鳞次栉比。

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个别村民因身体等原因,无法向海讨生活和外出打工,日渐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掉队了。且西湾村能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21亩。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94人,是省级贫困村。由佛山市体育局、佛山市旅游局、佛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对口帮扶。

扶贫工作队紧紧围绕贫困户增收为重点,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等精准帮扶措施,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产业扶贫,为贫困户提供“造血”功能,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扶贫工作队结合西湾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开拓产业。2016年,用佛山专项帮扶资金和省扶贫资金共计50万元,与牛牯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合作办海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金鲳鱼、东风螺、南美白虾等一系列海产品。2018年,以村出地、佛山扶贫专项资金出钱的模式,投入扶贫资金477600元,为西湾村修建了约25亩高位养殖池。不仅这两个产业获得的本金与分红,分给贫困户,增加收入,还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2017年、2018年先后投入36.45万元、36.49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开发区水务公司有了固定分红。

扶贫工作队还注重加强贫困户的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村民在企业找到了工作。不能外出工作的贫困户,获得了母牛、渔网等。贫困户通过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奋斗脱贫。截至目前,已脱贫19户69人,脱贫率为73%。

为防止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扶贫工作队为西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另外购买了“扶贫保”(住院补充医疗保险),构筑防范因病返贫“防火墙”。

资源丰富 成功入选第一批名录

走进西湾村,恍然有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之感。只是陶潜笔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桃花林,换成了富有海岛风情,树干通直、枝繁叶茂的木麻黄,还有那望不到边、独具特色的成片红树林。轻风吹过,沙沙作响。

西湾村四面环海,树林是村庄的保护神。一直以来,村民防林护林意识强,村庄绿化覆盖率高。随处可见自由飞翔的鸟儿,人鸟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象。

西湾村有着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的海资源。蓝天碧波上,百帆汇集,渔舟唱晚,渔民成群结队,颇为壮观。浅海滩涂多达26000多亩,退潮后,赶小海的人络绎不绝。挖螺敲蚝、掘沙虫、翻螃蟹、捡小鱼……扛把小锄,拎个小桶,海滩涂上转一转,不多时,就能满载而归。

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淳朴的民风,和谐的邻里,西湾村被评为“湛江市第一批宜居城镇宜居村庄”、“2011年湛江市生态示范村”。

随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西湾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村道硬底化了,安装了3公里长的路灯,东雷高速公路从村庄穿过,村民出行更方便快捷了;成立了垃圾卫生队,建起了水塔,自来水管拉到家家户户,茅草房革命、厕所革命,彻底进行;新建了文化楼,文娱活动有了场所……西湾村的发展,日新月异。2019年,西湾村成功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第一批)》。

“我们村红色资源丰富,生态优良,海产品得天独厚,民风淳朴,又是候鸟的天堂。成功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是对西湾村的肯定,发展红色旅游,及‘赶海’‘观鸟’等生态游,我们有优势。”谈及未来的发展,村干部余晓辉充满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