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伴随着香甜的传说。

据说,在清代时,哈密王把自己领地出土的瓜当作贡品,不远千里送到北京,乾隆皇帝品尝后赞口不绝,就问身边的太监:“这是什么瓜呀,怎么这么香甜?”太监光顾着收哈密王贡品,一时想不起瓜的名字,就灵机一动,随口说:“哈密瓜!”乾隆说:“哈密瓜?好!”此后,御封的哈密瓜便成了新疆甜瓜的名字,一直叫到现在。

蒙古王评价清朝(此维吾尔族首领对清帝说)(1)

都说传说无据可查,但这个传说是有历史依据的,不过是御封哈密瓜并不是乾隆,而是康熙。

清《回疆志》记载:“自康熙初,哈密投诚,此瓜始于贡,谓之哈密瓜”。而这背后又有一段传说,即额贝都拉当时进京路线大致是从哈密城出发,经黄田、沁城、庙尔沟、明水出新疆,再经马鬃山、内蒙额济纳旗、包头、大同,然后进京。这一路,额贝都拉走了50多天,但驮运的甜瓜依然然完好如初,额贝都拉十分惊喜,以为这是皇恩浩荡、神祇保佑才出现的奇迹,就将甜瓜作为向清廷的“贡瓜”,在每年的进贡之物中必不可少,哈密瓜因此名闻遐迩。后来,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宋伯鲁在《食哈密瓜》诗中,对此有记载:龙碛漠漠风转沙,胡驼万里朝京华。金箱丝绳慎包匦,使臣入贡伊州瓜。上林珍果靡不有,得之绝域何其遐。金盘进御天颜喜,龙章风藻为褒嘉。

蒙古王评价清朝(此维吾尔族首领对清帝说)(2)

在这里,历史带上了哈密瓜甘甜,分明还有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馨香。与哈密瓜相伴的是哈密王,额贝都拉向清廷年贡哈密瓜之后,他和他和后世成为清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封建王公中维持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新疆及哈密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哈密王,亦称哈密回王,是指清代统治哈密绿洲的维吾尔族王爷。因为新疆的维吾尔在清代时被称为回部,新疆被称为回疆,哈密王自然叫哈密回王。据《哈密王族家谱》的记载,回王家族的初始木罕买提夏是秃黑鲁帖木尔(成吉思汗的第七世孙,察合台汗国王,是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的第七世孙,他从伊犁来到哈密后,受到当地维吾尔的拥戴,成为该地的首领。1668年,木罕买提夏病逝,其子额贝都拉继位,成为这一家族中的第二位首领。

蒙古王评价清朝(此维吾尔族首领对清帝说)(3)

额贝都拉是个富于政治远见也有所作为的人,他继位后10年,即公元1678年,叶尔羌汗国被准噶尔汗国所灭,哈密地区转属于准噶尔汗国所统治。公元1679年,噶尔丹派属下侵占哈密。由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比较残暴,剥削严重,激起了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的强烈怨恨和反抗。当时入主中原地区的清朝还未能统一全国,新疆还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但这两大势力之间已经开始冲突。1696年,准噶尔的噶尔丹大败,清朝的实力开始强过准噶尔蒙古。这时候,额贝都拉见噶尔丹已势穷力竭,行将败亡,审时度势,决定倒向清朝。

蒙古王评价清朝(此维吾尔族首领对清帝说)(4)

据《清圣祖实录》载,1696年,在清军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的昭莫多战役后,额贝都拉“遣人进贡来降”。他给清朝的上书措辞极为恭敬,说“臣等白帽之族,自古以来,皆系皇上之人,向来进贡受赏”。针对当时清朝和准噶尔汗国之间的争斗,他还说:“若噶尔丹来,臣等相机竭力擒之;若闻声息,陆续奏闻”。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公元1697年,额贝都拉在噶尔丹食物断绝派遣其子塞卜腾巴尔珠尔掳掠巴里坤的时候,立即派兵生擒噶尔丹之子及其部属,并将其押送北京。

随后,清廷授予额贝都拉为哈密地方的“札萨克一等达尔汗”(答刺罕),成为清朝正式册封的地方长官,哈密与清政府之间正式建立了臣属关系。1709年,额贝都拉去世,其子郭帕克袭爵,至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逝世止,共传9世,长达233年。

蒙古王评价清朝(此维吾尔族首领对清帝说)(5)

事实上,额贝都拉并未被清朝册封为王,但他是最早接受清廷册封的新疆维吾尔封建领主,所以,人们习惯上一般称他为第一代哈密王。其家族中人被赐封为王,是从四世回王玉素甫开始的。然而,玉素甫是靠什么功绩让清廷有如此封赏呢?1758年,小和卓叛乱,玉素甫主动请战,率王府100名军士参战。在叶尔羌城清军被围,玉素甫里应外合与叛军展开了激战,使清军大获全胜。玉素甫的忠勇表现,深得乾隆皇帝信赖和器重,1759年,乾隆下诏提拔玉素甫,“著加恩赏给郡王品级”。

玉素甫从1740年继位至1766年卒,在位27年。作为清王朝建朝以来功勋卓著的50名有功之臣之一,其画像被清廷列入了紫光阁,这不仅是对玉素甫个人功绩的巨大肯定,也是其家族从平民之上的“札萨克一等达尔汗”晋升为“王”的原因所在,即他们坚持新疆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始终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清史稿》中说:“哈密论战晋秩亲王,比于诸藩有大勋于国。”这个“大勋”就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在历代哈密王中,第七代哈密王伯锡尔可谓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蒙古王评价清朝(此维吾尔族首领对清帝说)(6)

1866年冬,寒风凛冽,多事之秋的西域让同治皇帝心乱不已。与阿古柏勾结的一伙叛乱分子率领8000多士兵围住了哈密。伯锡尔带着带领军队同他们展开激战,在哈密绿洲上演了悲壮一幕。因寡不敌众,哈密沦陷,伯锡尔被俘。逆匪劝其投降,伯锡尔大骂逆匪:“我世受国恩,岂肯从逆?”趁逆匪不备,“突夺旁立贼匪长矛刺毙贼匪2名。贼匪喝令红秃子将郡王后项用刀砍伤,又用小刀抹伤喉咙,立即殉命”。

伯锡尔死后,凶残的逆匪,把他的小福晋一刀砍倒在地,然后用60多匹马组成马队来回踏践小福晋,直至尸骨成泥。伯锡尔的民族大义得到了清廷的高度嘉奖,追封他为和硕亲王,并拨专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陵)。今天,维吾尔族人将回王陵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哈密回王的故事因此在新疆大地广泛流传。面对王陵,人们称颂的是回王家族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共同回味着曾经的那段爱国的历史。岁月总是这样的:在血腥风雨的之后,英雄留给和平年代的总是如同哈密瓜一样的香甜。(文/路生)

蒙古王评价清朝(此维吾尔族首领对清帝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