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文,北京东北方向大约120公里的遵化清东陵,陵区内坐落着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以及他们的后妃陵寝。在陵区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个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

这里埋葬的全部是入关之后的清朝皇帝,另外在辽宁抚顺新宾县(赫图阿拉)还有埋葬着清朝皇帝远祖的永陵,在沈阳(盛京)还有埋葬着清朝入关前的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太宗皇太极的昭陵,被称为清关外三陵。

不同于之前的朝代,如果后妃晚于皇帝去世,清朝则按照“卑不动尊”的下葬原则,不会再次打开皇帝的地宫把后妃埋葬进去,而是在帝陵的周围另择新址为后妃建陵,然后再以帝陵的方向命名陵寝。如清朝的慈禧皇太后,他是咸丰帝生前的贵妃,同治的圣母皇太后,因咸丰帝早逝,她的陵墓需另择址而建,位置在咸丰帝定陵之东,所以被称为定东陵。

但是,在东陵二十里的风水墙外,却有一座孤零零的后妃陵墓,她生前不属于在东陵的任何一位皇帝,却又是他们的“老祖宗”。陵墓因遥建于盛京昭陵的西方,所以被称为昭西陵。孤寂而庄重的陵墓里面安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孝庄皇太后,康熙帝玄烨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2)

孝庄太后是清东陵所有入葬者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她为什么没有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在盛京的昭陵,而与自己的儿子、孙子葬在了一处?又为什么没有葬在东陵风水墙内,而是葬在陵园外?这些疑问,连同她和主人公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所制造出的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 至今仍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孝庄文皇太后布木布泰(1613-1687),博尔济古特氏,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女儿,而科尔沁蒙古又是最早归附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双方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采取了盟誓联姻的方式,努尔哈赤,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多尔衮等人都娶过科尔沁部的公主,同样后金的很多格格也嫁到科尔沁部,科尔沁贝勒寨桑同样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后金贵族。

公元1614年,十六岁的科尔沁部桑寨贝勒之女博尔济吉特哲哲和二十二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成婚。十一年后,哲哲十三岁的侄女布木布泰也从草原来到了盛京嫁给了皇太极,任务之一就是作为姑姑替补代孕(哲哲无子,所生三女)这简直是刺激到变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称帝。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要说在这姑侄三人中皇太极最尊敬的是皇后哲哲,她在皇太极统治的17年时间里主持后宫事务,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当好了皇太极的贤内助,她的家族也倍受皇太极的礼遇。但很可惜的是她为皇太极只育有三女,这才让布木布泰作为代孕嫁过来。皇太极去世后,顺治帝尊她为母后(国母)皇太后,顺治六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与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作为大清的开国皇后被后世加谥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3)

皇太极最爱的则是比布木布泰晚嫁过来九年的宸妃海兰珠,上篇咱们也介绍过,海兰珠嫁过来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了,这在当时婚嫁年龄非常小的年代,简直是“老龄剩女”,但她聪明漂亮,贤惠恬静,皇太极非常喜爱她,为了表示自己的宠爱,把海兰珠居住的东宫改名为关雎宫,寓意为诗经中代表男女互相爱慕的开篇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把他自己的第四个女儿雅图许配给了海兰珠的哥哥吴克善的儿子弼尔塔哈尔。海兰珠这个汉译的名字很好听,满语的含义则更为富有诗意,意思是“我所珍爱的那个人”。感叹人生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靠名字五读书,起个好名字绝对可以决定人生幸福。

皇太极封海兰珠为宸妃,宸这个字的解释富贵至极,是指北极星的所在的位置,引申义是天宫,宸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天宫娘娘,这足以彰显皇太极的浓浓爱意。但很可惜的是两人唯一的儿子(八子)两岁时夭折了,爱子的去世对海兰珠造成了沉痛的打击,忧郁成疾,在皇太极率军征战松锦之时,三十三岁的海兰珠病危于盛京关雎宫。她在与日夜兼程赶回来的皇太极见了最后一面就去世了。皇太极大恸,史书记载其“饮食具废,言语无绪,几近昏厥”,可能没过几年皇太极的猝然离世和她有直接的关系,去世后她追谥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4)

而作为“代孕”嫁与皇太极的布木布泰从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来到盛京之后,被封为庄妃,居西宫,又被称为西宫福晋。在这里说个题外话,历史真的是太神奇了,都说大清起于摄政王(多尔衮)亦亡于摄政王(载沣),其实更巧合的是大清也是实起于西宫(孝庄皇太后)而实亡于西宫(慈禧皇太后,西太后),而且她们两位都是亲子年幼继位,同被尊为大清圣母皇太后,连儿子统治时间极为相近,都是十八年左右,真乃天道轮回,冥冥有意。书归正传,布木布泰本来也曾经被皇太极所宠爱过,排在他姑姑哲哲之后,位列第二,但她的姐姐海兰珠嫁过来之后,她好像在皇太极面前沦为了鸡肋般的存在。姐姐海兰珠去世后,天聪九年皇太极又娶了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宠爱有加,并占据了庄妃西宫的位置,庄妃布木布泰变成了次西宫,后边的岁月里皇太极对她依旧不瘟不火。“次西宫”庄妃多少次的深闺空候,多少次对镜叹息,多少次的盼望比他大二十一的“丈夫”也能给她一点温暖,但总是失望而夜不能寐。寞守深宫,百无聊赖的这段时间,成为她与多尔衮被后人猜测暗有情愫的开始。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5)

之前在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生的皇八子夭折。而两天后庄妃生的儿子呱呱落地,给尚在沉陷于丧子悲痛中的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当年她为姑姑代孕的“工作”总算是完成了,她总共为皇太极生下一子三女,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就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八阿哥)爱新觉罗.福临。六年后随着皇太极的去世,在多尔衮与豪格帝位争夺战后,小福临被作为“妥协折中方案”被拥立为帝,是为顺治皇帝,小福临即位,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被尊为大清圣母皇太后。顺治元年九月她被迎到了北京,与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的睿亲王多尔衮一起照顾年幼的顺治皇帝小福临。

顺治三年开始,多尔衮的地位继续不断的上升,他的仪仗与天子持平同为二十种,被他一直压迫的同为辅政王的济尔哈朗才十五种,他心中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皇帝,为了办事方便,不老往“宫里”跑,索性连皇帝的玉玺也搬回了摄政王府,但他还是不满足。多尔衮于顺治五年,他所用的礼制也来越高,“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下达命令的手谕称“旨”,文武百官每日于王府前听命。最后他被顺治帝上尊号为“皇父摄政王”,权利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与顺治皇帝几乎平起平坐。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6)

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后,“位极人臣”的他与大清孝庄圣母皇太后之间便有了令后人无限遐想的“太后下嫁”之悬案,和后来的顺治出家,雍正继位一起被誉为清初三大迷案。也难怪,一个皇父,一个圣母,这不由不让人产生合并同类项的想法。

关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是“太后下嫁”。那孝庄到底下没下嫁过睿亲王多尔衮呢,这个话题有很多书籍文章都介绍过了,史学的主流意见都持否定态度,但支持太后下嫁一说的人也不在少数,我总结了一下支持太后下嫁疑案的说法,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

第一: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文中把孝庄下嫁多尔衮说的得绘形绘色,说当时孝庄太后年纪尚青,漂亮又有风韵(确实不老,三十岁),因担心多尔衮大权在握,要废了福临,夺取皇位。又因为而多尔衮传说在松锦之战受伤,伤到了男人的“要害”,丧失生育能力,她也不会再生孩子,为保护幼子,于是决心下嫁多尔衮,牺牲自己以保儿子的大清基业。当时此文一出,百姓无不在茶余饭后以此为谈资,认为孝庄铁定嫁给了多尔衮,文章写的很有逻辑性,直到现在还有人以此为证断言太后下嫁。

第二,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明末举人,清初南明反清人士张煌言(张苍水)于顺治七年在诗集中写了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共十首,其中的第七首中有四句: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诗中明确提到太后下嫁,而且张煌言生活的时代和写这首是的时间与“太后下嫁”的时间段吻合,被作为“太后下嫁”的历史史料而记录下来,成为有力的证据之一。但他的身份和反满思想让人们对他的主观性产生怀疑。

第三《红楼梦》,在乾隆时代成书的红楼梦中曾在多处隐约影射过太后和多尔衮的私情。比如,宁国府贾代善和荣国公贾代化,他们两房所生的四个儿子分别叫敬,敷,赦,政,合起来正好念“敬夫摄政”。荣宁二府中的两个媳妇,贾赦之妻邢氏,贾政之妻王氏,合起来是“行隐政王”,隐指孝庄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一事。再比如,焦大骂宁国府里“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指的是秦可卿与公公间的丑事。但其实是影射孝庄这个嫂子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私情。而描绘元妃省亲的场面被认为是太后嫁入睿王府现场直播。不知红楼梦那时被列为禁书,其中这些暗喻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太后下嫁诏书》1964年刘文兴所撰《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赶居注跋》一文提到,清末宣统年间,他的父亲刘瑞受命翻检内阁库藏,曾看到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

第五,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二月,那个被阿敏和岳託打成精神分裂的朝鲜国王李倧接到清朝的诏书,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他问上国来使(翻译一下): “上国书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这是什么情况?清使答: 摄政王今去“叔”字(指皇叔摄政王的称谓),国家举行朝贺之事,他的身份和皇帝一样”。 之后,朝鲜右议政郑太和李倧说: 敕中(书中)睿王虽没有皇帝的称谓,但是已成为太上皇了。 国王李倧曰: “然则二帝矣”,自此朝鲜君臣视皇父摄政王为太上皇。显然一向认为自己很能编的朝鲜人认为孝庄太后肯定是下嫁了。

第六,蒋良骐写的《东华录》,书中引顺治八年(1651)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检举多尔衮生前“谋篡大位”奏疏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语。就是说多尔衮跑到了后妃居住的后宫,非常可疑。在清朝,能随意进出后宫的只有两种“男人”,一个是当朝皇帝,一种是“去势”的太监,连皇子给亲娘请安,都要先行通报,走设定的线路,而且还要隔帘而见,不到妃嫔年满五十二岁,不许掀开帘子。大家看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允禛和允禵(允祯)去给德妃请安时,德妃和两个亲儿子还要隔着帘子说话,虽然她命令小太监撩起了那个“劳什子”帘子,但她那是违制的。而书中所说多尔衮这个“皇父”自己跑到后宫去了,就有淫乱后宫之嫌,和谁淫乱呢,布木布泰呗。

第七,王府居于皇城之内。最早睿亲王的摄政王府位于今天北京南池子普度寺(普渡寺,明代为太子居所),在皇城东安门之内,离紫禁城东华门咫尺之遥,而这是其他王府万万比拟不了的,皇城之内多为皇家园林和帝王私庙,以及皇帝的服务机构,绝对不会允许谁家的王府设在皇城里面。而在普度寺(原摄政王府)大殿门后右侧地上有一个圆形的坑,传说这是个“暗道”,直通后宫,他私下从这个暗道进宫与嫂子孝庄私会。

第八,女真之前有兄死嫂嫁叔,父死取继母的婚嫁传统,前文咱们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第九,葬于东陵风水墙外,大概意思是因为太后嫁给了多尔衮,死后没面目再见皇太极,所以嘱咐康熙皇帝,她死后别埋在盛京昭陵,就近葬在东陵,而且丢了皇家脸面不能进风水墙。

第十,电视剧《孝庄秘史》。…………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证据了,什么在早就牵手于草原啊,什么两人早就暗恋对方啊,什么草原骑马你追我赶啊,还什么你是风儿我是沙呢…………在皇太极死前有据可查的多尔衮和孝庄见面次数总共也没超过三次(历史记录的是正事场合,打个麻将什么的就查不着了)。

另外还有什么孝庄陪着多尔衮放鹰遛马,两人共进“烛光晚餐”,这些不靠谱儿的例子咱们就不举了。

综上的“证据”来看,除了第八条也就是咱们开篇所说的问题,还是有必要说一说,其他“论据”不是民间谣传,就是没有确凿证据,至少听着就是牵强附会。关于第九条,真正的历史是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的确嘱咐过孙子康熙皇帝玄烨不要把自己送往盛京昭陵安葬,辅佐两代幼主,经历过四朝帝王和那个天下纷争时代的她,原话是:“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吧。”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7)

但“太后下嫁”随着学者在史海中不断的翻找,也许会有新的证据,两人在私下有没有“周公之礼”也不得而知。但站在多尔衮的角度上来说,即使太后想嫁,估计多尔衮也不想取,大家想想,在入关后已经成为名誉“皇帝”,而不再是部族酋长的多尔衮,何必再干这种被人诟笑的事情呢,对国家的形象,对皇帝的颜面,对太后的“贞洁”,对自己的威望来说都得不偿失,他虽好色但他的妃子福晋有的是(他的确妻妾成群,而且民族很多)。所以设身处地的想,我不会干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此时多尔衮的地位已经巅峰造极,他回忆起当年第一次随兄长皇太极出征时的景象,当年那个连母亲都保护不了的青年,他已经成为了大清实际的主宰者。他所发的誓言终于兑现了,他除了皇帝的位子没有得到,他以应有尽有。是时候干那件事了,也有能力干那件事了,干那件一直压在他心里使他痛苦不已,但迟迟无法解脱的事,那是对抗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和大清史官之笔的事。他作为一个儿子他要为的被殉葬的母亲阿巴亥干一件事!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8)

位极人臣又实现心愿的多尔衮放松了下来,帝国的军队在南方作战势如破竹,国家在他“统治下”蒸蒸日上,该给自己放放假了,“走,带上人马,准备武器,围猎去!”

其实多尔衮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非常爱玩,尤其是喜欢射箭围猎,赛马放鹰。满族祖先娴熟于骑马射箭,学好了骑射本事除了用来打仗之外,闲暇时狩猎娱乐也是重要的技能。咱们来想象一下多尔衮狩猎时的形象:他留着金钱鼠尾发辫,带着耳环,留着浓浓络腮胡子,满洲摄政王“墨尔根代青”左擒苍鹰,右执黄缰,跨下汗马,腰挎强弓。马前边的大群细犬嘴里吐着舌头,努力的寻找猎物的踪迹,马后边牵着几只用来驼猎物的黄羊(羊右眼无睛,俗话说的死羊眼就是这么来的,把流血死亡的猎物让他们驼,因为只能盯着前边看,不会受惊乱跑),这是多么雄壮而沧桑的一幅画面。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9)

多尔衮从小对游猎就乐此不疲。顺治元年(1644) , 一群日本人乘船遇险,漂流到今图们江口一带,辗转来到北京,留宿一年之久,被清政府礼送回国。在他们的报告《鞑靼漂流记》中写到:“在北京,有一次我们亲眼看到九王(多尔衮)出城打猎,后面跟随着很多人马,带上很多大鹰,足有一千多只,实在是太多了。

多尔衮每年都会繁重的工作中腾出一些时间去郊外或猎场围猎几次,放松和调节一下身体,然而这一次居然是他的最后一次出行,一代“枭雄”,大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于清顺治七年八月不慎坠马,膝盖受伤”虽涂以凉膏进行治疗。但在八月十二月初九日突然死于喀喇城(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年仅39岁。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0)

当随从人员狂奔回京,将多尔衮的死识传入皇宫后,众人如睛空霹雳,大清朝举国震惊。福临在瞪爆了双眼反复确认后,下旨昭告天下,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官吏百姓孝衣举丧。顺治帝福临亲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身着素服,在京城东直门五里外迎候多尔衮的灵柩。他亲自举爵祭奠,向多尔衮的灵柩行三跪大礼,扶棺痛哭失声。福临在悼词中哽咽的称颂多尔衮“定中原,至德丰功,千古无双。”追尊他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八年正月又尊他的正宫元妃为敬孝忠恭义皇后,配享太庙。以帝王之礼下葬,庙号成宗。多尔衮生前无子,以其弟豫亲王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过继子,承袭睿王爵位,并得到亲王的三倍俸禄。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1)

当年与豪格的帝位争夺之中,他虽没有成为清朝的皇帝,但他死后却得到了这个他当年梦寐以求的皇位!(短暂的)真是天道不测,造化弄人。但多尔衮的突然暴死,也成了一个清初的迷案。三十九岁正值中年,正是年富力强,身体成熟康健之时,怎么会突然病逝,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引《正说大清十二王》书中所述,的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身体不好,弱而多病。用豪格诅咒他的话来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一度病情加剧,以致在小皇帝面前跪拜都很困难,所以特别恩准他免于跪拜。即便疾病缠身,多尔衮仍日理万机,始终兢兢业业。他一再谕今臣下,奏章务求简明扼要,不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所以体弱神疲,是由于关外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

其二,亲人离世的精神创伤。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尔衮同母的亲弟弟,他的左膀右臂,年仅36岁的豫亲王多铎因出天花而死,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两个最亲的亲人之一,他的两个弟妹(多铎的两位福晋)坚持为多铎殉死;接着两位嫂子即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相继而亡。这对体弱多病的多尔衮来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久,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也是科尔沁部)又因天花去世。 亲人们接二连三死去,犹如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多尔衮心头,他终日闷闷不乐,心情抑郁。

其三,好色加纵欲过度。他的妻妾竟有多少,很难说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鲜女子1人。在成群的佳丽中,值得一提的有3个人: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吉桑阿尔寨贝勒的女儿。后金天命九年(1624)大一岁的她与多尔衮成婚时,多尔衮只有13岁。顺治六年博尔济吉特氏逝世。他们相濡以沫,在一起生活了25年,多尔衮对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私谥)。多尔衮去世博尔济吉特氏又被追封为敬孝忠恭义皇后,次年追封被夺。另外多尔衮的五妃也是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索诺布台吉的女儿。但她原是肃亲王豪格的福晋,多尔衮把豪格革爵囚禁活活气死之后,他便把博尔济吉特氏(侄媳妇)弄到府里来做了自己的妃子,还尽收肃王家产。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2)

多尔衮的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么戛然而止,他的一生就如流星一般,短暂而明亮。本以为他将以帝王之尊永享太庙,被后世子孙永远祭祀之时,没想到他原来肆意妄为,刚愎自用,功高震主,藐视皇权等等“罪状”在尸骨未寒之际就被他的亲信,那些政治投机的小人在弹劾的奏折里一一列好,送入宫内展现在顺治皇帝面前,顺治帝则正式掀起了对他彻底清算的大风波。

顺治八年二月,曾为多尔衮贴身侍卫的苏克萨哈(后来的顺治留下的四大托孤重臣),詹岱两人首先开始揭发,告摄政王生前图谋不轨,下葬时侍女殉葬,私备八补黄袍(龙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禁物置于棺内;生前命两白旗移驻永宁,谋篡大位。有了这个开头,长期被多尔衮边缘化的辅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率王公贝勒,文武大臣一拥而上,纷纷揭发列举多尔衮的罪状。

据《清史稿》记载,大臣们跪在地上向顺治皇帝陈述着奏章里多尔衮的罪状:

太宗文皇帝驾崩之时,诸王大臣同心扶立皇上(福临),您尚在冲龄,令睿王和郑亲王共同辅政,但多尔衮擅权独裁,不让郑王干预朝政,(请看前文大清十二铁帽王,郑(简)亲王系)而以其弟多铎为辅政叔王。

背誓胡为,妄自称大,自称皇父摄政王。他亲到皇宫内院,声称以太宗文皇帝之位是皇太极夺来的。并挟制皇上。

以威逼,诬陷的方式害死肃亲王,纳娶其妃,并贪墨肃王财产。

以皇父摄政王名义批复奏折。

仪仗、音乐、侍从、府第等规制僭越。

违背祖制把生母入于太庙。

说完后,这帮人痛哭流涕的跪在地上,一边用头扣着地上的金砖,一边竭力的哭嚎说:“臣等当年畏惧于他,而不敢言声,今冒死供出实情,请您重加处置!”

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一时间多尔衮做过的,没做过的。真实的,编造的。生前“就对立的”,死后“才发现的”的一股脑儿的罪行全都爆发出来。

顺治帝一看清除多尔衮“余党”时机成熟了,便下诏: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财产入官,命其继子多尔博归宗。

在同月,顺治帝连死去都多尔衮都没放过,挖开了位于北京东直门外多尔衮的“九王坟” ,对多尔衮并未腐烂的尸体进行了鞭尸,枭首。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卫匡国在他的《鞑靼战记》里记载了多尔衮被挖坟鞭尸的场景“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并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也化为尘土。”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3)

就这样多尔衮生前为大清立下的不世之功和这已经没有灵魂的尸体都被顺治帝抹的一干二净。但也不是全部的人都选择“遗忘”多尔衮所立功勋,在多尔衮被掘坟鞭尸后的第四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上书顺治皇帝,表奏多尔衮功所建之功,请求皇帝恢复他的爵号。顺治帝十分聪明,他没有回绝,他不想当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下诏让诸王公大臣商议怎么处理。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彭长庚、许尔安坐罪论死,附议的流放宁古塔。

史书上记载的多尔衮为大清率军入关,定鼎中原,拥立顺治,制定国策的功劳是无法抹杀的,如果清史中去掉了多尔衮,那后世写清史就没有连贯性,甚至将不符合逻辑。多尔衮的过失的确不少,但选择遗忘他的功勋,那就是坐享江山的后世帝王的“数典忘祖,恩将仇报”。

一直到百年后,乾隆三十八年,福临的重孙子弘历开始为多尔衮平反展开了铺垫工作,下诏书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之时,威福自专,死后他的属人告发他,被定罪削爵,但想当时正在立国之初,睿王也确实有统军入关,肃清京畿,檄定中原之功,现在他的后人都“废绝”了,坟地也长满了荒草,看着真让人可怜,我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派内务府的人去把睿王坟修缮一下,并让他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4)

在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多尔衮死后的第一百二十七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正式下达了诏书,诏书中所写的应该是乾隆的真是想法,原文用了很多反问,排比的句式,感情流露的很真切,是发自肺腑之言,由于原文很长,又晦涩拗口,就主要把重要的意思翻译一下,原意是:“睿亲王多尔衮扫清环宇,抚定疆陲。派遣诸王,追歼流寇。创制规矩,肃清宫禁。侍奉世祖的车驾定都北京,成一统之伟业,他的功劳最突出!苏克萨哈率先说他谋逆,但是那时世祖年纪小,没有亲政,经过诸王大臣的商议定罪罢黜削爵(又往大臣身上推),我想那时睿王如果真有野心,他又兵权在握,他什么事儿又干不了呢?他因为身死后用龙袍作为寿衣(敛服,死后多尔衮确实以帝王礼下葬的,就应该是穿八补龙袍)而定罪,就是有觊觎之心?…………睿亲王是忠心办事,他感激皇帝的恩德,明白君臣的大义。全是那帮宵小奸佞之人,挑拨陷害,构成冤假错案,我又怎么能不为他平凡昭雪呢?!现在是时候恢复睿亲王封号了,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顺治朝被贬斥的大奸大恶之人,到了乾隆朝又昭雪成公忠体国之王。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5)

睿亲王多尔衮的的功勋被恢复了,园寝得以修复,再次配享太庙,继子多尔博一脉也继承了亲王的爵位,并世袭罔替,重新成为清初功封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是为和硕睿亲王。

首先,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多尔衮被追谥为“忠”。这可是不得了,有清一朝加上关外算起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亲王中谥号为“忠”字谥号的有三人,一为睿亲王多尔衮,一为恭亲王奕訢,一为肃亲王善耆。但善耆受此谥号是在民国,是逊帝溥仪小朝廷赐的。所以,严格讲清朝亲王中真正获此谥号的只有多尔衮和奕訢两人。

其次,在清朝王爷中,多尔衮获取的称号是最多的,有墨尔根代青,九王,九贝勒,和硕睿亲王,墨尔根王(智慧之王),辅政和硕睿亲王;摄政和硕睿亲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其中“成”的意思,是得到了天下。这些帝王公爵的称谓,浓缩他他39年的短暂人生,一步步的映衬了他的荣耀与辉煌。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6)

睿王系在清初极盛一时,拥有正白镶白两旗。但是从夺爵到复封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毕竟是从清朝中期才恢复铁帽子亲王的爵位,睿亲王一门的旗权和财力已经不能和其他铁帽子王相比,再也恢复不到清初辉煌。但是作为入关功绩最大的宗室,睿王一系虽财力不济,但论战功则排宗室首位,论门第次于礼亲王,被称为“诸王次席”。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7)

和硕睿亲王系的承袭关系十分混乱,由于多尔衮生前没有子嗣,所以过继了豫王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子,由于多尔衮除封削爵,导致多尔博重归豫王(也被削爵)一宗,后来乾隆二十七年在被追袭睿亲王爵位前,多尔博曾经被乾隆追封为信郡王,所以睿亲王,信郡王,豫亲王来回来去的交错出现,非常繁杂。

承袭关系

1.睿忠亲王多尔衮;2.睿亲王多尔博,多铎第五子,归宗后封贝勒,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亲王;3.睿亲王苏尔发,康熙时袭贝子,降镇国公,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亲王;4.睿亲王塞勒,康熙时袭辅国公,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亲王。5.睿亲王功宜布,袭辅国公,谥号恪勤,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亲王。6.睿亲王如松,初袭辅国公,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命袭信郡王,追封诸祖信郡王,谥恪,四十三年追封睿亲王。7.睿恭亲王淳颖,初袭辅国公,乾隆四十三年复封睿亲王,同时追封诸先祖睿亲王。8.睿慎亲王宝恩;9.睿勤亲王端恩;10.睿僖亲王仁寿;11.睿悫亲王德长;12.睿敬亲王魁斌;13.和硕睿亲王中铨。如上所体现的,其中睿王断封期间,多尔博一脉属于豫王系,如松袭了一次信郡王(豫亲王)。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8)

睿亲王一系后代中,平泛之人比较多。最出名的有两人,一位是被称为醉公的塞勒,爱新觉罗.赛勒是苏尔发(追封睿亲王)的长子,因爵位是辅国公,又好终日饮酒,常常是醉酒状态,性格憨厚开朗,所以被称为醉公,很像《宰相刘罗锅》里的六王爷的原型,但在雍正五年去世了,乾隆先追封其为信郡王,后又追封为和硕睿亲王。

在和硕礼(康)亲王昭梿所写的《啸亭杂录》中对他有过记载,但真实度值得商榷。书中记载有一次塞勒喝的酩酊大醉,正好又被康熙皇帝召见,康熙皇帝私下问塞勒:“你觉得朕的儿子里谁能继承江山社稷”?结果塞勒红着脸晕晕乎乎的说到:“唯雍王爷可担此大任”。后来雍正继位后特意感谢的对塞勒说:“你那天对圣祖说的话差点害死我,但是你忠心可嘉,以后你可得注意了,要慎言!”

还有一位是禧恩,他是睿恭亲王淳颖的儿子,道光二年,因念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的战功,赏赐禧恩双眼花翎。后来在道光十二年,协助平定湖南赵金龙作乱有功,署理两广总督之职,晋封不入八分辅国公,赏赐三眼花翎,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他成为大清历史上七位获得三眼花翎的大臣之一。

末代睿亲王名叫中栓,他于1915年承袭睿亲王爵位。这时清朝已经灭亡,享受皇室优待条件的逊帝溥仪还是对中铨进行了睿王系的最后一次封爵,只不过是面子大于里子,名分头衔是给了,可是俸禄呢?对不起,这个小朝廷是真没有。前代睿王魁斌虽说只当了四年的王爷,但是还是为后代留下丰厚的家产。老王活着的时候,中栓和他兄弟中铭还算老实,大清虽是风烛残年,但一大家子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奢适。中栓从小也受了良好的教育,书法绘画的造诣比较高,他还为京城绸缎老字号瑞蚨祥题写过楹联。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19)

老睿王爷魁斌一死,这两位可就撒了花儿了,平时本就养尊处优,大手大脚的花惯了,再加上老王爷撒手人寰,更没人管得了了。开始大把大把的花钱,修别墅装电话,买汽车安电灯,捧戏子雇洋厨。正所谓花钱容易攒钱难,睿王府只出不进的维持了两三年,银库就见底了。1919年哥俩儿开始陆陆续续的卖家产,别墅卖了,汽车卖了,古玩字画也卖了。但中栓的还不知道收敛,1924年中铨、中铭最终将睿亲王府的500间房子典当给德商礼和洋行,换了10万现大洋。10万大洋又很快折腾没了,索性又干脆将家里仅剩的20多间房子以及祖坟上的1000多亩地给卖了,又挺了几年。

本来锦衣玉食,天潢贵胄的中栓。最后连窝头咸菜都断顿儿了,被债主逼急了的他又打起了祖坟地宫的主意,1931年,以给祖先移灵为借口,带着人偷偷挖掘开祖父睿悫亲王德长的王陵,将地宫里给先王陪葬珠宝财物,全拿出去变卖。结果和别人在分赃时,发生了纠纷,被人告到官府,惊动了《世界日报》,1931年3月10日报社把这件事报道出来,又在11号和14号两版连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中栓因盗墓(挖祖坟),判刑七年。1939年秋他贫困交加病死于西城北沟沿。多尔衮如果泉下有灵,他创造的赫赫睿亲王一系的显贵,让这个败家子给败得精光,连死后都不得安宁,到底是该苦笑呢还是该痛哭。

中栓没有后嗣,他弟弟中铭也死在了他的前边(1922年),但是中铭有一个儿子叫颐年,可以作为睿王系的继承人。此时在伪满做“康德皇帝”的溥仪希望颐年去东北承袭王位,但被颐年婉言拒绝,他留在了北京,自食其力。生活虽然清苦,但却活的开心快乐,他继承了家族文化底蕴,书法绘画的造诣很高,他的汉名叫作金寄水,是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

多尔衮的睿王府位于北京皇城东南,原来是明朝太子居住的南宫。他在这里直住了7年。清初诗人吴梅村有诗云:“七载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写的就是睿王府的壮观景象。笔者的爱人家就住在旁边,停车的地下停车场一上来就是清初的摄政王府,当地的街坊一般称呼为“大庙”,接孩子下学每天都要路过,大殿巍峨壮观,坐落在高台的须弥座上。绿琉璃瓦前衬黄色琉璃瓦,大殿所用彩绘为皇帝才能用的双龙和玺,而不是王府所用的龙草合玺,而且木梁斗拱皆雕刻龙头,规格和大小远胜其王府的银安殿。多尔衮被夺爵后,王府渐废。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为吗哈噶喇庙,乾隆二十年(1755)重新修缮扩建,改名普度寺(现名普渡寺)。在清中后期,还曾作为“缎匹库”,旁边的胡同至今也叫作缎库胡同,民国和解放初期,变成了大杂院,建筑和文物损失严重。1984年大殿成为南池子小学,其他部分被仓库,粮店占据。后普度寺地区改造,仅剩大殿部分。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20)

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世袭王爵,因旧府已改佛寺,就把石大人胡同原来的饶余亲王府,作为睿亲王新府(今外交部街24中所在地)。睿亲王新府规模不小,曾有房五百多间。正门3间,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后殿3间,后寝5间,后罩房5间。 但在清朝统治即将结束的时候,王府败落,民国时期,末代睿王中栓为维持生计,将王府变卖。后王府被改建为北平著名中学京师私立大同中学。如今, 该王府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清代王府的旧貌已经全然不在了。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21)

引用橘玄雅的《清宗室系列》对睿王园寝的介绍:睿王一门在北京拥有六块坟地,分别为:东直门外中新街九王坟(葬多尔衮);朝阳区熏皮厂村二贝子坟(葬多尔博、苏尔发);朝阳区单店醉公坟(葬“醉公”塞勒);广渠门外马圈儒王坟(葬如松);西山五里坨睿王坟(葬淳颖、仁寿);朝阳区梆子井村睿王坟(葬瑞恩、德长、魁斌、中铨)。六块坟地基本上在40年代之前已经经历了被盗或者起灵。后来,儒王坟在1951年被圈占平毁,九王坟在1954年被铲平,梆子井村睿王坟在1955年被平毁,醉公坟在1966年平毁,这四块坟地均遗迹无存。五里坨睿王坟仅存杨树林,据说宝顶在其下。唯有二贝子坟还有宝顶遗址,不过已经开发为农田。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结局(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22)

另外末代睿亲王中栓的坟也在梆子井村,当地人老人说他的坟就在工艺品公司梆子井加工点园内仓库的位置。

为大清立下建国之功的睿王多尔衮和睿王一系的荣辱就说完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多尔衮和他的“后世子孙”的功过得失以及带来历史谜团,还要再次被一代一代人去评论和破解。最后在五一节到来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日进斗金,阖家康健。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参考引用资料

《清史稿》

《正说大清十二王》

《大清宗室系列》

《清太宗实录》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