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疾病这个词是两个意思,很微妙,通常我们都不把它分开。

从文字的构造来讲,在说文里面,“疾”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伤病的意思。而“病”是疾的更进一步发展,就是疾加也。那个说文的原话,加就是增加的意思,严重了嘛。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根本区别(正确理解疾和病及其传染特性)(1)

病字旁的本身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字,这个病字旁的部首是代表了疾病的共性,就是它们都生病了,都不正常了。

有关疾病定义的讨论,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辞海》所下的定义:“疾病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此时,人体正常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医疗措施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和代偿能力。值得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致病因素、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及意识的异常,所以,《辞海》的这个定义肯定不完全正确。由于,疾病种类很多,症状也不同。也因此,中外医学界对此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疾”和“病”各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古代,“疾”和“病”是不一样的。《说文解字》曰:“疾,病也;病,疾加也。”可见,早期的“疾”是指病;而“病”特指那些危重的疾病;其他的一些辞书基本上也因袭了这种解释。

权威工具书《辞海》的解释亦为:“疾,病也。”“病,失去健康的状态;也指病加重。”《汉字源流字典》根据汉字造字的“六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疾”和“病”都属于会意字,“疾,表示外伤轻病;病,表示人得重病躺在床上。”

从构字特点来看,疾,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矢,会意字,人腋下受伤之意。“矢”实际上就是箭。有的放矢这个“的”指的是一个靶位,是一个能够阻挡这个箭的这么一个东西,就是一个物体,实际上说白了它就是一个有形的物体,而矢呢?只能作用在这有形的物体上面。“疾”实际上它很微妙的地方就是,它讲的是形体的问题。就是这个身的问题。从内经里面讲就是形,“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这个疾病的靶点是在形体上。也就是我们讨论的器。形下的位置在器上面。所谓“疾”它的范围是指这么一个范围。

那么“病”就不同了。“病”你看是一个丙,甲乙丙丁的“丙”。病这个字中间为什么是一个“丙”,也不是甲,也不是乙,也不是丁呢?因为,甲乙是木,丙丁是火,戊己是土,庚辛是金,壬癸是水。你看木是一个有具体的形状,如桌子、椅子是可以看到的。土呢?也是一个有具体的形状。金就更加不用说了,可以塑造成形,水虽然说它是一个流体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但是它也是有形的,至少是你把它冷冻以后它就是一个固体的。

你要它方就方,你要它圆就是圆了。但是火就没有这个形,你看火是很奇怪一个东西,没有形状,没有重量。木,土、金、水都是往下走的,因有重量都自由落体,当然是受地球引力影响。这个火就没有这个特性,火燃起来它是往上走,所以,五行里面火是跟另外四行不一样,有很严重的区别。在五行的配属里面,木配肝,土配脾,金配肺,水配肾,火是配心的。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根本区别(正确理解疾和病及其传染特性)(2)

为什么火是配心的呢?你看它文字的构造,肝、脾、肺、肾它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月字旁。心这个文字和另外四个肝、脾、肺、肾,在文字的字形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那就是它没有这个月子旁。月子旁在康熙字典里面就是它是肉的意思,就是一个有形体的。所以在《内经》的这个五脏,或者是说在文字的创造者——那些圣人的概念里面,思想里面,意识里面,那个心跟其他的是有严格区别的。

很多人都认为,心就是心胞或心脏。肝它是没有肝胞,肺也没有肺胞,脾也没有脾胞,肾也没有肾胞,唯独心有一个心胞。而心胞的“胞”字它是有月子旁。就是心胞是有这个形的,就是跟其他脏腑的在形上的特质是一样的。而唯独心它是不一样,它没有这个东西(月)。那说明“心”确确实实是超乎寻常的东西。

所以,在中华文化里面,心就不是指那一坨肉,它超越了这陀肉,这个也是有很多人提出异议,说心是一个象形文字。你说是象形文字,那肝、肺、脾、肾难道不是象形文字吗?那个肾更加像,更加容易用象形文字来表述,心还不太象形。所以这个是站不住脚的,只要仔细一推敲,这种特征就太凸现了,一定是有含义的。可见,古人对心这个层面的认识,他一定是有他的用意。那么,病这个中间那个丙在五行里面对应的是火,火对应的就是心,丙属于火,它跟心这样一个关联。

另外,心又是主神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居也,就是心它是主神明的。那“病”它是指这个神明出问题了。因身体和神明之间是有所不同的,那“疾”和“病”显然是针对两个不同的层面的话题而展的。

“疾”是因为有标的,有靶点,所以,它针对是一个形体所出现的问题。即“疾”讲的一般是形的病,而“病”则讲的是神的病,也就是说心的病。如:感冒、流鼻涕、发烧这些就属于“疾”。现在精神类的疾病,幻听幻觉,精神分裂,焦虑暴躁、忧郁自闭等,诸如此类都是典型的“病”了。所以,我们常说,病从心生,当然,病也必从心灭。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根本区别(正确理解疾和病及其传染特性)(3)

二、疾病是“疾”与“病”的并称

当今的人们已几乎都是将疾与病并称为疾病,而忽视它们之间的差别,因而也就产生了很多误解和困惑。这不能不引起注意或重视。

1、中医(中华文化)对疾病的认识

陈懋修在《不谢方·小引》中云:“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也。子之所慎者疾,疾者未至于病。病之为言困也,谓疾至此困甚也。故《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要以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无疾之哉?”

这段话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古代认为,疾病二字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病”,古代称为“疾”,当“疾”加重以后,才可以称之为“病”。疾、病都可以称为“疾”,但是不能把“疾”直接为“病”。

我们经常说要注意、小心谨慎不要染“疾”,虽然“疾”轻浅,还未显露,或者说未发展到严重的程度;但由染疾发展到患病,患者就会感觉到令人痛苦,表明这种痛苦的加剧。中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认为是邪正两方的矛盾过程。历代医书中早有邪正相搏、邪盛正衰、正盛邪退等记载。因而采取扶正、祛邪等积极治疗措施。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根本区别(正确理解疾和病及其传染特性)(4)

中医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至”。传统中医进一步认为,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有赖于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关系。

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阴精和阳气为基础的,而阴精和阳气又是相互依存的。具体而言,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没有阳气的功能活动,就无以不断地化生阴精,只有一阴一阳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并维持二者的相对平衡,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而有规律,疾病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如果体内阴阳失调,阴阳相对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局面。

此时,生命活动的规律紊乱,机体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中医治病之道,重在调整阴阳平衡,所谓“调整就是治疗,平衡就是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论述,是对《周易》“偏阴偏阳谓之疾”的最好解释。

另外,南北朝时期的简文帝(梁)萧纲认为:“人有所苦谓之病”,这个观点丰富、发展了“疾病”概念的内涵。“人有所苦”之“苦”是指感觉难受、劳累、艰辛。身体不适谓之苦;情志不遂谓之苦;所愿不得谓之苦;终日应酬劳神谓之苦;孤独寂寞难耐谓之苦;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谓之苦;衣食不周,蝇营狗苟谓之苦;人际关系不良谓之苦……。

总之,一切伤于形、逆于气、违于志的因素,言不由心的话语,身不由己的行为,食不甘味的饮食,都会令人有所苦,这种苦就是“病”。疾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疾病缠身,会令人身心不适、痛苦。

《灵枢·大惑论》“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实际上讲的也是“心神”愉悦,人体健康;心神劳累,会令人厌恶而生病。中医学还有云:“习闲成懒,习懒成病”;“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过则为病”;“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因邪致病”;“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疴”;“五谷不节,变成疾病”;“泻与不消,复成疾病”;“嗜欲太过,疾病横生”等等。可见,中医学的疾病观是比较丰富而全面的。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根本区别(正确理解疾和病及其传染特性)(5)

2、西医(西方科学)对疾病的认识

医学科学对疾病(disease)的认识,可归纳如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多数疾病是机体对病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抗损害的反应,自稳调节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特别是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如进一步分别理解,其表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疾病是有原因的。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目前虽然有些疾病的原因还不清楚,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迟早会被阐明的。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原因,但往往不单纯是致病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与机体的反应特征和诱发疾病的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疾病的发生,应从致病因子、条件、机体反应性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二,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掌握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所发生的变化,而且还可以预计它可能的发展和转归,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第三,生病时,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这是我们认识疾病的基础。这些变化往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变化是疾病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性变化;另一种是机体对抗害而产生的防御代偿适应性变化。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根本区别(正确理解疾和病及其传染特性)(6)

第四,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特殊的变化。局部的变化往往是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影响,同时又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而影响到全身,引起全身功能和代谢变化。所以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地处理好疾病过程中局部和全身的相互关系。

第五,有些疾病是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力减弱或丧失,是疾病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重新建立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关系,恢复劳动力。

第六,所谓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例如阑尾炎、肺炎以及所有其他炎性疾病都有炎症这个病理过程,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基本病理变化。病理过程可以局部变化为主,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炎症等,也可以全身反应为主,如发热、休克等。一种疾病可以包含几种病理过程,如肺炎球菌肺炎时有炎症、发热、缺氧甚至休克等病。

三、疾病有感染性,也是会传染的

从能量、物质、信息的角度讲,任何疾病都是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的。这里所谓的感染性,主要是指感召力或感应力,如我们的亲人得了重病自己会有感应或也生病了;如突然听到噩耗,也会感觉身体不适了;如有时,一些人去看望病人,自己就生病了或碰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还有就是和长期和病歪歪的人在一起,老是被郁闷的气氛所笼罩或被一些泄气话或病气所感染,自己也就慢慢地生病。其实这是和人的能量场及心念的好坏有关,所以,你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应多跟正能量和健康强壮的人在一起。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根本区别(正确理解疾和病及其传染特性)(7)

另外,不少人可能都知道,就是一个体格健壮的人,即一个体内阳气很足的人,如果他一旦得了传染病,那么他的传染能力是特别强的。这是因为他体内有充分的元气,来分解那个带有病毒的物质,分解了的病毒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附近的人就很容易被传染,成为这种疾病的患者。

相反,一个体弱的人得病了一般传染性都很弱,慢性病的传染性也很弱。因为一方面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本身就弱,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他体内的“毒素”不是很强,体内自愈系统一般对它也不大敏感,不会调动大量的元气来攻击、分解它,所以,这些慢性病就不容易好,但它会慢慢消磨你的身体。其实一个病人他的疾病在传染的过程就是他在恢复的过程。我们经常会说,一旦我感冒了,等我传染给别人的时候,我也就快好了。

总而言之,疾与病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也是有共性,就是都不正常了。彼此也是可以递进传导的,还可以在个体系统之间进行传染或感染。但无论怎么说,疾病其实就是健康出现问题的表象或表征,就是不正常了,就表现出一种不好的感觉或征象。

摘自《百川健康主张》一书的上篇:善待疾病,建设健康,维和生命。有删改。作者:黄开斌。

@头条小助手 声明:文章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有问题可留言,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