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房县共有多少个自然村(地名探源十堰房县)(1)

房县,如此美丽,“千里房县”峦叠翠!

房县隶属于十堰市,在市南端。北面与本市的郧阳区、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相连,东面和省内襄阳市的谷城县、保康县相邻,南面同省内襄阳市的保康县、省内的神农架林区相接,西面则与本市的竹山县相交。

房县地处大巴山和武当山(大巴山支脉)之间,山地盆地兼有,峰峦重叠,地域辽阔,素称“千里房县”。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别向中部倾斜,形成盆地形势。最高处在西南部上龛乡的关家垭,海拔2486米,最低处则在西北部大木厂镇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平均海拔约850米。总体属北温带副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10℃~15℃。无霜期170~240天,平均223天。年平均降雨量914毫米。全县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旱、涝、寒潮、冰等。县内水资源丰富,河沟、溪流等有千余条,其中30公里以上的河流16条,主要有马栏河、汪家河、龙坪河、刘家河、九道梁河、獐落河、秦口河、盘峪河等。马栏河横穿整个中部地区,集水面积2082平方公里,长82公里,是境内最长的河流。

房县共有多少个自然村(地名探源十堰房县)(2)

房县设立于明代初期。明朝洪武八年(1275年)降房州为县,始称房县,归属襄阳府。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郧阳府,由襄阳府析出隶属郧阳府。

建置沿革,帝尧时期之前属三苗领地。帝尧时期属房国。夏商周属庸国、麇国、彭国、罗国的方国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之防渚(房陵县)。秦汉时期属益州汉中郡之房陵县(西汉属房陵都之防陵县,东汉改为房陵县)。三国属魏荆州新城郡之房陵县(今县东北)、绥阳县、梆归县(今县西南。秭归县魏、昊双立,吴秭归县属建平)、魏昌县(今县东南,一作四南,即昌魏)。晋朝属梁州新城那之房陵县、昌魏县(今县四南)、终阳县(今县四南,昌魏具重西南)。南北朝时期境内曾经置有房陵县、昌魏县、绥阳县、光迁县(北周房陵具所改)。隋朝属豫州房陵郡之光迁县。唐朝属山南东道房州房陵郡之房陵具。宋朝属京西南路房州房陵郡之房陵县。元朝河廃L7北寺处行中书省襄阳路房州房防县。明朝洪武八年(1275年)降房州为县,始杯房县,归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属湖厂广布政使司郧阳府之房县。清朝亦属湖北省郧阳府。

房县共有多少个自然村(地名探源十堰房县)(3)

民国初期属湖北省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祭区。另外,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的红三军曾在房县,成立中国共产党房县县委和房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西临时分特委。1946年,中共中原军区中原突围到房县后,曾经在西部的中坝成立房县人民政府,隶属鄂西北军区党委。@秦楚刊号

1949年2月隶属中共陕南行政主任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两郧专员公署。1950年两郧专区划回湖北省,以后改为郧阳专区,属之。1953年元月,郧阳专区并入襄阳专区。@秦楚刊号1965年,襄阳、郧阳专区又分设,隶属郧阳专区。1994年9月撤销郧阳地区(1970年专区改地区),该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遂属十堰市管辖。

关于房县之名的由来,存在着多种说法,如源于防渚,《大元一统志》记载:春秋左传云: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北魏地理学家阚骃以为防陵,即春秋时防渚,防渚之得名自此始。源于境内有房山,《隋志》载“光迁有房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房山,在(房)县西南四十三里。其山西南有石室,似房,因以为名。”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湖广郧阳府房县房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四面有石室如房,县以此为名。”清代《房县志》载“房山,在县西三十里。……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因此而得名。其“房渚”又谓:“山林四塞,其巩固如房室,因以县名。”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