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涨水湖在哪个城市(溾水在京山城区穿城而过)(1)

图为:惠亭山水库将溾水一分为二。

五大涨水湖在哪个城市(溾水在京山城区穿城而过)(2)

图为:京山河秀美景色。

五大涨水湖在哪个城市(溾水在京山城区穿城而过)(3)

五大涨水湖在哪个城市(溾水在京山城区穿城而过)(4)

图为:古云杜是溾水的见证。

湖北日报讯 溾水,因其位于京山县城南亦称“南河”,京山古八景之一。

旧民谚云,“溾水潆波浪滚滚,玉带围腰绕南城”。溾水在京山城区段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穿城而过。

溾水上游处深山狭谷,中下游处在山丘与河谷平原过渡地带,流水有时奔腾下泄,落差盈尺,有时平如明镜,微波不兴。

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设云杜县,京山县城址从未变化。溾水,也便伴着这座城,城水相间,人水相依。

盛夏时节,我们溯源而上,逐波而下,探寻这条河与这座城千年来的缱绻故事。

“洄水之渊”定溾水读音

顶着烈日,出京山县城往西北行,丘陵岗地连绵起伏,孕育无数溪流的大洪山余脉,植被渐次茂密起来,浓荫匝地,遮盖了蜿蜒盘旋的山间小路,人一下子清凉许多。

驱车前行20余公里,来到杨集镇花石岩南麓东冲彭家湾,听到淙淙溪流声,步行10余分钟,拨开密匝匝丛林,岩溶暗河、树根石缝渗出水珠,汇成一条涓涓细流,这便是溾水之源了。

溾水一名,始见于《水经注》,校本卷二十八载:“有溾水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河池山,东流径新阳县南,县治云杜故城……”河池山或名池河山,《光绪县志》注“按池河山即今花石岩。”《富水郡志》称洄河,《安陆府志》称“县河”,今又称“京山河”。

原京山县文联常务副主席程义浩说,“溾”有三种读音,分别是“wi”“āi”“wēi”,均指水名,到底哪个读音更准确呢?民政部搞全国地名普查时,京山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经一年多考证,将读音审定为:wēi。

据程义浩考证,溾(wi),1986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确定的读音。“一普”资料记载:溾(wi)水,该河有一迴渊,故名溾水。该河发源于龙凤寨东南花石岩。溾(āi),出自《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589页,意“污秽”,亦有水名之意。

至于为何取溾(wēi)这个读音,程义浩说,查证《汉语大字典》,溾读wēi,含义有三:一是污秽;二是迴渊;三是水名,在今湖北省京山县境内。该书是国务院文化工程,比较权威。“此音与溾水最相符。”程义浩说,《水经注》载“溾水者,洄水之渊也”。宋以前,溾水流至水南门到窝居塌一带,河道为凹形洄水渊,明末填河筑城,取直河道,将原“洄渊”围在城内。

沿途汇集20余条小溪,溾水流至县城,水势渐大,河面愈宽,河床平坦,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山影摇曳,城郭倒映。出城东南流,至曹武镇邓李场村,已是160米宽的大河,两岸水稻青青,意杨铺满河滩,逼向天涯。

溾水自邓李场出境,至天门皂市汇入汉北河,注入汉江。

惠亭山水库消除千年水患

据《光绪县志》载:“天启壬戌(公元1622年)仲夏,淫雨浃旬,一夕,山水骤至,荡城溢廓,塌中居者,老壮妇孺子遗鄢,城外沿河居民遇洪涛怒浪而逝者亦不胜记。”

这种灾害记述史书上不绝于缕。因溾水溪涧性强,水量变幅较大,每当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洪峰迅速推进。

为变水患为水利,1959年和1965年在溾水上游干流兴建了惠亭山大型水库和余家河中型水库,并在主要支流上先后兴建了汀河、马跑泉、殷家冲、东石门、鸡公塔、崔家垱、罐子口、跃进垱等20余座中小型水库,共拦截承雨面积286平方公里,占该流域面积45.4%,总库容为32.846亿立方米。

站在惠亭山水库大坝堤顶,万顷碧波依偎在群山环抱之中,桀骜不驯的溾水,如同柔顺秀美的女子,安详而平静。惠亭山水库紧挨城区,随着京山县城的扩张,城市环线已把水库揽入怀中,这里是县城工农业及饮用水源地,也是休闲好去处。

今年90岁的林承和,是京山县水利局离休干部,参与了京山县几乎所有大中型水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他说,新中国成立前,京山县没有一座水库,只有塘堰和滚水坝,就是用石头一码,中间用大麦草一铺,再码上石头。大麦草腐烂后有粘性,起到水泥的作用。

1959年冬,位于京山县城西南2.5公里惠亭山西坡脚下,截溾水的惠亭山水库动工。来自京山、天门两县的2万多劳力,肩挑背扛,堆土成坝。

林承和回忆,由于国家投资少,像土坝碾压、碎石等需要机械完成的活都靠人工。用钢钎撬下石头,铁锤砸碎,筛子分检,农民抬夯压实土坝。号子声声,凝聚着多少劳动者的汗水。

惠亭山水库历时5年建成。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浇灌京山、天门、应城等地30多万亩农田。

惠亭山水库总库容3.14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738亿立方米,这座全县第一大水库缚住桀骜的苍龙,溾水彻底造福百姓,但千年来舟楫通航之便自此中断。

千年舟楫通航成回忆

溾水历史上是京山县城重要通航河道,从东南河大桥到西关,有3个水埠头(码头)。东埠头靠河街,南埠头靠水南门,西埠头靠水巷。

新市镇设为县治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朝代的兴衰更替,争战之乱,新市古城屡毁屡修。至光绪八年(1882年),古城紧挨溾水,形成沿河一条街,“城为舟形,塔似桅樯”。

古城有5个门,其中3个门沿南边溾水而开,方便居民临河取水、出行和货运。那时,帆桅穿行鱼鹰立船头,商贾云集忙生计,通过埠头和航道,桥米、木耳、板栗、香菇等土特产沿溾水入汉北河,汇入汉水,直抵汉口。

1959年修筑惠亭山水库后,水源被截,航运中断,往日千帆竞发穿梭忙,唯见溾水东南流的场景,淹没于人们记忆之中。

溾水京山县城段断航后,在下游30公里的曹武镇邓李场村,通航一直断断续续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皂当公路的通车,航运才彻底中断。

溾水在曹武境内接纳源泉河等支流后,水量大增,河面宽阔。邓李场村50多米长的水泥废弃码头,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邓李场村75岁的村民李家斌回忆起当年的热闹,仍很兴奋。他说,1954年这里成立船业工会,包括京山和皂市,大概有30条大木船,一条船能装5000斤粮食。

当时,由于邓李场到京山县城这段河水较小,船载过重时,都由船工在岸上拉纤,一直至县城。所以,大宗货物一般都在邓李场周转,京山县也在邓李场成立航管站。

溾水自邓李场进入天门皂市,当地称其为长汀河,辗转10余公里注入汉北河。邓李场老街还有旧址遗迹,有交易所、店铺等。

激活水岸空间打造生态廊道

被惠亭山水库截去80%水量,溾水城区15公里主河道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变差,富营养化使河道内杂草丛生,水质污染严重。

站在南河二桥,曾经气势如虹的溾水被垂直石砌护岸紧紧束缚在窄窄河道里,完全渠化,失去原有野趣。这种隔断城市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的护岸,只考虑了防洪功能,不具有良好的亲水功能,曾是许多城市对待河流简单粗暴的做法。

所幸,作为国家生态县,京山已意识到这点,一个以溾水河道为主线形成城市生活主轴,梳理水网结构,融合水、湿地、植物等景观与城市衔接过渡,激活水岸空间的规划建设已启动。

依此规划,一条文化主轴包含有四大生态核心:溾水之源、文峰公园、河口湿地、郊野公园,打造八大景观体验区,重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的优雅意境。

溾水在城区接纳4条支流,围绕主河道和4条支流,打造县城绿网骨干结构,以此串起老城组团、新城组团及下游休闲组团,形成生态绿廊。

惠亭山水库河段,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处在主要鸟类栖息地及候鸟迁徙通道,这里作为“溾源”,为生态涵养区。

穿越城区段河道,改垂直式护岸为立体式驳岸,增加慢行步道,拓展亲水娱乐空间,加强城与河的交流互动,形成水贯全城的“山、水、城”相融的格局。

郊野公园段保留现有农田肌理,结合当地特产物种,发展集观光、科普、认养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景观。

一个载满千年记忆、重回流域生态平衡的溾水,将再获新生!

河长说

溾水常清碧水常流

溾水(京山河),是京山县境内七大水系之一,也是流经京山城区的一条自然河流,被喻为当地“母亲河”。上游段面,是江汉平原向鄂西丘陵山地过渡的重要人工湿地,2011年3月获批为惠亭湖国家湿地公园;下游段面,具有独特的洞天石林景观和喀斯特地貌特征,是被誉为“鄂中第一溶洞”的省级京山地质公园区域。

近几年来,京山县按照“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加快推进“污染治理、植被恢复、退塘还湖、文化保护”等,将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融合为一体,形成集森林复合生态系统、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兼具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达到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提高”的示范作用。持续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溾水碧水常流,已成为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京山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溾水(京山河)河长 王双进

河流档案

溾水,汉北河支流,流经京山、天门,长约91.8公里。其中,京山县境内河道长73.5公里,汇集大小支流27条,成为横贯京山县中部的主要水系,流域面积629.66平方公里,约占县境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溾水在京山境内又称京山河、南河、邓李河,主流发源于京山县西北20公里花石岩南麓东冲彭家湾,向西折转南流,在京山县城区域河道长约15公里,蜿蜒向东南流,经京山曹武镇邓李场村街西至艾家棚出境入天门市,经皂市后注入汉北河。

文人墨迹

三澨渔歌

皮日休﹙唐﹚

长歌欸乃发中流,短棹轻舟任去留。落日烟波三汊晚,蒹葭风露五湖秋。尊盈绿醑醅初泼,鲙切银丝网乍投。明月遨游沧海阔,敲舷又拟下金钩。

(注:古代京山西的三条河流,流入竟陵湖(今天门)处即为三汊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