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有百戏,唐代有博塞,宋元有勾栏瓦肆,明清有各路戏曲,中国民间百姓的生活向来都是丰富多彩的。戏曲,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早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那些戏曲专名被生活容纳,才发现,中国人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艺术。
“亮相、压轴、跑龙套、挑大梁、台柱子、打圆场……”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戏曲词,还有很多同样词语流传于我们口头,以下这些词语,你一定听过:
1、叫板
戏曲中把道白(戏曲中的说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而现代社会语境中, “叫板”多指滋事挑衅,不服挑战一类的事。
2、变脸
戏曲的情绪化妆。指演员在舞台上当众变换脸部色彩或改变脸谱纹样,用以表现人物情绪的突然变化,增强艺术效果。最著名的莫过于川剧变脸了。
现在意义上的“变脸”就是翻脸的意思。
3、范儿
京剧术语,也作“泛儿”。表演某个具有技巧性的舞蹈身段和翻跌动作时的理想的精神状态。即在动作成熟、信心充分、精神集中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既专心致志又从容不迫的精神状态。京剧演员在表演某个动作之前,有意识地调动起这种理想精神状态,并以适当的节奏做出相应准备动作,叫做“起范儿”。
唱过《范儿》的大张伟,走路也很有“范儿”
其实,严格来说, “范儿”是典型的北京方言,带有标志性的儿化。现代生活中运用的“范儿”也是指某人在外貌、行为、或是在某种风格中特别不错的意思。
4、行头
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通常专指古装,如蟒、帔、褶子、盔、帽、靴、鞋等。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
现代意义上的“行头”泛指一般服装。
5、大拿
《汉语大词典》解释: “方言。称在某一地区﹑单位或某一方面最有权威的人。”戏曲中的“大拿”是指戏班子里的后台管理人员。有些地方解释“大拿”是京剧术语,这是不对的,所以放在这里解释了。该词语广泛分布在北方方言中,从哈尔滨到洛阳到乌鲁木齐各地,都存在。 “大拿”应该是从方言词进入戏曲领域,成为戏曲行话,再被戏曲推广,为大众熟知。
6、洒狗血
京剧术语。不顾戏的规定情景和角色身份、性格的特定性,单纯迎合部分欣赏水平较低的观众趣味,超越应有的艺术尺度,故意把戏做得过火,以博取彩声,称为“洒狗血”。相传,如果狗血洒于变成人形的妖物身上,便可使之现出原形。
借“洒狗血”的说法,讽喻演员对艺术不负责任的心态“现原形”。现在“洒狗血”和“狗血剧情”基本上都是顺承了京剧术语的意思。
7、过场
戏曲中角色上场后,不多停留,就穿过舞台从另一侧下场,或者是指戏剧中用来贯串前后情节、前后主场次的简短表演。现代汉语中, “过场”词义贬义化,通常指做样子敷衍过去,办事走形式,不讲内容。如“走过场”。
8、打下手
豫剧行话。含意有二:一指听从鼓板指挥的锣、镲、梆子等击乐的演奏者;二指武戏对打双方,交手回合中不占上风的一方。
现指当助手,担任助手。
9、红脸白脸
红脸白脸,是指京剧中的脸谱用色。红色为京剧脸谱中的第一用色,多用于剧中有血性的“红脸汉子”。红色用作主色,表示人物的忠勇义烈,如《华容道》中的关羽,《铁笼山》中的姜维。白脸,多扮演奸臣,如曹操。
如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是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另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
10、救场如救火
京剧谚诀。指舞台上的演出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必须尽全力解决和挽救。由于京剧表演是一种在时间上必须连续进行的艺术,如果某个演员因故误场,就会给演出带来危机。这种如同救火的紧张感恰巧是京剧演员对观众负责、戏德高尚的表现。此谚诀在今天也同样被使用,基本义不变。
看完这些,那么,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欢迎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