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春节挺不容易的,很多人在春节经历了文化冲击,比如,春联里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花灯的灯谜谜底到底是什么?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1)

汉字好玩着呢!

汉字形、音、义合一,每个单字都有独立的结构与含义,又可以灵活地组合成词语。古人就利用这些特性,发明了消寒图、回文诗、谜语、绕口令……等许多种文字游戏,每一样都有讲究,没有丰富的知识可玩不好。

消寒图:写满九个九画字

雪莱问:“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春天确实很远,得数着日子。按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冬至是气候转变的拐点,冬至这天达到极寒,此后以九天为一阶段,季节逐步转暖,要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是春临大地。古人数日子过冬,称为“数九”,还有很有趣的数法:画《九九消寒图》。

冬至这天,勾勒素梅一枝,梅花九朵,每朵九瓣,每天染红一瓣,画完九九八十一瓣,则寒消春暖,这是文人雅士的玩法。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2)

古时文人雅士玩的消寒图

图片来源网络

普通老百姓的玩法更简单些,就画八十一个格子,从冬至起,每天用笔填色一格,或者印小圆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涂当中”。这样不仅数了日子,还记录了天气变化。再讲究点,还可以用颜色标记天气,晴天涂红,阴天涂蓝,绿色下雨,黄色刮风,雪涂浅粉。冬去春暖,整幅《九九消寒图》看起来五彩斑斓。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3)

古时老百姓玩的消寒图

图片来源网络

上述这些是“画九”,用来填色的皆是图画。而汉字也可以用来数九:用空心文字代替图案,每天填写一个笔画,是为“写九”。为了合九九之数,这就要求一张图上有9个字,每个字正好是9笔。当然,如果这9个字组成的句子还有“冬去春来”之意,那就更好了。

这种文字版消寒图,最著名的是清代道光皇帝分发给大臣们的那一版,写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4)

两种文字版九九消寒图,都是9字成一个句子,每字有9个笔画。繁体“风”字有9画,“垂”字中间一横是断开的,所以也是9画。摄影:唐志远

此外还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许多版本。要使句子外观、内涵都符合要求,得动点脑筋,书生们乐于用这样的文字游戏,来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情趣。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5)

谜语:回互其辞,使人昏迷

时至今天,消寒图玩的人已不多了,但还有一种文字游戏,依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这就是谜语。

最早有记录的谜语,是南朝文学家鲍照所记的三则字谜。其中一个说:“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你也来猜一猜。

谜底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谜底

“二形一体”指横向、纵向都是一样的“二”字形,“四支八头”指总共四笔,共有八端。“四八一八”共计五八,五八四十,井字正可以看成四个“十”字。最后一句“飞泉仰流”则是形容从井中取水的场景。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6)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7)

谜语往往与元宵灯会联系在一起,《红楼梦》中,元宵元妃省亲,贾府上上下下便猜灯谜为乐。这一习俗至今依然兴盛。

创作字谜或词谜,其实也借鉴了创造文字的原理:有象形、谐音、会意、合成等手法。

象形谜如“L”,打一成语。

谜底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谜底

立竿见影

谐音谜如“双木不成林”。

谜底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谜底

“木”与“目”谐音

会意谜如“不言而喻”。

谜底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谜底

“不言”即去掉“喻”字的口字旁。

合成谜如“一撇歪了,一横直了”。

谜底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谜底

丿 了 一 了

这么多的弯弯绕,看得人头晕。所以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对“谜语”一词是这么解释的:“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爱玩谜语的人,就享受这种文字游戏带来的眩晕感。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8)

回文诗:文字密码,暗藏玄机

谜语虽然使人昏迷,可在回文诗《璇玑图》面前,又算小儿科了。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前秦刺史窦滔工作调动,带着小妾去外地就职,妻子苏惠寄给他一封“信”——诗锦《璇玑图》。此图用五彩色丝织成,上面有29×29共841个汉字,排成方阵。这些字可以竖读、倒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字读、叠字读、分颜色读……怎么读都能得到缠绵悱恻的诗句。

《璇玑图》一出,顿时成了一道智商题,历代雅士文人都爱琢磨。武则天从中读出了两百多首诗,后来更有人读出3752首。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9)

苏惠《璇玑图》原物已经佚失,但其内容经历代传抄留了下来。图为近代诗僧苏曼殊抄录的《璇玑图》(还加上了苏惠的小像)。

“璇玑”二字,本是指一种环形玉器。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10)

玉璇玑

图片来源网络

《璇玑图》所玩的文字游戏叫做回文诗,正是诗体中回环往复的特例,顺读、倒读都成句,且意义完整。比如《璇玑图》中的这一首:

伤惨怀慕增忧心,

堂空惟思咏和音。

藏摧悲声发曲秦,

商弦激楚流清琴。

反过来读也能成立。

苏东坡也曾醉心《璇玑图》,效仿它写过《题织锦回文》诗:

红手素丝千字锦,

故人新曲九回肠。

风吹絮雪愁萦骨,

泪洒缣书恨见郎。

甚至还有一种很节省字数的玩法,如明代唐寅的《十字回文诗》:“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只有十个字,却能读出一首七言诗:

悠云白雁过南楼,

雁过南楼半色秋。

秋色半楼南过雁,

楼南过雁白云悠。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11)

近代书画家傅濡的《蝶舞回文诗》,由文字构成圆环,从任意一个地方开始,顺时针、逆时针都能读。

除了回文诗,还有藏头诗、宝塔诗、离合诗等等,都是充分利用汉字的特性进行的创作游戏。这些“杂体诗”只是技术奇巧,满足人类爱玩的本性,自然不能用文学标准去要求它们,不过它们的别出心裁、暗藏机趣,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网上曾经火过一首著名的三行情诗:

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

而你在想我。

初读不知所云,反过来读则豁然开朗:我剥螃蟹壳,我写笔记本,雪花枫叶落在我身上,我在想你。更有意思的是,还可以理解为前三者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你在想我”也是不可能的……

元宵节的过法(这节谜底速成课你得上一上)(12)

春联上下联怎么贴?

撰文 | 宰予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6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