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重磅英语俚语让你学到爽(中式俚语成为英语热词)(1)

还记得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long time no see,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这些被玩坏了的Chinglish吗?如果你还在用这些,你就OUT了。你造最近最热的Chinglish slangs有哪些吗?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gelivable?哈哈,你知道“顶不住”已经被“undingable”取代了吗?

Urban Dictionary上的“新词”相信刺激到不少人,众多“中式俚语”在朋友圈传开。经小编了解,该网站旨在挖掘近期热词,提供给全球网友“赞”或“喷”。网站定期对热词支持率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热词有望收入词典,甚至是牛津词典。也许,多年后,你也可以冲着老外喊“No can no BB”,老外虽瞪大眼睛也不敢质疑你的词汇啦。

据悉,类似fanboy/fangirl,selfie,bromeo,phubber等网络热词已收入最新版牛津词典,而是否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还有待时间考量。而Urban Dictionary给出的Chinglish slangs又与这些词存在差异,因而不可随意下结论。不瞒大家说,Chinglish这个词本身就是网络热词来的,现在已被老外们普遍接受。

那大家对这些新词、热词,又都有怎样的看法呢?且看他们如何辩驳。

反对的同学认为,在英语学习中,Standard English始终是正统,而Chinglish最多只是稗官野史,并不入流。学好和理解一门外语,就应该从最正宗的角度切入,感受原汁原味,而不能掺和杂质。否则,非但学不好,可能还要“走火入魔”,误闯偏门左道。

吕同学说,看到这些热词,她感到非常恶心,因为它们破坏了自己的词汇学习系统,甚至影响到自己对词义、语法等的理解。小陈同学对此表示赞同,如果允许这些词汇进入词典而被使用,那十几年来老师们辛辛苦苦教授的英语学习不都白费了吗?到头来还不是用母语来解释外语?

李同学则表示,这样的“俚语”只是博大众一笑,一笑过后,词汇本身的价值就被忽略了。虽然这些词汇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中国味道”,但说到底只是一种“粗俗的表达”,如果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那还是趁早收场吧。

孙同学也说,英语词汇是英语文化的积淀,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解释西方人的文化显然是愚蠢的。倘若我们都用母语去阐释外文,那么我们又何必去接受外文学习?我们强调文化多元表达就失去了意义。

支持这类表达的同学显然不满意了。 “我当时笑了好久。”黄同学说,这些词汇跟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了我们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词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我们应客观看待词汇的变化和更新。

小何则表示,热词不过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定社会的产物。这些词汇高度反映了我们当前社会的现状,为什么不保留呢?也有同学提到,词汇的创造是时代的需求,“莎士比亚当年不也创造了很多词汇吗?”这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

吴同学说,这些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汇会给西方带去东方思维。这些Chinglish词汇是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窗口,它成为了双方文化的沟通媒介。

同学们告诉小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热词就是一个缩影,它将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一种幽默略带嘲讽的方式去表达,一方面是让我们去正视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外国人正视汉语的发展,这便是Chinglish Slangs的魔力。

当然,有很大比重的同学倾向于“让时间来检验一切”。他们说,我们不能去阻止词汇的演替,也不能够去过分夸大词义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结果。

教授英语的孙老师表示,语言最大的魅力在于open和living。至于这种魅力能持续多久,就要看人们的接受程度如何了。

周同学说,我们大可不必这么严肃地对待这些词汇,如果它们真能代表我们时代,慢慢的我们会习惯;如果它们不适合,它们也会渐渐被遗忘。

有同学对记者讲起,long time no see是中国人的独创,可是用的熟了,就成为了习惯。这位同学发现,有的时候在看一些英语文章的时候,也会见到类似的表达,但当自己用这样的表达去跟我国朋友沟通时,发现不一定可行,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接受者多是年轻一代,“最终能否被运用,我们也只能look and see了”。

这些“‘雷’死学霸,‘笑’死学渣”的Chinglish Slangs最终会走向哪里,我们且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