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列国一会合纵一会连横(战国群雄为什么要合纵连横)(1)

中学时看过一本关于白居易的传记(书名记不住了),书中写到家人为年少的白居易请来一位名士做老师,这位老师为人耿直,一身正气,总是教导白居易要“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是孟子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也是孟子一生的处世风格,浩然正气,不阿贵不从流。

《 孟子旁通》选取了《孟子》中关于梁惠王和齐宣王的内容来讲解。

本着以“史”解“经”的写法,引用《史记》和《战国策》的内容较多,书中重要人物除了战国时代的魏惠王和齐宣王外另一个是纵横家苏秦。苏秦并不是《孟子》里面的人物,南怀瑾先生在本书中讲苏秦的故事比较多,主要是拿纵横家和孟子的行为、思想做对比,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分析战国的时代背景对各家思想的影响。

1、梁惠王(魏惠王)

梁惠王也叫魏惠王,战国七雄之一魏国君王,因为后来魏国把国都迁到大梁(现在的开封),所以也叫梁国,魏国在魏惠王的爷爷(魏文侯)和父亲(魏武侯)的励精图治下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诸侯。魏惠王继承了好家底,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想干一番大业的,可惜不会选贤任能。

《三十六计》里有一个“围魏救赵”之计,“围魏”围的就是魏惠王时期的魏国。

庞涓和孙膑(《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后代)本来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两人之前关系很好,庞涓出山后成了魏惠王的大将,打了不少胜战,可惜气量阴狭、妒贤嫉能,又加魏惠王昏昧糊涂,两人竟然把投靠过来的孙膑害成残疾人。

孙膑逃到齐国后,带领齐国军队两次大败带领魏国军队的庞涓,不光把庞涓射成刺猬还让本来称雄天下的魏国从此衰落成七雄中的弱国。

人若昏昧糊涂还自以为是,手中即使有一副好牌也会被自己打成烂牌,魏惠王就是这样一个人。

魏惠王做的昏昧事太多,商鞅也是他不能重用跑到秦国帮助秦国变法,强大起来后的秦国又把魏国打得失城失地,连国都都得迁到远离秦国边界的大梁。

从孙膑和商鞅都先在魏国求仕而不得重用,可以想见魏惠王不能选贤任能的昏昧,这也是他难以重用孟子的原因之一。南怀瑾先生以史事分析讲解“经”中两人的思想、语言摩擦,通过历史演变突出孟子的思想何以在当时不得志而在后世大得人心,生动活泼又鞭辟入里。

2、齐宣王

齐宣王,刚好是重用孙膑的齐国君王,虽然也没有重用孟子,不过他对孟子是比较尊敬的,也是战国时代相对英明有为的一位君王,跟魏惠王可以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齐宣王比较有意思,他既想孟子能留在自己身边为其所用,又对孟子那一套“仁义”的纲领深感怀疑。

在孟子的劝说下,齐宣王似乎总不好意思直接回怼,每次都得“自贬”人品以说明自己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如说自己“好色、好货”等,就是说自己喜欢女色又贪财,做不到堂堂正正的仁人君子。

孟子千古以来被称为“亚圣”,自也不是浪得虚名,听了齐宣王的“好色、好货”,孟子并不像后世迂腐的道学先生只会板着一张脸。相反,孟子把“好色、好货”说成人性常情,然后循循善诱的告诉齐宣王若能把“好色、好货”的心同理于天下人也都能“好色、好货”,那“王天下”又有何难?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孟子劝导的就是齐宣王能把“立己”之心推广到“立人”。

3、苏秦

春秋列国一会合纵一会连横(战国群雄为什么要合纵连横)(2)

说苏秦前,先说说庞涓、孙膑、苏秦、张仪这四个人,前两个属于兵家,后两个属于纵横家,但他们四人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叫鬼谷子(或同一个门派“鬼谷门”)

鬼谷子是战国时代的奇人,据说原姓王名诩,因隐居于鬼谷,人称“鬼谷先生”或“鬼谷子”。

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可谓“鬼谷门四大弟子”,庞涓和孙膑是“高年级”的同级生,苏秦、张仪是“低年级”的同级生。庞涓、孙膑先毕业,他俩在社会上已经闯出一番事业直至一身死(庞涓)一退休(孙膑)后,苏秦、张仪才开始踏入社会找工作。所以,前两位和后两位虽是同校生却没什么交集。

再说说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后世并称为战国最出名的纵横家。那什么是纵横家?为什么叫纵横家?

纵横家其实跟今日的外交家差不多,主要就是说服哪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哪几个国家,用自己的口才帮相关国家搞对抗、拉盟友的“游说之士”。纵横全称应该叫合纵连横,其实应该分开来,合纵是一个概念,连横是与合纵相反手段的另一个概念。

春秋列国一会合纵一会连横(战国群雄为什么要合纵连横)(3)

打开中国地图(战国时代的区域地图),由北到南有燕、赵、齐、魏、韩、楚六雄,这是一个类似纵轴的区域,苏秦被称为“合纵”的首倡者,“佩六国相印”,做了这六个国家的总理,为什么要合纵这六个国家?因为西边有“虎狼之师”的大秦,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隐然已成天下第一强国,六国单打独斗没有一个是它的对手,苏秦看清这点,加以自己的口才说服六国君王合纵抗秦才能保安定。六国联盟,这就是合纵事件。

当时秦国还没积累到后世秦始皇的实力,单打独斗不怕,靠一己之力对抗六国群殴就颇为危险了。张仪正是在这个时候入秦,帮助当时正焦头烂额的秦惠王设计出一套“连横”的“远交近攻”术来打破“合纵”的围剿。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国在西边,齐国在东边,是当时东西双煞,连起来就是一条类似横轴的线,而且秦、齐,国界不相交,令齐王明白“合纵”打败秦国对齐国其实是出力不讨好,“连横”就不一样了,秦、齐可以东西夹击中原诸国,双方做盟友都能获利。齐国一脱离“合纵”加入“连横”,战国的格局就又平衡起来了。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苏秦布的局,连张仪入秦施展“连横”都是苏秦在暗中指引帮忙,一切只是为了战国群雄的实力均衡,当各方实力差不多的时候,弱肉强食的战争会因为制衡而减少。

苏秦让战国烽火不断的战争局面因为合纵连横而形成均衡态势,互相间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让天下百姓有二十多年相对和平的时期,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

故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