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有心计城府野心的书,荒诞背后的情绪宣泄与意义追寻(1)

荒诞背后的情绪宣泄与意义追寻——品读《等待戈多》

好书推荐

成都最有心计城府野心的书,荒诞背后的情绪宣泄与意义追寻(2)

★★★★★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理性和科学的高速发展,宗教信仰的地位衰落,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传统价值观瓦解,失去了精神支柱。两次世界大战又使人类对自身道德与理性产生了怀疑甚至绝望,原有的精神依托都被否定或动摇了。世界对人来说成了不可知、不确定的,似乎任何努力终究都是徒劳,人们对未来深感渺茫,感到自身存在与社会生活的荒诞。在这样的背景下荒诞派戏剧“应时而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荒诞派戏剧反映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不过是偶然来到世上的过客,受到社会现实的挤压,生活在无尽的孤独、失望、恐惧和谬误之中。荒诞派作品描述了异化的世界,使人产生荒诞感,然而这同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揭示了现代人生活的困境与精神的惶惑,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与浓郁的现实意蕴。

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打破了传统与习惯意义上的阅读期待视野,形成强烈的陌生化效果。现象现、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关注读者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切阅读都是误读,读者阅读也是一种创造——而且文学形象本身就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性,阅读使作品获得意义上的“延伸”。阅读过程就是作品的原初视域与读者的当下视域不断相交与融合的过程,因为阅读的时代,读者个人的性格、知识、阅历、心理、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等都不可能与创作作品时的作者完全相同,每个读者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接受与阐释,所以“误读”也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也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作品,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笔者对这部经典著作的“误读”。

首先,作品表达了一种情绪的宣泄。人类的一种较普遍的消极情绪,姑且称为精神的病痛,主要表现为:烦躁——戈多还不来,无聊——咱们来彼此反驳吧,焦灼——万一他不来呢,迷茫——天下事没一样是说得定的,空虚——在一刹那间一切都会消失,我们又会变得孤独,生活在空虚之中,无奈——老这样下去,孤独——光一个人,是怎么也受不了的,希翼期待——直等到他来为止。心理情绪的表现——填补时间的空白,试图找到意义:纵向,我们感叹时光流逝,横向,我们感到迷惘,无所适从。把时间的维度纵向压缩,增大其横截面——生存的危机,生命的两极,生与死已经不重要,价值与理想,信心与信念,理性与道德的茫然与质疑。人对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怀疑。自我价值——渴望超越自我、超越平凡却又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平凡——荒野空当,黄昏,枯树,人立于天地间孤独又渺小。“所以我们要给他做什么好事,就可以跟他讲条件,要代价?”波卓:救命,我会给你们钱的。“确实,当我们交叉着双臂衡量着得失的时候,咱们真不愧是咱们同类的光荣。老虎会一下子跳过去援助他们的同类,决不会动一下脑子。”这些话哪像是荒谬之辞,分明是现实的人的思维,似乎在嘲讽所谓的高贵的理性与功利主义。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现实中的社会。在原子化的时代,充斥着谁都不用谁,谁也不怕谁,谁也不在乎谁,谁也不关心谁,谁也不服谁,谁都可以离开谁,谁都可以怀疑谁的人际冷漠与疏离。戈戈要为幸运儿擦眼泪却被他踢了一脚。也许彼此存在误解或敌意。你行时,赞扬接近你,你垮台时,劝慰同情你,你犯错时,宽慰安抚你,然而一切都是嘴皮上的,内心却羡慕嫉妒恨,幸灾乐祸、冷眼旁观。然而人越来越懒,甚至于连敌意的情感也不屑于产生,他们只是冷漠的用冷眼看着,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人是不能孤独的活着的,“光一个人,是怎么也受不了的”,人有社交等社会需求,渴望得到知己诉说,推心置腹的交流,然而他们又不相信谁,以为没有谁值得倾诉,他们想坦白自我,然而却只能封闭自我。然而人毕竟是渴望交流的,害怕长久的孤独或无言。于是他还是寻找同类,企图诉说、交流,不是内心的隐秘,而是找一些无聊,无关紧要的谈资来消磨时光、驱赶孤独、逐走冷寂。于是,他们前言不搭后语,不断的重复。不停的脱靴子穿靴子,脱帽子戴帽子,仿佛失去记忆似的问着同一个问题。就像贝克特其他作品的人物,或者只能坐在轮椅上,或者只能走动不能坐,或者人生活于土丘或垃圾桶里——这似乎隐喻工人整天机械的从事西绪福斯似的劳作,多数人每天周转于家庭与工作之间,工业化以来社会文明建造的各种各样的统一而单调的模式。就像儿时伸开双臂不断快速旋转直到感觉天旋地转,直到感觉天是地、地是天的那种感觉,直到我们喊着受不了了,受不了了却很难停下来——只要我们去真实的想象那情景,就足以让我们近于发疯甚至难以想象,平静的内心无法忍受——那种真切的感受。现实世界的生存与生活让人变得麻木、眼晕以致难以承受,深深感到活着比死去困难得多、痛苦得多、复杂得多,人类在渴望美好自由生存的同时也深刻感受着生的折磨。也许这一剧作就是这些普遍的人类情绪的较好表达并在观赏中得以宣泄。心情不好或空虚无聊时似乎可以吃东西来缓解,比如吃怪味或杂味的食物,这味道似乎能渗到心底,渗入每一个细胞与毛孔,从而冲淡那种莫名以致让人隐隐不安的无聊、无奈与无助、无力以及孤独、压抑。所谓的借酒浇愁同样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生活本身就是多彩多味,如一杯酒包含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等待戈多》就给我们一种复杂而怪异的味道与感觉,是我们未曾经历的然而又激起似曾相识的内在感受的共鸣。它没有传统戏剧的符合事理与逻辑的情节、人物、冲突与语言,整个舞台呈现一片凄凉、乏味甚至丑陋,笼罩着阴暗令人室息的气氛。但它却让千百万观众清然泪下,让美国一座监狱里的一千多名囚犯涕泪横流。这不能不说是剧作激起的情绪反应与情感共鸣。这也正是现代派的价值:真实的表达内心感受与心理现实。从中我们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内心归于平静甚至由于体验思考而充实,由共鸣到净化至领悟,从而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与奋斗的活力。

其次,荒诞游戏对意义的解构与追寻。换个角度,我们会感到作品又像是一场玩笑与游戏虽然有可怜与无奈在里面——对意义的追求太沉重了,对过程的怀疑,对无意义的想象与渴望,似乎要在游戏中消解意义——“昨晚他们谈了一晚上空话,像是做了场恶梦,今天继续做这场恶梦。空话似乎也说尽了。他们沉默,长时间的沉默。偶尔,找些无聊的话说说以便”“不想”“不听”。当沉默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他们开始烦躁的怒吼,把帽子脱下戴上,戴上脱下,开始对骂。这很像小孩子的行为,并且儿童也喜欢重复,喜欢不厌其烦地说同一句话,玩同一种游戏。他们在做游戏又仿佛在旁观鸟瞰人类与人生——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戴帽子、演戏、上吊与《椅子》老夫妇热情欢迎客人,搬椅子,喊万岁的形式都是一种冷色的幽默,冷淡、冷漠、冷酷、冷冰冰的东西。冷的世界,冷的表情,冷的心,冷的呼吸,冷的人,只能用冷的语言来表明我们还存在,我们还是人,才能让冷的环境与氛围稍微活动与有点暖色。“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人类完全显现不出他们应有的活力、智慧、生机与信念。他们不像他们自己,甚至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这游戏似乎是人的童年的隐喻,童年心理潜意识的表现,对人类自身童年的向往与回归。他们做着幼稚的儿童的游戏打发时光,驱走孤寂。不断重复的话语与动作,学当树,演戏模仿波著与幸运儿,轮流戴帽子玩。也许他们试图通过对儿童似的游戏的模仿来暂时忘却成人的生存的压力、尴尬、困惑与无奈。也许渴望在游戏中能找到童年时无忧无虑、天真无邪、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影子。这游戏是对人追求的意义的戏弄与嘲讽,同时也是对人类、人的出路的一种探寻。马斯洛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儿童的需要主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也就是前三个层次的需要。剧作中人物通过做儿童似的游戏,暗示出他们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人类本身基本需要的渴求,确切说,剧中人物寻找的是归属与爱,他们等待戈多——他来了,他们就得救了,他们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去何方。他们期待戈多能给出答案。他们彼此疏远又希望从对方得到友谊与关爱。作为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反而去追寻更低层次的需求呢?这不得不使我们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产逐渐机械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人超出万物的至高尊严受到冲击,在上帝死了的思想影响下,人类开始怀疑理性,怀疑自我,人们不再英雄崇拜,时代变成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对曾经一度热心追求的理想与意义产生怀疑,甚至丧失信心,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怀疑存在的价值,再加上存在主义“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思想的影响,人的精神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物质的发展带来精神的危机,精神的危机引发人类对基本需要的关注,他们又回到与物质接近的需要的层面来寻求解决途径。这可以看作剧中人物做儿童似的游戏的原因。无独有偶,荒诞派其他几部代表作也不约而同写到了“游戏”,《椅子》中两个老人殷勤忙碌地接待看不见的来访客人,这多么像儿童凭着他们的想象在做游戏,让我们想到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女仆》中两个女仆轮流扮演女主人,儿童不是经常玩谁“装”谁的游戏吗?如果让儿童来读这几部戏剧会有什么结果呢?然而,玩笑与游戏毕竟是表面的,重要的是它们带给人类的思考。

最后,荒诞中映射的非荒诞。《等待戈多》表达了悲剧中的抗争、荒诞后的真实与、空虚中的意义与等待中的的希望。某种程度上人是靠希望而活的——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又一次诱惑,又一次希望,又一次等待。没有真正自杀,寻死也是游戏,是一场游戏却不是一场梦,每个人都很清醒,甚至睡都睡不好。加缪说:“一个能用理性方法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一个亲切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间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便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浪汉。因为他被剥夺了对于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自己生活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尽管出现在剧中的似乎都是荒诞不经的:场景、人物、话语、行动、时间。然而拨开荒诞这层迷雾我们似乎看到了真实与意义的一个层面,场景是人类生存环境或者感觉中生存环境的象征;人物虽然陌生却有现代人类的影子;话语虽破碎杂乱却包含真理,同时蕴涵信念与思考质疑。“光一个人,是怎么也受不了的”,“好像只有你一个人受痛苦”,“万一他不来呢?”“咱们明天再来”,“然后,后天再来”,“只等到他来为止”;荒诞的行动却显示出人类共同的心理与处境——“咱们老是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是不是?”;时间似乎停滞,然而却在一夜间飞快地流逝;这一切都是人的感受体验的外化与显现,是真实复杂心理的映像。在停滞、绝望与无奈的表层下是对未来的等待、对希望的渴求、对意义的探寻,是挣扎着生存下去的意念,“在他们看似愚不可及的等待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执著与专注,痛苦与忧伤。虽然全剧的基调是凄凉的,但这绝不等于说是绝望;虽然等待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也实在是无可奈何。只要活下去,等下去,总会有希望的。”我们毕竟是人,是人类!尤奈斯库说:“每一个绝望的信息,就是陈述一种情况,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自由地设法从中找到一条出路。”这也许可以看作《等待戈多》给每个人的思考与启示。赫伯特·缪勒说“悲剧感是我们人性中最深的感觉,因此是足够精神性的,而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无论他们是什么信仰。”这也正是这一戏剧带给我们的收益吧!

《等待戈多》的审美效果颇似以毒攻毒。通过戏剧所表现的恶劣的郁闷不安的情绪,激起观众情绪与潜意识中生活的怨愤、惶恐、无奈、无聊的毒素并使之得以排解宣泄,这或许正是其打动观众而引发共鸣之处,甚至让美国监狱的一千多囚犯泪流满面的重要原因。某种程度上剧作描述了一种人生的感受与体验,虽莫以名状,但感受真切,而作者通过简单的画面与近乎机械、乏味的动作较好的表达了人类内心经历过的真实的情绪情感。人同此情,情同此感,《等待戈多》反映了一个世纪的人类情怀,一个世纪的人文理想,一个世纪对时间、空间与灵魂等控制人类的东西的恐惧不安。它的高度的抽象性与普遍的概括性使它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纪经典。

(肖新平: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部成员)

本期责编:黄伟志

成都最有心计城府野心的书,荒诞背后的情绪宣泄与意义追寻(3)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成都最有心计城府野心的书,荒诞背后的情绪宣泄与意义追寻(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