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论语论的什么语 2022-03-25 09:0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1.1子曰学而时习之)(1)

图片来自百度

学过的功课,要反复地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要是按照这么理解,天下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当然是在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参加过没参加过这个行列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件事要是这么快乐,那么学生、家长、学校乃至各级教育局,就不会每年集体撒一次癔症了。

无论是《论语》还是其他孔子言论,孔子从来没有把学,限定在读书一途。孔子所说的学,是整体学问。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孔子的时代,学和习不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词组。按照《古代汉语词典》,习得第一个词义是反复、频繁——见习、练习。孔子的时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浩如烟海的经典可以诵读,大家在一起上学,主要还是以研讨为主。那么,遇到问题,正是你做学问时研讨过的,运用你的学问,很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会不会从内心会感到做学问的喜悦呢?

现在资讯发达了,我们经常会在各种资讯中看到好多案例,看后大家往往会联想,假如我遇到这事怎么办?结果没多久,类似的事果然被你遇到了。这时候你心中有了预案,于是很从容地应对过去了。内心的喜悦,也只有你自己能体会。说即悦,悦是内心高兴,不是哈哈大笑的高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1.1子曰学而时习之)(2)

图片来自百度

再说有朋自远方来。孔子周游列国,坐的是牛车哎。而且实木轮,没有橡胶圈,也没有柏油路。出行受老罪了。为了看你一眼,朋友从大老远的来了,你高兴不高兴啊。反正我会很高兴。不光高兴,还要亲自下厨,做上一大桌子菜,不管吃得了吃不了。

而且朋友不只是来蹭饭的,还是来切磋学问的。《周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深究易理的孔子把朋字用在这里,肯定是引得这个意思。

这种乐,读作luo,只有我们东土大济南齐鲁故地还保留这个读音。有个三观一致,学问旗鼓相当的朋友,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1.1子曰学而时习之)(3)

图片来自百度

我们在一起研究学问,操练技艺,别人不知道这是在磨练君子,却把我们当成神经病笑话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或者没有人赏识你的时候,甚至还打击你的时候,还能持有平和的心态,这是真君子啊。

当然在现时代,资讯发达,人满为患。想不为人知也不可能。但问题又来了,在这样信息满天飞时代,观念多元,每个人坚守的信念不同,有信奉自由主义的;有沉迷于专制主义的;有爱好军国主义的;还有以希特勒为楷模的。各种思潮间难免就发生争论。发生这种争论的时候,就事论事,不动气,不做诛心之论。不以高声恐吓威慑对手,不打棍子扣帽子,只摆事实讲道理,真理在手也让对方说话——这就是体面,君子的体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1.1子曰学而时习之)(4)

图片来自百度

以区区在下读《论语》的体会,觉得这第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君子,一定要有终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这个事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事,对于上了点岁数,有了点阅历的人来说就非常是个事。当不愿意学习新事物了,看不惯流行了,就说明你已经开始被往沙滩上推了。这个时候学习意愿就非常非常重要了,还能有热情去学,学了还能用,当然喜洋洋者矣。

第二个不亦乐乎我觉得是讲一个人应该具备“共情”的能力。指的是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看待一切事物都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你亦一中心我亦一中心,那么所有问题都是鸡同鸭讲,结果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办?所以,一个君子,共情能力是必须的。

第三点说的是一个人的自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是演技非常成熟的演员,给自己缝制了多副面具,什么样的场景下戴哪一副面具,变脸技能非常娴熟。所以在别人面前,可能都是面目和善、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到了自己世界,所有的面具都撕去,那就开始怼天怼地怼空气,逮谁骂谁,什么道理、原则都没有了,特别是现在的键盘侠,就只剩一幅狰狞魔鬼面貌。所以,如何自处,才能真的考验一个人的高尚与卑下。

当然,一说高尚也别感觉多么遥不可及似的。其实做一个高尚的人并不难,《论语》论的就是这个。如果按照黑格尔所论,《论语》“只是一些常识道德”。是的,孔子谆谆告诫的都是常识,能把常识做到了,就是一个高尚的君子,就是仁义大同,就是“六亿神州尽舜尧”。《论语》一万多字,在那时代绝对是体量非常大的大部头著作。而这么一篇大作的起首,无疑是整部著作的总纲。所以我认为,学习能力、共情能力、自处能力,是一个君子基本的素质,没有与生俱来的这几个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后天习得。如果连学都不想学,那么你就不用往下看了。当然,这三个能力是我的学习心得,是我用现代话表达出来的。古人没有这么多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只能用最朴实的语言朴实的情感阐述最深刻的道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1.1子曰学而时习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