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孤寂寒光

欧洲军事史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战术,那就是盛行了几百年的线列步兵战术。当时的战场上,敌对的两支整齐方阵移动到射程之内开始互相对射,直到一方把另一方击溃停止战斗。由于这种战术看起来简单,甚至呆板,被网友戏称为“排队枪毙”战术。这种简单的战术为何能称霸那么久呢?

这事要从火药讲起。

火药在唐末就被开始应用于军事,并在宋朝广泛应用于战场,到了明朝更是到了巅峰。永乐大帝北征蒙古就非常善于利用火器,神机营专门负责使用火器。永乐更是创造了骑兵、步兵与火枪兵相互配合的战术,将蒙古游牧民族打得丢盔卸甲。欧洲也在中世纪学到了中国火药技术。

欧洲枪阵(这么简单呆板的战术)(1)

宋代火器

欧洲大规模使用火药是在15世纪,1476年米兰城邦20%的部队已经装备了火绳枪。这种武器不仅能让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在短短几周内成为成熟的火枪手,还能让领主们的重骑兵变得相当脆弱。

在拉文纳战役中,法军击溃了神圣同盟军,但在追击中几个军官以为这些火枪兵只是待宰的羔羊,但实际情况非常出乎意料。这些溃兵突然对这几名骑兵开火,几名军官就这么死在一帮农民手里。这在火枪被大量运用前是不可能的。

不过,在当时条件下,火枪并不是战场的主角,大部分欧洲军队还是采用步兵与重骑兵联合密集冲锋的战术。因为火枪射速慢、射程近,当对面骑兵占优的时候很容易就击垮火枪方阵。

欧洲枪阵(这么简单呆板的战术)(2)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西班牙大方阵出现了。大方阵主要由长矛兵组成,正面是密集排列的长矛兵,每队由50-60人组成。火枪兵组成小方阵在大方阵的四个角落。野炮排列在队列的最前方。这种方阵可以防御骑兵的冲击,还可以利用火枪和火炮杀伤敌人。

这种战术到了17世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时期,进一步增加火枪兵数量,减少步兵的数量。当时,早期的燧发枪射速要远快于普通火绳枪。瑞典军队也把火枪兵人数增加到了2/3。瑞典的新型西班牙方阵可以迅速打垮普通的西班牙方阵,然后利用骑兵进行收割。

欧洲枪阵(这么简单呆板的战术)(3)

古斯塔夫二世

从旧西班牙方阵到瑞典西班牙方阵,线式战术也在逐渐成型。但此时的步兵还是惧怕大量骑兵集团冲锋的威胁,所以长矛兵还必须保留在方阵中。真正让欧洲战术变成排队枪毙的是刺刀的发明。一开始刺刀是插在火枪枪管里的,这对于战争完全是鸡肋。

到了17世纪末,法国沃邦元帅发明了插座式刺刀,步枪可以充当2米长的短矛,彻底解决了刺刀与枪管之间的尴尬。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长矛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整个欧洲世界进入线式战术时代。

与此同时,步兵和骑兵也从装备笨重的铠甲逐渐变成近代军装。军队变得更加灵活,也更加现代化。野战炮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笨重的24匹马拉的重炮变成了轻型火炮。

欧洲枪阵(这么简单呆板的战术)(4)

这就是排队枪毙的由来,火枪兵只有站成紧密的队形才能防御骑兵的冲击,如果采用散兵队形将成为骑兵的猎物。因为这个时候的火枪兵除了提供远程火力外还肩负长矛兵的作用。当时的技术水平也制约了火枪兵的作战姿势。一杆火枪长2米,火枪兵必须先把子弹从枪管装填,然后再用推弹杆将子弹推入枪膛,如果卧倒就无法完成以上操作。

当时的火枪射程非常短,普鲁士军队在18世纪曾经用燧发枪进行过试验。一队火枪兵对准一块宽100英尺,高6英尺的白布进行射击。当这队士兵距离白布225码的时候,命中率只有25%;将距离调整为150码,命中率提升到50%;当距离变为75码的时候,命中率才勉强提高到60%。

1码是0.914米,也就是说在差不多70米的位置准确度才高一点。70米在今天看来已经相当近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如果双方如此近,甚至可以在一轮射击后直接白刃战了。正是因为双方需要如此近距离交火,挖战壕变得不现实。

欧洲枪阵(这么简单呆板的战术)(5)

线式战术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欧洲战场往往都是大兵团作战,这就需要征召大量的士兵。在拿破仑战争之前,整个欧洲并没有国家概念,农民只是被领主们强行征召。如果士兵离开军官的视线很容易出现逃兵。而且当时的通讯基本靠吼,将士兵紧密的聚拢到指挥官身边也便于传令兵传达指挥官的命令。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线式战术。华盛顿在与英军作战时多采用散兵战术。当时的美军无论是火力还是训练程度都远远落后于英军,如果双方排队枪毙作战,美军毫无胜算。美军的散兵战术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战术骚扰英军还可以,如果想要取得战役成功变得十分困难。

俄罗斯名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认为:“散兵战术虽然可以利用有利地形,但面对线型队列进攻毫无办法。”也正因为如此,在第二次独立战争时,英军就攻入华盛顿火烧了白宫。

欧洲枪阵(这么简单呆板的战术)(6)

第二次独立战争

于是欧洲战场进入排队枪毙的内卷状态,两军比拼的就是谁的射速快,谁的火力猛。腓特烈大帝进行的军事改革第一项就是增加射速。腓特烈大帝将推枪杆由木质改为铁质,这样一来,普鲁士士兵的装弹速度远快于其他军队。为了加快装弹速度,腓特烈大帝对士兵进行残酷的训练。普鲁士士兵每分钟可以装弹五发,远快于其他部队的两发。

腓特烈大帝还非常注重纪律。排队枪毙战术是一种非常考验心理素质的战术。两军相隔往往只有几十米,双方比拼的就是技术和心理。腓特烈大帝规定“如果一名士兵擅自离队,后队士兵有权用刺刀将其击杀”。当时欧洲战场已经从骑士时代的职业军人变成义务兵。

欧洲枪阵(这么简单呆板的战术)(7)

腓特烈大帝

按照腓特烈大帝的说法:“士兵只有在和平时期不断训练才能保持战力,否则就是一群不知如何作战的平民。”在腓特烈大帝时代,线式战术发展到了巅峰,此后无人能赶超这一时期的普鲁士军队。正是凭借这样的近代化军队,在面对清朝或者穆鲁克时才能取胜。

在17、18世纪,世界军事科技并没有完全拉开。当时的东方也非常盛行燧发枪,清军也普遍装备燧发枪。但相比于当时的欧洲,清军在战术和训练上已被甩开了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