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蜂群买卖中,稍不留神,就可能会因“看走眼”而遭受损失。尤其是古法桶养蜂群,因为其巢脾结构的特殊性,无法逐一提脾查看,就连卖方也不一定知晓自己蜂群的确切情况,尽管其有诚实守信的心态,但也无法向购买方如实解释之。为此双方极易造成误判,导致蜂、价失衡。这种不合理的交易,会引发售后矛盾。
然而,只要蜂友们平时在饲养管理上,多多细心留意观察蜂群的行为和特性,还是可以积累很多蜜蜂生活常识的。将这些日积月累的养蜂知识,应用于买卖蜂群,就便于精准评估蜂况,按质论价、公平买卖,可省去很多麻烦和矛盾,且十分管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凭外观经验判断桶养群的点滴经验,现一一列出,供蜂友们探讨之。
1 蜂王是否健在
先掀去压在蜂桶上口的遮挡物,再轻稳地垂直抬高蜂桶,侧弯头颈细看蜂巢。若五六张巢脾都是骑蜂桶横档筑造的,且群势又已经至横档以下,那么可缓缓倒翻蜂桶观察,否则,不可侧翻蜂桶,以免坠落子脾甚至整个蜂巢。若见工蜂乌黑油亮者,极可能是失王群,尤其是“小暑”以后,经常会因割蜜而丢失蜂王。此类失王群千万不可购买。
2 蜂王产绩优劣
可通过出勤回巢的工蜂带粉情况推测得到。因为,假如蜂王产卵很猛,蜂群对花粉的需求量就极大,所以回巢的采粉工蜂数量就很多。否则工蜂采粉很少,甚至长时间看不到带粉的回巢蜂。如果正逢繁殖旺季,发现这种“不采粉”的蜂群,也尽量不要购买。因为多半是老弱病残之蜂王,繁殖很慢,为其介台换王也很麻烦,如碰上天气和蜜源不好时,容易飞逃或垮群。
3 子脾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巢门口有米粒般的虫尸,则可判定是烂子群,即中蜂囊状幼虫病。此病治愈率极低,最后大多飞逃或灭群。又如发现有白色死蛹拖出,蜂桶底常有巢虫,则是巢虫为害。要是封盖蛹大量被巢虫所毁,则新蜂出不了,群势削弱得很快,最后也会全群飞逃。这类蜂群绝不可贪图便宜购买。
4 工蜂的日龄结构
有的蜂群虽然出勤十分勤勉,群势也较强大,但工蜂体色黑亮。这种蜂群通常是病后通过人为治疗或者因气候、蜜源的突然转好而自行康复的蜂群,也很可能是自然混合的逃跑群。由于幼龄蜂比例很少,大多是由老弱病残工蜂所组成的,老蜂死后,群势衰弱就很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复壮。甚至貌似“痊愈”的蜂病,也会再次“死灰复燃”。此类蜂群不宜购买。
5 处女王是否已成功交尾
如果卖方解释,此群于数日前已经自然分蜂过,那么说明老蜂王已随分出群而去,留下的即是处女王(或至少是王台)。可按分飞日期和近期的气候来评判此群处女王是否已交尾。通常处女王出房后,如连续天气晴朗暖和,那么 8~10 d 即会出巢交尾,再过1~2 d 后即会产卵。再结合采粉工蜂数量,就不难判断出新蜂王的交尾、开产情况。若距离上次分蜂仅10 d 以内,则基本上可定为未开产群。为了稳妥起见,可先别购买,耐心等待到确认新王开产后,再购买。
6 有无雄蜂脾
雄蜂脾颜色比较深,房盖拱形隆起,房孔比工蜂脾宽大,通常筑造于巢脾下的边缘位置。对于已筑造雄蜂脾的蜂群,是否要购买?这个问题应结合自己买蜂后,放置场地的蜜源情况而定:如果自己的场地附近,近期没有大片的蜜源大流蜜,而又想急于发展群数,那么赶紧买之,马上就可自然分蜂。反之,如果自己的放蜂场地马上就有大流蜜来临。那么,为了增产创收,就不可购买这种已有“分蜂热”的蜂群,以免因分蜂而歉收。
但是,如果是弱小群筑造了雄蜂脾,那么不管自己是为了增产创收,还是为了扩大群数,都不宜购买。因为这种筑造雄蜂脾的弱小蜂群,通常难以维持大群,或者有老弱病残蜂王。
7 蜜粉缺、余
巢内蜜粉的多少,可用手提时的沉重感作估计。一般而言,杉木制的常规蜂桶重 2.5~3.5 kg,松木蜂桶明显重于杉木蜂桶,泡桐木则轻于杉木……
总之,应购买那些储蜜、花粉充裕的;工蜂体色浅些、群势强大者 (哪怕是已经筑造了雄蜂脾者);没有烂子迹象和巢虫为害的;巢脾下端白色且薄者;工蜂出勤又很勤奋。这些才是最为可靠。

养中蜂工具大全及价格(购买古法桶养蜂群须谨慎)(1)


养中蜂工具大全及价格(购买古法桶养蜂群须谨慎)(2)


养中蜂工具大全及价格(购买古法桶养蜂群须谨慎)(3)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