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如今的韩系车现代起亚,法国的标志雪铁龙等,这些品牌在国内市场逐渐显现出疲软态势相比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以及日本的本田丰田马自达等,至少还能保持一定的市场,可是法系和韩系真的好像不行,降价太厉害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法系车为什么在国内不受欢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法系车为什么在国内不受欢迎(为什么法系车和韩系车现在慢慢丢掉大陆市场)

法系车为什么在国内不受欢迎

近年来,随着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如今的韩系车现代起亚,法国的标志雪铁龙等,这些品牌在国内市场逐渐显现出疲软态势。相比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以及日本的本田丰田马自达等,至少还能保持一定的市场,可是法系和韩系真的好像不行,降价太厉害了。

反观国产品牌,比如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安等,似乎哪一个都比法系韩系车更香。那么,到底为何法系车和韩系车现在慢慢丢掉大陆市场呢?

一、亲身实践:任何东西卖得好或者不好,还是有原因的

80年代末,我的小舅曾买过一辆法国标致,当时那车开高速是真的爽,路上就没有跑得过的。那个年代,高速上车少不说,而且基本上就是大车60码,小车90码这个区间在跑,能过百跑,甚至到120 码的车是极少的。

  • 问题是,那车小毛病太多了,经常发生些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故障,再加上配件不好找,修起来非常麻烦,后来他开了几年还是换回了皇冠。

    至于后来,我也跟法系车有过接触,也就是在2003年左右的时候,曾交过的两个女朋友,一个开的是雪铁龙C6,还有一个开过毕加索,这两个车我都开过几次。可能当年已经开过还算不错的车了,觉得那车除了外形,其他的完全不像同时代的产物。

    至于韩系车,我唯一一次接触是当年玩户外群的时候,有个群友开的是个起亚的SUV。虽然没去硬越野,但是总会跑跑山路,去些非铺装路的地方。然后玩了段时间,那哥们说他车遭不住了,全身到处响,后来卖了,换了个德系的SUV。

  • 其实,任何东西卖得好或者不好,还是有原因的,不是你自己觉得好就好。虽然说营销有加成,但是营销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你产品不行再怎么营销也就是昙花一现。

    再说现在国产车都爬起来了,而本身法韩车就是走低端路线,如今想翻身基本上没有可能了。

    二、水土不服?其实是来自一线合资和自主的上下两端挤压

    很多人解释说法系韩系丢失市场是水土不服,但我们别忘了,这里更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一线合资和自主的上下两端的挤压。

  • 首先来看看市场份额,不说太远,仅2015年的现代品牌,在合资内部的份额至少是不输日产别克,起亚标致雪铁龙等也都不差。

    表面上看,法系韩系这些年来仅仅是被大众丰田本田抢走市场而已。其中有大众出探歌等车型赶SUV市场风口的原因,有十代思域等日系车型换代成功的原因,也有亚洲龙等双车新车型霸占市场的原因等。

    可如果加入合资外的市场一起看,我们会发现,伴随着一线合资一起上涨的,一起侵占二线合资市场的还有一线自主。

  • 在我们自主低价车市场保持热销的基础上,自主的高价车也呈越来越热销的趋势,也就是说自主车总体来说还在涨价。情理之中地,自主逐步开始挑战一些低溢价的老旧合资车,甚至一些中溢价的主流合资车。

    当然,大众丰田等抢夺标致现代的份额,靠的仅是价格吗?众所周知并不是的。那性价比呢?仔细分析下,也不是。

    其实自主车企很清楚,自己是低价车市场出身,上攻二线合资更不能靠价格。尺寸、配置和参数等的去堆性价比虽然目前有用,但也不能一直依赖它们。

  • 那要要靠什么?关键是懂消费者。对比二线合资,自主早早抓住了SUV和新能源等市场趋势,结合堆空间和配置等老策略,在更多的地方抹平甚至反超与合资的价差。

    在这里,我用上市时间较近且产品定位类似的新车来做个比较,具体如下:

    1、一样是对标十代思域的运动型A级轿车,现代菲斯塔参数本不错,却配了铁丝网大镀铬格栅等油腻化设计,中国特供和安全性的两个隐患随后爆发,最终被领克03斩落马下。

    2、一样是出中型和中大型MPV,嘉华产品不错但不敢给良心价。库斯图号称定低价打家用,但拉长SUV的底子决定空间就是比M8和imax8之类国产竞品要小,最终反而是更贵的国产车不愁卖。

    3、雪铁龙好不容易出了没有竞争对手,产品造型足够领先的旅行跨界轿车凡尔赛。没想到厂家看着好像能火,就盲目定位低价B级车要拯救品牌于水火,结果被一线合资的A级和B级一起从产品和价格等各维度同时围攻。

  • 总的来说,法系和韩系丢掉大陆市场,跟消费者不识货什么的无关,更主要还是自己输了对抗一线合资扩张和自主上攻的市场竞争的结果。

    三、最后,法国韩国与德国日本的做法差异,导致前两国如今的局面

    毫无疑问,作为曾经领先的法国韩国汽车品牌,面对如今的销量颓势,并非一蹴而就的。每个汽车品牌的每个定位与策略,甚至选择走向的每一步,都会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拉开差距。

    那么,相比德国日本美国汽车品牌的做法,法国韩国汽车品牌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呢?在我看来,总结如下:

    1、中国市场地位:其实它们从未将中国视为类似本土/欧洲/美国这样的核心战略市场地位。

    2、市场进入战略:对于中国这种起步消费低,人口基数大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的市场。本土化需求究竟是以原市场产品直接引入,还是引入类似市场产品,还是逐渐过渡到本地研发定义;或者是投入市场目前流行产品,还是自信投入已有产品就可以立刻扭转本地流行趋势,高下立判。

    3、对于国产化的战略:是注意扶持本地供应商以降低中国版本的成本,还是扶持海外供应商和保持核心零部件进口,以保持外资方利润甚至直接转移利润。

    4、本地研发战略:偏重国产化标定等必须任务,还是有研究预测本地市场,中国产品定义修正甚至为中国市场独立研发产品。

    5、财务策略:把中国当作利润大于销量目标,还是把中长期规模后整体品牌/利益为重。

    6、合作伙伴策略:选择中国市场开放合作伙伴,还是选择内陆/偏远/行政化严重的政经资源伙伴。

    7、人才策略:不断海外派驻中国,同业务双领导管理,3-5年一届回海外,不断派新人到中国刷经验。不扶持和培养本地中高层管理层,不吸收中国人才去亚太或总部等,总是空降兵策略。

    8、技术策略:是否引入最先进技术以提升品牌溢价,还是仅分享成熟技术甚至下发落后技术来分摊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对比这些策略,其实法国韩国与德国日本美国的做法都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导致前两国出现如今局面的关键点。

    总之,这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与其说慢慢丢掉大陆市场,不如换句话说,慢慢地被淘汰了。

    如今看来,更重要的还是产品力问题,这并不是主动丢弃,更像是技不如人被挤走了。反观我们中国人,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理性地消费了,再也不会唯老外品牌马首是瞻了。

  • 当然,不仅是这些汽车品牌,其他品牌也一样,只要我们中国品牌起来之后,那些不尊重中国市场,也不尊重中国消费者的品牌,生存空间注定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