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图
文/刘明
那年高中毕业回到农村,那时候,农村包产到户不久,集体化的影子还在,农村人相互之间关系很融洽,可谓睦邻和谐,乐趣融融。山里气候高寒,天气多变,为了抢节令和应付天气变化,邻里之间相互换工劳作,这在农村非常普遍。
一次,帮邻里干活,吃饭之后歇息,一位德高望重的本族长者,望着我一边笑一边说:“秀才,你学问大,考你个问题?”
我莫名其妙,不知他要考什么?只茫然地望着他点点头。老者手指墙上一幅已经褪色的《八骏图》,说:“秀才,这《八骏图》是有名的国画,每匹马都有讲究的,你能告诉我这八匹马每匹马的名子吗?”
我望了望,知道这是徐悲鸿的《八骏图》。徐悲鸿1953年已经去世,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一生非常善于画马,单画马的作品就有《奔马图》、《群马》和《八骏图》等。我曾经对徐悲鸿有过研究,自以为知识饱满,可老者的问题竟让我语塞,研究过徐悲鸿的画,也研究过徐悲鸿本人,可是画中的东西却从未研究过。看着老者一脸不肖的神色,我一面面红耳赤窘态毕露,一面心里忿忿不平:提的这问题也太刁钻古怪了!
这之后,我就开始留心《八骏图》的知识,各方寻找有关《八骏图》的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解才知道,老者确实不是无稽之谈,《八骏图》确实有些来历,每匹马还真有名子。
这《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所谓六朝,是指以南京为国都的三国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八骏图》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古代的马车非常重要,能用八匹马拉车,足见王室的马车之壮观,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我国的交通发达情况。
据说这八匹马各有特色,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良马种。品种有: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犁马,千里马,汗血宝马;马的毛色分别为:火红,纯黑,纯白,青紫,灰白,鹅黄,黑鬃黑尾,青黄;八匹马的名子就更加丰富了,分别有以毛色和速度命名的记载。以速度命名的晋王嘉《拾遗记》:“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云,八曰挟翼”;以毛色命名的《穆天子传》:“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子”;到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写了不少有关《八骏图》的诗文。著名的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等,这些丰富的文字记载,对《八骏图》的留世和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代人之所以对马高度重视,是因为古代马车是非常重要交通工具。无论出行或作战,马车都是高贵和极具实用价值的重器。某种意义上讲,马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马车好坏往往取决于马的优劣,因此驾马车者选马标准非常高。比如:身高一般都在七尺五寸(1米73)以上,一架马车由四匹马拉着;马的体格要雄健步灵活,步履稳健;传说中的周穆王喜欢疾速飙车,他将自己的座驾升级为八骑,从各地诸侯送来马中,挑选出八匹骏马担任御马。这八匹骏马就成了宝贝。据说这八匹马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后世画家就根据这一传说,绘制《八骏图》。
文学上大量描写《八骏图》现象,据现代史料考究,可能与唐德宗的望云骓马有关。元兴元年三月,因李怀光叛乱,唐德宗临幸梁州(汉中),七月回京。元稹在《望云骓马》歌序中说道:“德宗皇帝以八马幸蜀,七马道毙,唯望云骓来往不顿,贞元中老死天厩。”李肇《国史补》也谈到了这件事,他说望云骓马:“后老死飞龙厩,贵戚多涂写之。”望云骓马并非《八骏图》中周穆王游昆仑山之马,当时人们对望云骓马的推崇,爱屋及鸟,借着德宗的爱骥,使“八骏”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近代著名大画家徐悲鸿,更是以其传神的画笔,融中西画法技巧,用晕染的手法,按马的形体结构而渲染,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把八匹马画的形态逼真,飘逸灵动,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各种马的个性活脱脱的表现了出来,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的形态;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此画一出,竟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八骏图》画版。
本族老者已经去世多年,有时候我常想:如果老者活着,我一定会清清楚楚告诉他《八骏图》中每匹马的名子。我想他一定会手捋稀疏的山羊胡子,默默含笑,频频点头称道:“秀才,不错!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