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者:此文见于某先生原《武魂》杂志旧稿收藏,收稿具体时间不详整理者关振军先生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曾任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监事长、会长等职。1991年入吴式门, 1991年春向著名武术家王培生老师学拳。1994年正式拜师。。

历史上二个黄元吉(传拳育英才功绩照千秋)(1)

王茂斋先生遗照

王茂斋老先生是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入室弟子,乃吴式太极拳奠基人之一,系吴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对国太极拳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王茂斋的事迹很少见诸文字。为纪念王茂斋,我们多次采访了曾与王茂斋相处八年又受他亲传的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著名武术家王培生老师。现将王培生老师的回忆材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来表达我们对王茂斋先辈的敬仰和怀念。

王茂斋、吴鉴泉共同定型吴式太极拳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自幼习武:有莱州武林三杰之誉。久居北京经商,师从全佑习太极拳。为京城武林之高手,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我12岁拜杨禹廷先生为师学太极拳,才认识师爷王茂斋老先生。那时,他在北京东四北大街开办一座经营建材的商店,铺号叫“同盛福”。老先生虽年过70,但身体特别好,留着长长的黑胡子,行动敏捷,神采奕奕。后来因儿子受伤身亡悲伤过度,一夜之间须发变白。那时北平太极拳活动中心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王茂斋老先生是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的总教练,每天早晨我都早早地去那里等着开门儿,进去之后先到管理员钱先生屋里搬出桌椅,放在大柏树底下沏上茶,等老师和师爷来教课。杨禹廷老师主交拳架,师爷王茂斋坐在那儿看人们推手,指导高层次的学生。王茂斋老先生是吴式太极拳诞生及成长的见证人、奠基人,他常对我们讲述太极拳在北京发展的历史。

清同治年间,永年杨露禅到北京旗营任武术教练,并受聘于端王府教授太极拳。当时有很多王公子弟前来学拳,然大多数人怕苦而学艺不精,仅有时贝勒之子石绍南和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辰得太极真传,并正式拜师杨露禅。王府的大总管王兰亭也在其中。旗营中下级军官有三人得太极真传,此三人系凌山(满族)、万春(汉族)、全佑(满族),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刚劲,而全佑则长柔化。因碍于等级观念,三人不能与贝勒子和将军称师兄弟,故杨露禅命他们拜其子杨班侯为师。杨班侯在家乡曾受教于武禹襄,得武氏真传。故全佑三人除得露禅真传外,又得班侯之真传,从而也得知武式太极之精髓。

全佑先生的太极功夫炉火纯青。脱离旗营之后,设馆于北京东城水磨胡同惠宅前院,名望大盛,人称全三爷。全佑所传的拳架称吴氏快架,演练时有快有慢,有跳跃有发劲,所谓灵有四相:刚柔相济、顿挫相间、快慢相和、前后相连。从全三爷学太极拳者人数很多,正式拜师的,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英杰臣、齐治平、夏公甫、夏贵勋、刘采臣。全佑之子艾绅(吴鉴泉)自幼受父熏陶,太极功夫精深。王茂斋年长鉴泉八岁,在众师兄弟中最受鉴泉敬重,二人均得全佑真传,松柏双争势在伯仲。

吴鉴泉终生传艺,先后传子公仪、公藻、女英华、婿马岳梁、弟子徐致一、吴图南等百多人。王茂斋经商为业兼传拳术,先后传子王子英、弟子彭仁轩、赵铁庵、杨禹廷、刘光斗、修应勋、王厉生、刘文杰等100多人。为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1916年北平开办武术教学机构——北平体育研究所(后改名北平体育讲习所),招收大学中学体育教员,培养武术教师。吴鉴泉、杨少侯、杨澄甫、孙禄堂等被聘为武术教练教授太极拳。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吴鉴泉与王茂斋共同研究切磋,对全佑所传的老架进行修改,去掉了跳跃发劲等高难动作,形成拳架舒展大方、柔和规矩、严谨细腻的风格。杨澄甫先生根据自身体会对老架子改编成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架,也称新架和杨式大架。原来的拳架称老架、快架或小架。而杨少侯坚持只练小架,教授小架,当时大家称吴鉴泉先生所教的拳架为吴氏小架或太极拳中架。

“南吴北王”——太极拳史上的光辉一页

1928年国府南迁,太极名家杨澄甫等人也随之南下,上海武术界及各民众团体公推上海商会会长王晓籁等人为代表,到北平邀请王茂斋先生南下传授太极拳,王茂斋因生意不得脱身,即请吴鉴泉代为南行。当时,上海等地的政要名流均从鉴泉学拳,其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自此后南方吴式太极拳衍盛。1935年上海成立了鉴泉太极拳社,成为吴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王茂斋在北方执掌门庭,经中央国术馆批准成立了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出任总教练,培养了一大批太极英才。这个时期太极拳蓬勃发展,j世誉“南吴北王”。

王茂斋收袁良为徒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上世纪30年代初袁良从上海调任北平市长。袁自幼练武,功夫不错,在上海时曾向吴鉴泉学太极拳。他与吴师拜别时,特别惋惜地说:“此次北上不能再向老师学拳了。”吴鉴泉说:“我给你写封信,到北平后去找我的师兄王茂斋,他的功夫比我还好,向他学习一定能得到太极真谛。”袁良上任北平市长之后,对外宣称要请名师教拳,其条件是必须跟他本人比武而取胜者。当时北平武林各门派的高手应邀请去比试,有人碍于市长的面子不真出手,有人是武艺不精,比试一月均无胜出者。最后王茂斋应邀前住。老先生让袁良任意攻击,决不还手,用太极拳的浅力、弹抖、放空等着法,破解了袁良的大力推按、突然袭击,转身抱腰等攻击着法。袁良心悦诚服拜王茂斋为师学太极拳。

1933年11月8日,在东城区灯市口“同和馆”饭店举行王茂斋收徒仪式,收董焕堂、王铁民等七人。王茂斋的高足杨禹廷也同时收徒,收赵安祥、王培生、吴连祯七人。真是师生同收徒,两辈双七星。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当时太庙太极拳研究会非常红火,正是会员300多人。还有很多社会名流来此练拳。

从生产劳动中彻悟太极拳理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师爷王茂斋虽然家有土地又身为富商,但他不失劳动人民的品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在他的同盛福店铺里,东家与伙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对人和气,从来不喝斥打骂店员,对于伙计发生的小过失总是耐心地讲道理,指出应该怎么办。所以大家爱和他相处。温铭三是山东老家来的穷孩子,王茂斋把他接到店里住,跟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吃穿样样照管好,还准许他练太极拳。后来命他拜弟子修柱臣为师。每当店里生意忙了,王茂斋便亲自参加劳动。当时没有地秤,称重量使用大杆秤。遇有大宗生意,过秤需要三个人,两人抬,一个掌秤杆拨秤砣报斤数,大袋石灰等料要一秤一秤地舀。王茂斋老先生看着嫌慢,便让伙计闪开,一人顶三个人干。只见他右手提秤毫,左手拨拉秤砣,200多斤的袋子一提就起来,口中不停地报数,“二百一”“二百三”,不一会儿就称七八袋子。客户看了都惊呆了,不知这位老先生怎么这么有劲?所以在北京城里王茂斋老先生膂力过人是出了名的。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师爷王茂斋讲拳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从生产劳动中彻悟太极拳理。他讲太极拳的身法“立如平准”时,就用称东西,被测量的物件重,秤砣就要向外打,被称的物件轻了,秤砣就要向里打,这样称杆才能平。人在劳动时保持平衡也是这个道理,-个部位向前伸出了,另一部位就得像秤砣移动。一样向相反的方向伸出,起秤砣的作用,衬劲,不让身体出现偏歪,而保持平衡。

王培生老师回忆,师爷曾不只一次地讲过,他自己开始时也不明白,太极技击时接触点为什么不能用力,而靠后手发力。后来他在家乡看石匠干活,慢慢才悟透其中的奥妙。石匠凿刻石头,是一手持锤,一手握钎(或錾子),錾子本身并不发力,只是在石匠手里掌握下,用其尖头找好该凿刻的地方(即接触点),再用锤子敲击錾子,錾子就按照匠人掌握的方向前进;该去掉的部分就凿掉了。发力在锤不在錾。太极技击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攻击用的前手只是找准目标沾住对方,接触点不可用力,全靠腰掌握方向,后手发力。就跟用锤头敲击錾子一样。王培生老师非常感慨地说现在大家都说我讲课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我是学习师爷的做法,从生活中的事例中体悟太极拳理。太极拳理虽然深奥难懂,但总能从生活中找到理论源头的活水,师爷王茂斋为我们开创了路径,我们要一代一代按老人家的路子走下去。

破除旧观念,精神育英才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师爷虽然年事已高,位居北方太极拳掌门人,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而能破除旧观念,大胆革新,推动太极拳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一件事,是支持其弟子杨禹廷按新观点编写太极拳教材。上世纪20年代初,杨禹廷就开始编写《太极拳讲义》,该教材推行以奇偶数表示开合的分动数学法,并创造性地制定了“八方线”,利用圆周度数代替玄奥难懂的八卦名词。这在当时是对传统的太极拳教学的极大革新。实际上,也是对王茂斋老先生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师爷王茂斋积极支持了杨禹廷,看了书稿后,表示赞成说:“写的很好,以后照这样教,容易教也容易学,使学的人有了准绳。”杨禹廷在老师支持下,几经修订写成《太极动作解说》。此书发行对北京太极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吴式太极拳教学有了统一教材。

另一件事为破俗隔辈传功。老先生不顾世俗,选材施教。王培生老师至今记得特别清楚,15岁那年夏天,有一次在太庙与人比手,师爷见我推手真的不错,小小年纪竟能连胜几位名人,师爷认为“孺子可教”,定能青蓝得继。于是,叫我的老师杨禹廷告诉我:“晚上到师爷店里去住。”从那天起,师爷亲自教我拳、械,开始隔辈传心之举。旧时,武术界奉行隔辈不传艺之习俗,师爷直接教徒孙是犯行规的,要受时人之遣责。王茂斋老先生甘冒往俗之不韪,坚持了破旧立新的行为,每天晚上除了练功,师爷还让我用毛笔字工工整整地抄写拳谱。天天读,天天抄,对很多篇目我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这为我打下了雄厚的武学理论基础。后来我能顺利地写出几部武学著作,大都得益于此。

师爷教拳主要是实际操作,有时是带我们推手,有时让我们互推,他手持一根小藤条,站在一边观看,发现谁的动作不准确,手放的位置不对,就用小棍子挑你的胳膊,用浓浓的莱州口音说:“放在这儿。”没有更多的话,就是让你练。我那时年龄小,不懂事,非常幼稚,总想试一试师爷到底有多大劲。有一次跟师爷推手,我见他老人家白发苍苍,70多岁推起手来,漫不经心,大大咧咧的,我心意一动,想趁其不备搞个突然袭击。刚用劲儿一挤,顿觉全身五脏六腑都空了,身体不由自主地晃起来,随后他白胡子一扬,我跌跌撞撞倒退了几步,倒在地上,一头扎进柜台底下,心里扑腾得好难受哇。师爷捋着胡子斜眼看着我,连说两句“叫你坏,叫你坏。”过后,师爷给我讲,他用的是太极拳推手中的“吞吐”二字,我刚一出劲儿,他用“吞”,引我落空,拔起我的腿脚之根,中间加了一个采劲,使我晃荡起,随即一“吐”,把我打了出去。就这样口传心授结合实际地训练了三年,我的功夫大长。我18岁那年,杨禹廷老师认为我足可独立施教,便举荐我接替他在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武术教练的职务。经过师爷和老师的精心培养,我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成长为当时北平最年轻的武术教练,30年代末师爷年事已高,但他还经常到太庙谈拳说手做高层次的指导。

师爷王茂斋在北京教拳长达半个多世纪,跟他学过拳的不下万人,入门弟子100多人,再传弟子几百人,解放之后,他们都成了新中国太极拳运动的骨干,其中李经梧、刘晚苍、王培生、李秉慈、王有为、柳恩久、王辉朴等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武术家。三传四传弟子数千人,遍布祖国各地和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广泛传播吴式太极拳,他们之中很多人在体育比赛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卓著的成绩,而入编《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

师爷王茂斋老先生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功绩让弟子们世代不忘。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