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作为一个盘踞中国西北近200年的王朝,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既古老又神秘。公元1038年,身为党项首领的李元昊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西夏和北宋的是什么关系(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1)

其祖上生活于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唐僖宗时期,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平叛黄巢起义有功,被唐王朝赐姓李,封为夏国公。这就是为什么身为党项民族的李元昊、其父李德明乃至祖父李继迁拥有汉姓的原因。

创业之艰

夏太祖李继迁生于银州(今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后被称为李继迁寨,明朝末年的闯王李自成也是出生于此,其祖上与李继迁颇有渊源,属于汉化的党项人。李继迁年少时勇悍有谋、善骑射、喜游侠好结交,在部落中颇有名气。公元975年,其族叔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爱惜他的才干,便让年仅12岁的李继迁出任管内都知蕃落使。与其族兄李继捧不和,其兄李继捧等人欲归降大宋求得册封,遂献上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李继迁不服,带领其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连夜出逃至银州。

西夏和北宋的是什么关系(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2)

李继迁

公元982年,由于族兄归宋,允诺奉献五州之地,在宋朝接收五州之地时,身在银州的李继迁心中不服,奈何势力不济,不敢有所表露。某日,继迁与众人哭诉道,夏、绥、银、宥、静等五州之地,乃先祖拓跋思恭因平叛有功,封夏国公,允许统领五州之地,今叛贼李继捧携私心损害我党项人的利益,我辈耻与其为伍,欲袭来犯之宋军,尔等可做他想,众人皆露难色,认为不可。其亲信张浦对李继迁说宋军势大,我等恐难抵挡,今部众人心不齐,难成大事,不可久居银州。李继迁深以为然,其弟李继冲说可回我们党项故地,距离夏州三百里的地斤泽,那里水草丰满,其党项豪族皆在此地,与之联合可以抗衡宋庭。李继迁大喜,与其弟及张浦等密谋蒙骗宋军出城。次日李继迁与亲信张浦披麻戴孝,假称乳母亡故,外出下葬,其兵器藏在丧车与棺材内,骗过守城的宋军,逃往地斤泽。

一路逃亡的李继迁众人,不仅受到宋军的截杀,也遭到途中其他部落的袭击,部众损失惨重,期间其子李德明之妻在逃亡途中生下了李元昊。行至吐蕃各部时遭遇潘罗支部的偷袭,李继迁不敌溃逃,在溃逃途中李元昊走失、其母被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夺取。待六谷部士兵退去,李继迁折返寻找元昊母子,在一片废石中传来婴儿哭泣声,众人望去,惊奇发现了断石旁啼哭的李元昊,其身旁又一秃鹰守卫,继迁大喜,对众人说天佑我元昊孩儿,此子将来成就必在我等之上,我等好生护之。

历经千难万险,李继迁等人终于抵达地斤泽,李继迁勒马溪水边,对部众喜泣道,天不亡我者,必成大事,犹如猛虎入山林,蛟龙入深渊,宋军又奈我何。遂结交豪族,起兵反宋。

在夺回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的过程中,李继迁数次被宋军击败,但每次都被李继迁等人逃脱。993年,李继迁虽然收复了绥、银二州,但是还没有恢复宥、夏等州,李继迁遣使入宋朝索要剩余三州,太宗不许。继迁大怒道:“五州故地,是先祖遗留给我们的,如今开疆拓土、收回旧地,就是我们的责任了”,接着拿出远祖拓跋思忠的画像悬挂出来,众人看到画像,泣不成声,纷纷跪倒继迁身旁,齐声说道愿为明公赴死。

1002年三月,李继迁破灵州,改名西平府,公元1003年,尽复五州之地,遣使议和,宋真宗妥协退让,授李继迁夏州刺史,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李继迁与宋朝的斗争中,以宋朝的退让获胜。

结束了与宋朝的战争,李继迁把目光投向了西部的回鹘和吐蕃部落,西部的回鹘和吐蕃部落依附宋朝对抗党项。俗话说:“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此时志得意满的李继迁目空一切,并没有把西部的回鹘和吐蕃部落当回事,强大的宋朝都被自己战胜了,更何况西边的几个小部落,弹指间让其灰飞烟灭。然而令李继迁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与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作战中不幸受伤,不久便去世,时年四十二岁。正值壮年的李继迁不幸去世,实属可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一起来帮助,时运消散,即使英雄也难免气短。

西夏和北宋的是什么关系(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3)

李继迁之后,其子李德明继承其父的职位,李德明一改其父对宋的战略,遣使者入宋庭议和,互通贸易,彼此相安无事。同时也派遣使者入辽,求得其册封,遂于辽朝交好。对内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积极向西开疆扩土。李德明不仅保住了祖先的土地,而且不断对外扩张,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为西夏的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夏和北宋的是什么关系(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4)

李德明病故后,其子李元昊接替了其父的一切职位。我们这位党项首领李元昊,其桀骜不驯、性情乖张,不苟言笑 ,常人很难与之交往,常常带了百余骑兵出行,喜乘白马,前面鼓手旗队开道,后有卫队张青色伞盖相随,从骑杂沓,耀武扬威。

李元昊一直不理解其父对宋朝称臣的做法,特别是与宋朝的茶马贸易,某日夏国主李德明因手下人在与对宋贸易中,使用良马换取的物品不甚理想,大怒欲要斩杀其人,李元昊劝阻其父李德明说:“以我们急需的好马换取不急用的物品已是下策,你还因为这件事而迁怒于这个人,你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还有人敢为你做事吗”。经过这件事,其父李德明更加看重李元昊。

李元昊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尤其喜欢兵书,对当时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诀》一类兵书更是爱不释手,有精通汉、藏等语言,博古通今,文化底蕴深厚,对其日后的治国安邦、建立西夏打下坚实文化的基础。

继承西夏王的李元昊,在其称帝之前开始有条不紊为称帝做准备,在文化上他废除了唐、宋所赐的姓氏,恢复党项姓氏,自己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号“兀卒”。在党项族内颁布“秃发令”,自己以身作则,剃发佩戴耳坠,以示其党项习俗。在服饰上,李元昊喜欢穿白色的窄衫,头戴外白内红的毡帽,并在帽顶上垂挂红色的带子,看起来十分英武。还有在官员服饰上按照等级划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穿戴。对于平民允许穿着青绿色衣服,以别贵贱。在政治上仿照宋朝官制,建立了一整套与宋朝大小相异的中央与地方的官制体系,打破了以部落为首的联盟体系,更好地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防止了部落之间的松散连接。在军事上,在原有部落军事基础上,着手建立由朝廷统一管理的正规部队。以骑兵、步兵为主,辅之以工兵、后勤以及侍卫亲兵。在以元昊为首的党项贵族等几年的努力下,一个绵延万余里的西夏王朝雏形正式确立。

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其大臣的拥戴下正式称帝,并通知宋、辽两国。辽国对此并没有多大反应,反而欣然应允,其考虑西夏建国,必将迎来大宋讨伐,自己则可以坐山观虎斗,又可以有效的削弱北宋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力,让北宋腹背受敌。等到李元昊称帝的消息传到宋朝,大宋朝廷一片哗然,怒斥李元昊等人犯上作乱、必须兴兵讨伐,以示惩戒。

西夏和北宋的是什么关系(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5)

西夏武士

三川口之战

西夏建国第二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迫使北宋朝廷认可西夏的地位,便预谋发动一场对北宋的全面入侵战争。自元昊建国后,北宋对西夏在边界横山一线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部署,同时实行经济封锁,关闭了两国边境上的贸易往来,导致西夏青白盐等物品无法销售到北宋腹地换取党项人所需的生活物品,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导致西夏国经济崩溃,百姓不堪其苦,刚刚初建的西夏王朝必将面临覆灭的危险。元昊为了突破宋军的防线,进行了多次试探性进攻和派人潜入宋境侦察,终于摸清了北宋西北防线的整体部署情况。如北宋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一线,边寨居多,分布密集,且有骁将刘平、赵振等把守,不易攻取;泾州(今甘肃泾川)、原州(今甘肃镇原)一带,堡垒要塞坚固且有重兵驻守,无法攻破;唯有陕西鄜州(今陕西富县)、延州一带,地域广阔,道路众多,边寨较少,屯守士兵不多,加上延州知州范雍怯懦无谋,延州外围金明寨守将都巡检李士彬贪暴愚顽,部下怨声载道,是比较理想的且胜算较大的突破口。

首先,攻取延州城必须扫清其外围边寨,俗称金明十八寨,又号称“铁壁相公”李士彬坐镇。李士彬乃西北世族名将李继周之后,其人有勇无谋且生性贪婪暴虐,手下士兵番汉杂陈,其中番兵多有不服。李元昊多次派人许以重利诱导守将李士彬来降,皆都失败而返,李士彬轻蔑笑道:“猛士安可委身于羌胡”,元昊大怒,誓言将生擒李士彬。

某日,李元昊谋得一计,对其部下说,你等诈降于李士彬,待我攻伐之时,以为内援合力破之,定能取胜。部下领命降于李士彬,李士彬对此有所怀疑,不想接纳,延州知州范雍劝道:“番兵来降,实乃好事,我等应当好言以慰之,为我们所用,岂可拒绝”。李士彬听从了范雍的话,接纳了来降番兵。元昊知道计谋得逞,立即率兵攻打金明寨,李士彬率众出寨迎战李元昊大军,正当两军交战之时,寨内大火四起,李士彬大惊,以为贼兵攻破其寨,于是撤兵回援,行至途中,遭寨中降兵伏击,打败,欲逃往他处,奈何坐骑无力,被西夏兵所擒。李元昊来到李士彬面前,大声笑道:“猛士可降羌胡否,若降,可免一死”,士彬不从,李元昊命人割其耳羞辱他。

金明寨被李元昊攻破,延州城无屏障可护危在旦夕,延州知州范雍除了每天去佛堂祈求上天保佑李元昊不要攻打延州城,还有就是命人快马上报朝廷请求派兵救援。朝廷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派遣一支精锐的宋兵,由名将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率领援助延州城。身在庆州的刘平不敢怠慢,立即率领三千精骑连夜出发,行至三川口(今陕西省延安市枣园)附近,发现其他人马均未赶到,只得按路返,在途中与鄜延路都监黄德和部2千人,以及巡检万俟政、郭遵部会合,合兵万余人。

西夏和北宋的是什么关系(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6)

西夏士兵格斗图

李元昊在得知刘平等人在三川口,大喜,惊呼道:“天助我也,我等速速赶去三川口合围宋军,定能大胜”。元昊率军十万赶到三川口,四面合围,把刘平等宋军困于此地。刘平不愧为当世名将,面对数十几倍于己的西夏兵,并没有显示惊慌,他积极组织防御,围绕营寨建立起三道防御措施。第一道防线以土墙垒成,各交界处设置强弩,在地面撒上铁蒺藜,防止西夏骑兵突袭;第二道防线紧挨着第一道防线,以步兵为主,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多备滚木礌石,防止第一道防线被西夏军攻破;第三道防线,由大将刘平等人亲自把守。李元昊当然不会等刘平等人全部部署完毕才发起进攻,当第一道防线刚刚部署完成之时,第二道防线尚未集结完毕,李元昊立马组织进攻,数万西夏兵从四面八方杀来,在宋军强弩的反击下,夏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此后西夏军多次发动进攻均被宋军击退,但此时的宋军伤亡巨大,俨然支撑不了多久,将领卢政向刘平等人建议道,贼兵众多,我们兵少,不可久战,我军尚未力竭,因当趁夜色的掩护下撤退,众人认为有道理。刘平立马安排,把军队分成三部分,第一队由将领卢政带领受伤的士兵先撤,第二队由刘平亲自带队狙击来犯的夏兵,第三队由鄜延路都监黄德和部2千人接应自己后撤。正当部署完毕之时,西夏士兵突然发起进攻,宋军大惊,监军黄德和贪生怕死竟引兵逃跑,导致其余宋军以为战败纷纷逃离,西夏兵趁势掩杀,宋军全军覆没。

三川口一战,宋兵折损精锐近万余人,大将刘平等人皆被俘虏,宋廷损失巨大,李元昊大胜,改变了宋夏边境攻守格局,北宋被迫采取防守策略,西夏经过三川口一战,掌握了宋夏战争的主动权,确立了西夏立国的地位。

西夏和北宋的是什么关系(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7)

接下来,1041年宋夏发生好水川之战、1042年定川寨之战,皆以北宋惨败李元昊大胜而告终。不由得当时被北宋当朝宰相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虽然李元昊在对宋战争中多次取得大胜,奈何西夏国小民弱,在几次大战之后西夏民穷财尽,人怨沸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境内部族人民纷纷起而反抗,西夏已无力再战,此时宋夏皆有议和之意。公元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每年给西夏银、绮、绢、茶共二十五万五千,宋夏之间的战争就此结束。

晚年的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因抢夺自己儿子宁令哥的媳妇,被其儿子所杀。可惜了李元昊英雄一世,晚年不得善终。

后来的西夏,经历了夏毅宗李谅祚、夏惠宗李秉常、夏崇宗李乾顺、夏仁宗李仁孝、夏桓宗李纯祐、夏襄宗李安全、夏神宗李遵顼、夏献宗李德旺及夏末主李睍,共传十帝,历时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王朝除了李继迁、李德明及李元昊等三人艰苦创业的英雄事迹之外,其余众多君主皆不突出。其二,西夏立国之初,其主李元昊为在文化上加强党项民族的凝聚力,断绝与汉文化的联系,废除汉字、汉礼(秃发易服),并创建党项文字,其党项文字字体繁冗复杂,只有少数受过专门教育的官员和读书人才能掌握,在大多数西夏百姓中无法大面普及,文字是文明的载体,西夏的国史又是党项文字书写,故西夏灭亡,文明无法再续。其三,西夏末年,与蒙古军频繁的战争,加之蒙古军的大肆破坏,导致许许多多的西夏王朝留下来的历史典籍均被其毁坏,以至于后世抒写西夏历史没有足够的一手资料,只能在宋史、辽史及金史中寻觅一些历史足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渐渐远去,后世人对西夏王朝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定,所以无法单独成史,只能像大理、高丽、吐蕃等并入宋史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