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美女与野兽30周年(中年大叔看完3D版美女与野兽)(1)

题图来源:《美女与野兽》海报

文/小天 小有名气自媒体“2H青年”作者,兼难得专栏作者

01

迪士尼不是造梦工场,它本身就是梦。既然是梦,就要富丽堂皇,浪漫纯真,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幸福圆满,让王子和公主手牵着手并肩看夕阳。

和1991年的动画版本相比,最近上映的3D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在特效技术的加持下,打造出一个更为震撼人心的美梦。

男女主角颜值逆天,一众大咖甘作绿叶,场景搭建精致炫目,这些都比不上充满魔法漫天飞舞的丝带、餐具和星星,每一帧这样的画面出现,都让人在惊叹迪士尼创意无穷的想象力之余,感受到心中涌起的美好。

虽然电影时长2个小时,中间穿插了不少歌舞演唱片段,但因为精致至极的动画特效,带来的视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让人不免沉溺在这样的美梦里,希望它永不结束。

《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作为动画片,肯定要考虑到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再加上之前有过漫画,有过动画片,所以剧情上并不能带给人多少期待感。然而,正是技术和创意,让这部电影又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正是迪士尼的厉害所在。

所以与其说《美女与野兽》好看,不如说迪士尼好看。

02

以前我会觉得,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它能否讲好一个故事,有没有真正的表演和真正的剧情。至于电影特效如何,最多是锦上添花。但从迪士尼的电影里,我有了新的认识。

《美女与野兽》的剧情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英雄救美。只不过英雄换成美女,美人换成王子,简单替换了性别。

在许多电影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节:美女身陷危险,千钧一发之际,英雄从天而降,出手相救,美女转危为安,对英雄怦然心动。

类似桥段看多了,我们难免会觉得有些烂俗,抱怨编剧不用心,为了让男女主角尽快牵手总是照搬套路。但实际上,这种套路的背后有着严谨的理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无论是恐惧、焦虑或者开心时,其实反应基本一样。都是心跳加快、手脚颤抖。

如何判断和解释自己到底处于何种情绪,往往和外部环境有关。同样的生理唤起,解释不同,体验到的情感就不同。

危急时刻,本来是险境让美女高度紧张,恰在此时英雄出现,美女就很容易把这种紧张理解成看到英雄后心中小鹿乱撞,自然对英雄产生了好感,被吸引。

03

同样的道理,当迪士尼在电影中用超凡的特技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忠实还原我们的想象,甚至超出预期时,感官刺激之后,我们的情绪被激发,为之惊呼震撼。

此时,情绪的解释也发生了巧妙的替换。我们本身是被瑰丽的特效场景震撼,这种震撼被投射在电影情节里,我们却以为自己被人物和剧情所打动。甚至,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忘了剧情,忘了电影名字,但在震撼情绪的强化叠加下,我们一定会记得迪士尼。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梦幻城堡,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平时只能在心里想想,说出口不免被人嘲笑。

有了迪士尼这个更富有生命力的美梦,我们得以理直气壮,乘着想象的翅膀,尽情遨游。自然而然,我们把心中的纯真、憧憬、希望、美好等种种情感小心翼翼地安放其中,用心守护。

这个梦开始属于所有人,建立在共同想象体的基础上。

在潜移默化中,迪士尼的价值观也悄然在不同国界不同信仰不同年龄的人群心里播撒种子,这种渗透或者说改变无影无形,却威力巨大。

毕竟,有谁会忍心和自己的梦抗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