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传奇小说的类型和创作特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小说水浒传经典人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小说水浒传经典人物(古代文学专题水浒传与英)

小说水浒传经典人物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类型和创作特征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定义

英雄传奇小说大多与历史事件有关。

它与历史演义的主要区别在于:

历史演义多以从史书上撷取素材,其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上依据史实,并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按历史顺序展开情节,构成作品。

而英雄传奇则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并以此组成情节、构想故事。历史事件只是作为背景或引子而已。

(二)英雄传奇小说的四种类型

1.描写官逼民反,着重表现反对暴政、除恶反奸的侠义英雄,如《水浒传》、《后水浒传》 等;

2.描写抗击侵略、保卫疆土,着重表现民族英雄的,如《杨家将》、《说岳全传》等;

3.描写发迹变泰,着重歌颂出身寒微经艰难奋斗而成帝业者,如《飞龙全传》等;

4.情况比较复杂的草莽英雄,从反抗官府压迫开始,后来转而追随"真命天子”去打江山,为恢复和维护王权而建功立业,如《隋史遗文》、《隋唐演义》 等。

二、《水浒传》的成书与思想内容

(一)从《宣和遗事》到《水浒传》

1.关于宋江起义,在《宋史》之《微宗本纪》、《侯蒙列传》、《张叔夜列传》中均有记载。由史书之记载可知,宋江等人宣和间曾犯淮阳、京东、江北等地,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侯蒙曾上书朝廷,请赦宋江,使讨方腊。其后张叔夜以计破其众,宋江投降。

宋江起义的故事不仅见于正史,而且在宋人笔记中也有著录。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可惜无流传。稍后,周密《癸辛杂识续集》所录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完整地记录了宋江义军中36个首领的姓名和绰号,如“呼保文宋江"、“智多星吴学究"、“大刀关胜”等。

2.到了元代,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杂剧不断涌现,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收有“水浒戏”30余种,今保存完整的尚有: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李致远的《都孔目风雨还牢末》以及无名氏的《争报恩三虎下山》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等。在这些杂剧里, 水浒英雄已从36人发展到108人,对梁山泊根据地的描写已接近《水浒传》的规模。

3.作者问题。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施、罗合作。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但至今未见过硬的实证材料。

4.版本。《水浒传》 的版本,有繁本、简本两个系统。简本实为繁本的缩写节本,情节、人物没什么增减。

繁本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

1、百回本。嘉靖年间刊印的《忠义水浒传》是到现在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百回本,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只有8回文字的残本。而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百回本,则是据此改定的《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万历三十八年(1610)由杭州容与堂刊印,故称“容与堂本”。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水浒传》,即以此为底本校点。本节所述,也以此为依据。

2、百二十回本。最早的120回本为万历年间袁无涯所刊的《忠义水浒传》,基本上以郭勋刻本为底本,但在征辽与征方腊之间插进了征田虎、征王庆各10回。

3、七十回本。崇祯间,江苏吴县人金圣叹对《水浒传》容与堂本进行评改,砍掉72回以后部分,改第一回为“楔子",又把第71回“英雄排座次改为“英雄惊噩梦",即所谓腰斩《水浒》”。

(二)官逼民反与梁山起义

1.林冲与解珍、解宝等的遭遇;

2.通过一个个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水浒》深刻地揭示了梁山起义的社会根源,在小说史上第-一次歌颂了被压迫人民拿起武器和封建势力作拼死的斗争。《水浒》描写的社会矛盾比以往的文学作品更为深刻,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唐宋小说往往把社会问题理解为某个坏人对某个好人的欺压,《水浒》 作者已比较清楚地看到社会上有-股黑暗势力,他们沆瀣一气,恃强凌弱。在朝廷里有“昏君"所宠用的高俅、蔡京等六贼;在各地有许多如狼似虎的地方官,他们多半与封建朝廷的权势人物都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以往的进步小说虽然也同情被压迫者,但经常把他们写成只有眼泪和悲伤,没有愤怒与反抗。《水浒》别开境界,虽然也写林冲逆来顺受,却持批判的态度,并让他在绝路上爆发出惊天动地在的吼声。

第三,《水浒》写英雄对封建官府的认识有个过程,开头不免存有幻想,后来在斗争中逐步认识其真面目而丢掉幻想、奋起抗争。

林冲、武松、杨志等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这种写法也是过去的小说所没有的。这样写不仅比较真实可信,而且对人们认清封建官府也大有好处。

三、宋江及其他人物分析与悲剧性结局

(一)宋江的两面性

两个不同的宋江:一个是效忠王朝的宋江,另一个则是不满现实的宋江。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身在衙门,却同情草野;加入绿林,却心怀朝廷。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度过的.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 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他作为一个县衙小吏,能“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结交天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亲、安于现状的习性。

从“义”字出发,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救晁盖,也同情他们被逼上梁山,但又认为“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杀惜"后,他辗转避难,就是不想去水泊投奔晁盖,“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

他劝人家落草时,也希望人家牢记“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但与此同时,贪官污吏对他的残酷迫害,逼着他向梁山一步一步靠近。浔阳楼吟反诗,自然地流露了被“冤仇"所郁积的叛逆情绪。

从江州法场的屠刀下被解救出来后,他一方面感激众位豪杰不避凶险,极力相救的“义”,另一方面也深感到“如此犯下大罪,闹了两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再难在常规情况下尽“忠”,于是他表示“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

上梁山后,他牢记着九天玄女“替天行道为主,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法旨”,一再宣称:‘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他坐上第一把交椅后,即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进一步明确了梁山队伍“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的基本路线。就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下,他带领众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创造条件,接受招安;征破辽国,平定方腊;直到饮了朝廷药酒,死在旦夕,还表白:“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盖棺论定,宋江就是一个“忠义之烈”(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在梁山军与朝廷的矛盾冲突中,宋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宋江以梁山寨主的身分,掌握了梁山军的大权,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消除了梁山军内部反招安的阻力,最后把梁山军引向投降之路。

受招安以后,宋江认为梁山军已变为朝廷的忠义军,效忠朝廷、护国安民的愿望可以实现。但现实并没按宋江的主观愿望发展,朝廷特别是掌握实权的高俅,并没有忘掉梁山军反叛官府以至朝廷的“弥天大罪”,仍然处心积虑非要消灭梁山军不可。最后特派梁山军南征方腊,让他们互相残杀,以达到彻底消灭的目的。

(二)梁山英雄形象的塑造

1.处理好英雄人物的超常性和平凡性的关系。《三国演义》描述英雄有时夸张过了头,英雄变成半人半神人物,《水浒传》 在表现公孙胜之类的神道人物时也有这个毛病。不过,在塑造众多的梁山英雄形象时,已注意超常性和平凡性的结合。梁山英雄好汉们的勇力气概非同常人,但仍然是常人中的“超人”。作品突出“超人”的一一面,以增强英雄的传奇色彩;同时,又注意描写与常人相近的一面, 以增强英雄的现实性。如路过景阳岗的武松。

2.处理好英雄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国演义》所写的大批英雄形象,有不少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神动人。但并不注意以“"同中之异的方法突出人物的独特个性。《水浒传》 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突出表现他们的同中之异。

注意以“同中之异”表现英雄个性的细微差别,是作者描写水浒人物的一个成功秘诀。同样以粗莽见著,鲁智深和李逵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李逵的粗莽偏于蛮干,鲁智深则粗中有细,莽中见智。

3.处理好英雄性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性格似乎是先天生成的,欲写刘备是仁君,他从小就有帝王气象;确定曹操为奸雄,他自幼就是奸诈性格。而且这种仁厚和奸诈历终身而不变。《水浒传》的写法不同。水浒英雄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现实不可分。

4.处理好人物共同话语与个性话语的关系。

《三国演义》的人物语言为与历史人物相适应,对话多是半文半白。《水浒传》 的语言则以民众口语为基础,又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简洁传神。“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人物语言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由人物的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和当时的内心活动。同是豪爽,鲁智深、武松和李逵三人就各不相同。

(三)令人深思的悲剧性结局

1.作者对招安的矛盾态度。

宋江提出并接受招安,但李逵、吴用、鲁智深、武松、阮氏兄弟反对招安。

宋江招安的主张得到“众皆称谢不已”的拥护,而在招安时义军“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

李逵等人跟着招了安,又写他们受招安后多次要求反上梁山。

招安是一条尽忠报国、光宗耀祖的出路,又写了招安后的悲惨结局。

2.悲惨结局的重大政治意义。

如果不招安,或者招安后再反上梁山,重新组织义军,就是推翻了朝廷,也不会产生美好的结果。

招安后的悲惨结局,给后世人民留下了极其沉痛的教训,它有力的说明了投降没有好下场,农民起义军受封建王朝的招安,只有死路一条。

四、《水浒》续书与《隋唐演义》等

(一) 补恨弥憾的 《水浒》续书

一是《水浒后传》共8卷40回。题“古宋遗民著”,“雁宕山樵评”,实为明遗民陈忱所作。此书是他晚年泄愤之作。这部小说主要写梁山起义军征方腊后,宋江等人死去部分流落于江湖的梁山好汉又一再受到种种迫害, 无路可走,只能重新集结,重举义旗。

另一续书是《后水浒传》。共45回。青莲宝主人著。小说叙述水浒英雄燕青重游梁山时,遇罗真人告知昔日水浒豪杰均已转生入世。因金兵入寇,农民养奎刚孪生二子跟随父母逃荒时失散,妖儿为农民杨得星收为子,改名杨幺(宋江转世),魔儿为辽将王突收养,取名王摩(卢俊义转世)。他们长大后,经历种种斗争先在白云山落草,后集何能(即吴用)、马霪(即李逵)、花茂(即花荣)、贺云龙(即公孙胜)等共36人,在洞庭君山起义。

(二)以历史演义之名,叙英雄传奇之事:《隋唐演义》康熙年间,褚人获根据《隋史遗文》、《隋唐志传》、《隋炀帝艳史》以及其他的民间传说,写成一百回的《隋唐演义》。作品以隋炀帝、朱贵儿和唐明皇、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主线,细致描写了不少宫闱生活。作者把历史上著名的昏君炀帝美化为多情的仁德的贤君;又把唐王朝的中衰,完全归罪于女人,这显然是歪曲历史的处理。但是书中还保留了不少民间传说,像秦琼卖马, 单雄信受刑这些描写,颇见作者加工的成绩。

(三)男女老少兼备的群英谱:

《杨家府演义》描述了杨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一门五代忠勇保家的故事,歌颂了父死子继、夫亡妻承、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雄报国精神。特别是塑造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等一批女性英雄群像,更是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然而,这一门忠烈却屡遭奸臣宵小的陷害。

小说贯串着忠与奸的搏斗,揭露了昏君佞臣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全书尽管渗透着浓重的忠君思想,但在某些地方也有所突破。如杨文广遭奸臣张茂迫害而差点满门抄斩时,杨六郎发牢骚说:“朝廷养我,譬如一马:出则乘我,以舒跋涉之劳;及至暇日,宰充庖厨!'

(四)演说民族英雄的悲剧:

《说岳全传》20卷80回。前61回,着重描述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战斗的一生及其悲剧。岳飞出身孤贫,少怀大志长大后,神勇过人。往东京考武举,枪挑梁王夺得武状元。金兀术率金兵入寇中原,他奉旨抗金,大胜金兀术于爱华山,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后来,金兵又犯中原,所向披靡,直破金陵。宋高宗仓惶出逃,被金兵围困在牛头山。岳飞率兵救驾,解围后加封大元帅。当金兀术亡率大军三犯中原之时,朝廷仍然依靠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与金兵激战,节节胜利,正准备直捣黄龙府、迎微钦二宗还朝,不料秦桧矫诏调回,最后死在风波亭中。后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岳家小将继续抗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