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咖啡评论的文章“Costa咖啡大杯装入中杯还差点,这样的升杯,你还满意吗?”竟然收到了热烈的评论,大大出乎意料。

主要是通过实际测验,发现咖啡店标注的咖啡杯量和实际咖啡的量差别还是比较大的。甚至大杯的咖啡倒到中杯里还是有很多的空间没满。作为站在消费者立场的媒体就认为商家是在短斤少两。

四句话看costa:媒体关于Costa短斤缺两的报道(1)

店堂明示与实际测量

众多咖啡师的评论主要意思就是“拿美式测,太不专业。”不少咖啡师觉得记者的报道是有问题的。

这篇文章不是咖啡评论的原创,是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的原创报道。

《中国消费者报》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一张全国性报纸,于1985年10月7日正式创刊。中国消费者报社还拥有中国消费网、全国打假网。

看到这么多评论,于是开始在想是不是媒体记者在采访专业的咖啡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咨询一下专业的咖啡师,否则在专业方面出问题。比如,我也觉得用拿铁来测试比用美式测试要合理些。

媒体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不是咖啡店咖啡师的角度的。

我是消费者我就是觉得你既然说小杯360毫升,那就是说我得喝到360毫升的咖啡——不管你杯子容量是多少。这里的足量当然不是指多兑水,而是真正的足量。

你觉得满杯不好端,你可以用容量400毫升的杯子作为小杯,来盛360毫升的咖啡。

你问问消费者,估计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喝到了360ml的咖啡。

或者说从根本上讲:商家在通过毫升数来作为卖点是否合理?商家这样引导,消费者自然是觉得量越多越占便宜。

我们去年吐槽星巴克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它在杯量的问题上做文章。

希望这个话题热起来,这样消费者就会关注到杯量这个问题,才会有专业的咖啡师站出来科普:“美式给你多加水,你是没有占到便宜的……”

也会督促商家重视这个问题,该给够的要给够。同时,我们的咖啡科普之路还有很远要走。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如果合理,当然希望一致存在。如果是陋习,甚至欺骗消费者,那这个遮羞布不要也好,因为咖啡师也是消费者。不能因为是咖啡师就护短。

或者索性商家都要向消费者说明:“咖啡杯的毫升就是整个杯子的容量,咖啡往往是要低于这个容量的”。这样,无论消费者还是媒体,就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消费者问:“那么,我买这一杯咖啡,到底能喝到多少量的咖啡呢?”你说该怎么回答。你想,我们去加油站加个油,加了多少升的油,肯定是清清楚楚的。

有没有道理呢?


谷社观察 I 产业观察&金融思考,努力给自己打上“思想”和“创新”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