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养的宠物小乌龟死了,它的死并非全无预兆。在这之前,我快五岁的熊孩子出于好奇,经常把乌龟拿出水缸来虐待,哦不,是玩弄一番,要么是用小手指尝试揪出乌龟因为害怕而缩到壳里的头或四肢,要么是用小手挤压龟壳,想看看能挤出什么东西。在大人们苦口婆心的解释,这样会伤害到乌龟后,熊孩子终于不再折腾它了,可惜为时晚矣,小乌龟在一天晚上被发现彻底一动不动了。
在确认乌龟死亡后,儿子有一个特别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对我说:妈妈,乌龟也有可能是被你饿死的。言下之意是,乌龟不一定是被宝宝折磨死的。然后他还解释道:有一次我提醒你该给乌龟喂食了,你没有听我的话去喂。我头一开始还回答他说:不太可能是被我饿死的,乌龟的抗饿能力还可以,不可能因为少喂了一顿就死了。
但是那天晚上,儿子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强调:乌龟不一定是被他折磨死的,也有可能是被妈妈饿死的。在他多次坚持之后,我随口说到:好吧,那确实也有可能是被饿死的,不过我们也不是乌龟,也不知道它到底哪里不舒服,所以也没办法弄清楚它到底因为什么而死。
儿子把我的话当成了重要的认同,用更加坚定的语气,开始向每一个家庭成员讲述他认为的乌龟的死因:被妈妈饿死的。
我认为儿子的行为是在回避一种情绪,就是内疚感。在乌龟死亡之前,家长已经反复提醒过他,不要再折腾乌龟了,这样会伤害到它,它有可能会因为受伤而死。在乌龟真的死了后,儿子开始体验到这种不好的情绪,五岁的他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内疚感,所以只能通过甩锅的方式为自己开脱。
罪疚感,是一种连五岁的小孩都不愿承受的情绪。更别说被教育成要有孝心,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的我们。但不幸的是,70后,80后的父母们似乎特别醉心于让孩子体验这种感觉。可能和他们那一代的成长环境有关吧。
我的朋友盼盼女士,认为自己的存在是罪恶的,她为她出生在这个世界 — 一件根本不能由她来决定的事情而感到深深的抱歉。原因是她的母亲每次在提起和老伴儿不幸福的婚姻生活时,总是对她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就因为我舍不得你和你弟弟跟着后妈受委屈,才一直忍到老。言下之意:我年轻时你拖累了我,我老了,你应该感到抱歉,应该加倍孝顺我,补偿我。
盼盼女士也的确如母亲所愿,对母亲很孝顺,但她却总体会不到孝顺带来的正向反馈,反而对母亲越好,她就越否定自己,越觉得自己差劲。
有一次盼盼女士带着母亲去逛商场和超市,盼盼女士这个去购物的提议是出于好意,因为她知道母亲平时生活节俭,但有哪个女人不爱血拼呢?盼盼女士开着导航,用不娴熟的车技载母亲到商场,并为母亲买了礼物。因为好久没来购物,盼盼女士希望母亲能逛尽兴,于是拉着母亲逛了好几家摊位,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盼盼女士有点摸不着头脑。
快到中午时,盼盼女士带着母亲在商场吃饭,吃完饭后,母亲的脸色才缓和,对盼盼女士说道:刚才逛街的时候,我特别难受,有点累,而且有点饿,饿的胃特别不舒服,直到你带我吃了饭,我这才感觉好点。
听到这些话的瞬间,盼盼女士内心充满了罪疚感,她觉得自己又没有照顾好母亲。但转念一想,她同时很愤怒,因为她们刚才所逛的那个商场,有很多售卖食品的摊位,她们甚至还从那里经过,购买了要带回家的食品。如果母亲当时的确很饿,为什么不及时和女儿讲出自己感受,这样她就可以立刻马上给母亲买吃的!
想到自己也是出于好意,带母亲来购物散心,又出钱又出力,就是为了能让母亲开心一点,结果体验到的确是满满的内疚和愤怒,盼盼女士的心里也委屈极了。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看病。盼盼女士去医院给母亲买药,开药的医生叮嘱:要是不严重就尽量别吃这种药,副作用很大。但出于对母亲的关心,盼盼女士还是决定买一盒回家,哪怕买了不吃,在家里放着,等哪天实在不舒服了,有药在身边,随时可以吃到,母亲的心里也有安全感。谁知回到家后,母亲的第一句话竟是:医生都说副作用大了,你怎么还买!!!?在医院奔波,排队,点头哈腰了一整天的盼盼女士瞬间觉得委屈又愤怒。
我特别理解盼盼女士的感受。
罪疚感,是人类最不愿意处理的情感之一。它比愤怒,哀伤,后悔还让人无力承受。因为愤怒也好,后悔也罢,可能针对的是别人,体验者会在心里对引起他愤怒的人产生一种破坏欲,会想要去报复他,伤害他,惩罚他,但这种冲动针对的是别人,是客体。但罪疚感让体验者升腾起的破坏欲针对的却是自己!出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本能,谁愿意会有事没事地去伤害自己,惩罚自体呢?
自恋,性和攻击力,是人生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自己有基本的认同,比如即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非完美,也并非人见人爱,但自己基本上是善良的,正直的,基本上是受到周围人的接纳和欢迎的。只有这样,人才能从容地活下去。
而如果经常有人有意无意地让你体验到你很差劲,你有罪,那就是对这种自恋的一次又一次的破坏,会让人不愿承受。
盼盼女士购物事件,是错在盼盼女士真的没有照顾好母亲,还是母亲饿了却故意强撑着不说,以继续巩固延续自己年轻时的悲惨,牺牲,奉献的人设?
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的确是儿女的责任,但儿女毕竟不是老人肚里的蛔虫或者膀胱,饿了渴了需要上厕所了,别人不问,老人可以自己说呀!
说回到育儿,我的孩子在4岁左右时特别迷恋道歉游戏。起初是这样的,他做错一件事,我和爸爸让他道歉。他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了,我们回以他一个亲亲,然后警报解除,爸爸妈妈和宝宝和好如初。
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小孩子奇葩的脑回路却觉得这样的道歉和好游戏挺好玩的,于是道歉上瘾了,先是因为一件件不值一提的事,比如走路时不小心碰了一下麻麻的胳膊而道歉,在获得麻麻原谅和安慰后,开始愈发的玩道歉游戏上瘾。
直到有一次他说妈妈对不起。我问:宝贝,你为什么要道歉啊?妈妈自己都不知道你哪里做错了?娃回道:妈妈,我看你脸好像有点累,妈妈对不起,我让你受累了。我听了坚定地回答:宝贝,妈妈今天的确有点累,但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是上班的时候事情太多才有点累。你无需道歉,相反,妈妈很感谢你,因为你的到来给妈妈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你让妈妈觉得更加幸福了,谢谢你选我做你的妈妈,能有你这么好的宝宝,我真的非常感恩。也不知道儿子听懂了没有,但从此之后,道歉游戏再也没有玩过了。
你在妈妈的口中是礼物还是拖油瓶?
再见,愿每一个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