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巴赫的作品,恐怕是大部分习琴者童年的回(yin)忆(ying)了,甚至看到这两个字心里就暗暗感觉大事不妙,避之不及。然而,随着年岁与经历的增长,再回头朝花夕拾,会发现小时候谈之色变的“死对头”,如今感觉竟是那样的亲切可爱。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1)

这一次笔者想要同大家分享的,是埋藏在巴赫如海洋般浩瀚的佳作中,宛如无名的小花般低调而精致的小作品——小前奏曲,为巴赫指导自己的儿子们练习演奏所用。其知名度虽然不及《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非巴赫所作)一般脍炙人口,也不若《创意曲集》在广大琴童的梦魇中挥之不去,也不像《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六首帕蒂塔》《平均律钢琴曲集》等知名作品那样常被专业演奏家演奏,但仍然是如诗般迷人而美好的佳作。演奏时,一幕幕温馨而幸福的画面不禁映入眼帘:孩子们围坐在老父亲四周,静静地聆听父亲指尖的珍珠般的天籁,听父亲讲动人的故事。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2)

小前奏曲Bwv924

这首小前奏曲分为“静”与“动”两个部分,笔者特地选用了古尔德的版本。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3)

第一部分,那珍珠一般颗粒饱满极富韵律的断音,如同小小的我喜欢独坐在后院的石阶上,看着屋檐上的水滴“滴答、滴答”地打在一块巨石上,久而久之,巨石上便会出现一个小小的坑洞。而左手伴奏的波音,如同脸上泛起满足的微笑。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4)

第二部分,如同雨势从零零星星,变得淅淅沥沥,再渐渐一泻千里。眼前的雨水逐渐汇成一条小溪,淙淙地、像哼着歌一样,流淌到远方。

小前奏曲Bwv925

这首作品已初具四声部赋格的雏形,有着极为鲜明的主题动机,并贯穿全曲。它如粥一般温润,如母亲一般亲切而和蔼慈祥,又略带微微的酸涩,像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5)

小时候的我像妈妈的小尾巴,总是紧紧跟随着她。然而当时的妈妈总是很忙很忙,和妈妈相处的时光也是那么地弥足珍贵,一天中能见到她时,天色也已经迫近黄昏。妈妈拉着我的小手,带我去被那落日的余晖镀上金色的街道,缓缓地踱步,听妈妈讲各种天马行空般的故事,和妈妈讲学校里有趣的点点滴滴。

小前奏曲Bwv933

童年的时光总是显得无比漫长而清晰,哪怕只是课间的十分钟,我们都可以从三楼的教室飞奔到那破落而并不宽敞的后操场,追跑着,欢笑着,玩得不亦乐乎,满身大汗,尽兴而归。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6)

这首小前奏曲可以根据音型和情绪的不同,划分为两个“乐思”。第一个乐思是右手的清脆的带装饰音的双音或和弦,配合左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充满了急跑急停,像极了小时候经常玩的叫做“掷沙包”的游戏,领头的小伙伴抡圆胳膊将沙包扔向一群四散奔跑的小伙伴,被打中的话就要换人扔沙包哦。而第二个乐思则是紧张度略为缓和的右手16分音符与左手8分音符的配合,则像是小时候富有节奏地圆圈集体舞。

小前奏曲Bwv936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7)

这首小前奏曲相对来说要较为悠扬和歌唱。高声部的旋律如同每天下午放课后,温暖而不炽烈的夕阳的余晖,照在每个孩子的脸庞上,让原本就红润的双颊变得更加灿烂。而中声部的长音像是阳光普照下每个人背后长长的影子。低声部以八分音符为主,像人们悠然自得地踱着步,压着马路。而时隐时现的十六分音符为这个小曲平添了许多生机和意趣。

小前奏曲Bwv937

这首小前奏曲可以说是其中是最为欢脱而活跃的一首,也是笔者最为珍爱的一首。双手轮流扮演着8分音符断奏与16分音符跑动的角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得天衣无缝,彼此交相辉映。像是一个班的孩子们围成一内一外两个圆圈,轮流扮演大兔子和小兔子的舞蹈游戏。

巴赫小赋格c小调前奏曲(童真意趣巴赫小前奏曲)(8)

此曲中充满了旋律的跳进(大于等于四度的进行),如同有着野兽般生命力的孩童们总是如小精灵一般,喜欢跑跑跳跳着撒欢嬉戏,不肯规规矩矩地走路,也似乎永远不知烦恼和疲倦为何物,每一天都是那样的单纯、那样的兴高采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