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生常谈的话题:本科申请同学怎么规划自己—从阿牛老师的痛苦谈起

每年的十月份,我都比较紧张,每天我必须在12点有学生到访前完成申请表格中的“活动和奖项”部分。接了三个很长的电话后,我深吸一口气,看看表,开始发挥最高级别的写作能力,战斗值瞬间过万,当办公室敲门声响起,写完了,正好11点53分。

对一个国家的强弱,体会最深的是它的士兵和将军;对于一个学生整个的申请工作,体会最深的是他(她)的文书捉刀老师。写了改了指导了这么多年的文书,说实话,写个千八百字简直不在话下。

有很多家长和同学在刚开始的时候通常会问,一个学生十多个学校,一个学校好几篇文书,到时候您一个人怎么写得完?文书真是您亲自负责?

我说是,大家将信将疑,结果到了十月份,大家就都相信了。

因为大家看到了我回复的速度,很多同学在办公室也亲眼看着我哗啦哗啦就弄完了他们几纠结十多天的东西。这里我只想说,英文写作已经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更多的是写的贴切的问题。

只要大家谈好沟通好讨论好了,我只需要十分钟就能写出来(你看,我说了你又不相信了!)我真没吹牛,不信拉倒。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无论一千还是两千字的文书,都不是我的痛苦,十年前就不是了,老师和你已经不在一个时空维度了。作为文书老师,我说说一个深藏心底的秘密吧,最大的痛苦,是这系统要求的10个“课外活动”的填写。

这10个活动填写,极其刁钻和诡异:

  1. 先选择活动类型,然后用20字符描述大概名称;
  2. 然后是160个字符描述活动的具体经历;
  3. 开始估算一年内的时间,填写每周小时数。

我先说一下“字符”和“字数”的差别,免得大家混淆。字符指的是字母,空格或者标点,字数是按照单词来计算。

两者差别巨大,如“我爱你I love you.”这个句子,一共11个英文字符,但合计字数是三个单词。那么160字符也就是20个词上下,这么点东西就要把“一次登山,骑行,模拟联合国,竞赛,科学实验,国外交换”写出来?大家感受到了我的痛苦吗?说实话,这里就要求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空间安排和预估的能力的最高级体现。多一个标点或空格都不行!反复删减斟酌,也有可能就全乱套了,必须推倒重来。所以,这么多年我想说一直不愿意说的是:同志们,体现阿牛老师最牛逼地方的,不是你的四十篇文书瞬间搞定,也不是对你的作品搞了什么化腐朽为神奇的修改,更不是啥神来之笔,而是这160个小小的字符!

英语写作进阶新视角(英文写作的终极考验)(1)

言归正传,在本次文章结尾处,我们开始转入正题。阿牛老师就不在这里抱怨了,免得有人说老师你借题发挥自我吹嘘了。大家退一步想想,请所有明年申请,后年申请或者正在申请的家长和同学问问自己,你们有没有问过我“老师,我的课外活动怎么办?“我没有课外啊,我的活动好弱啊,好捉鸡啊!”“别的孩子听说安排这啊那啊,我啥都没时间,我好焦虑啊!“我听学校国际部老师说,还有群里几十个妈妈说要十几个活动,而且要延续一年以上才有用啊!”“我听了好几个讲座,老师,他们说的我好慌,新西方,地道,美加万利,啄木鹰,揩油,好多机构都说至少要有4,5个拿得出手的活动啊!”

对比反复回答同样问题的痛苦,我觉得更痛苦的是,我说了正确答案,结果大家还是将信将疑,忧心忡忡。那么这样吧,话已至此,请大家用常识(就是你最低战斗力的思维状态)想一想,回答我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东西,一件事情,只能用160个字符表述,这个东西或者事情,你确定它特别关键和特别重要吗?

(就事论事,先不说锻炼成长那些好处,就说对于申请录取而言)

我们认真看到底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做所谓的“活动”?如果不是,那么做几个?做什么?最后,怎么表述对方才最好理解和接受?

02

本科申请同学怎么规划自己的课外活动?—从阿牛老师的痛苦谈起

我们这次彻底回答“留学美国,本科申请中活动到底重不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正确答案是:活动和背景重要,但不是关键。在录取过程中,相对别的因素,我觉得满分100,“活动”重要性占20%最多,远远比“标准化成绩”和“GPA与年级排名”还有“家庭关系”“运气和判断”等要低很多。

我这么说肯定很多人不爽。但我觉得真相就是这样,如果哪位同学家长或者朋友觉得这个很不爽,抱歉,纯属正常,但我只说真话,绝对不故意说让你爽的话。为了论证这个答案,我觉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原因很简单,所谓“活动”的提交送达学校的途径非常有限。这是是唯物主义的,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决定的,这点我看看谁能反驳?一个高中生的活动,本身时间和精力就有限,决定了它很难“多年坚持不懈,最后迸发灿烂结果”。说“活动”重要,是因为我们的申请必须有内容有材料,这个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说“活动”不是最关键,主要是因为它的提交展示途径太有限了。

打个比方,你做的菜很好吃,但也要出锅盛到盘子上吧?没有盘子,你做了十个菜,也不可能盛得下,客人也就自然吃不到看不到了,就永远呆在厨房里了。

我们假设有一个同学“正义的A”,他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活动,那就是连续两年参加嫦娥一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设计,好,那我们看,他在申请中有哪几个地方可以说这个事情?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1. 650字的一篇主文书(此文书学生起草老师修改的);
  2. 10个活动中的一个或两个(学生提供素材,老师写的),这就是上文我说的最考验老师水平的地方,每个描述160字符(一个字母,标点或空格都算字符)
  3. 面试(如果有,因为大多数学校不给予安排面试),面试中大约5-8分钟的自我描述(经过老师精心培训的),如果没有面试,我们自己录制视频,也就5-8分钟谈到这个;
  4.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某位牛人工程师,如总指挥张柏楠大神,写的推荐信(老师起草的,然后请大神老师签字)。
  5. 到访学校,亲口对招生老师说的(这个也很难,你怎么知道你谈话的老师就是看你文书的老师?
  6. 假设你申请的那一年上了新系统,就可以安排文件夹上传,我们才能传照片文件,否则在现有系统里面,一张照片一个图片都不放不进去。

有些人问,老师,别的材料确实交不上去吗?

我会冷冰冰的回答,是的,因为我们都试过了!亲身验证,绝对无错。不信?你自己可以试试。以下是我们试过的“大坑”,欢迎好事者勇敢跳跃!

  1. 相册,制作精美的图片册;
  2. 花篮;
  3. U-盘或者光盘(已淘汰),录像带(N年前);
  4. 书法作品,绘画作品,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架子鼓演奏(这个找视频网站上传我也是受够了);
  5. 雕塑作品,自己设计的各种玩意儿,各种小东西和小动物(玩具)。还有奖状,奖杯,奖牌我就不细说了。

最后证明了什么呢? 学校不接受。

对于“正义的A”来说,他只能这么做和提交,有心的招生办老师,会在审理的时候打开GOOGLE看看,如果看到了“正义的A”在月球表面蹦跳雀跃的照片,他会“啧啧”地点点头,也许会点个赞。如果没心情查阅,他考虑了一下,这学生这么牛不正常啊,有没有什么猫腻?嗯先放放再说。关于什么活动才是真正有用而不被人怀疑造假的?

这是给美国学生准备的!为啥?有些人问,“我看那些录取哈佛耶鲁的同学,背景都好牛啊,活动好多好多”“说活动重要这么多年了,就凭你张阿牛一篇文章就变得不重要了?” “美国大学可是素质教育和综合考量的,没有活动只强调分数是极端和片面的想法!”

咱们冷静一下,不要意气用事,要理性,不要扣帽子。从一开始,美国的顶尖大学就不是为中下阶层的民众所准备的,屌丝们一开始就输了。高昂的学费,精英的环境,高强的学习压力,排他的社交环境,等等,直到1986年,几乎所有常春藤学校都只有寥寥无几的少数民族或者黑人,有也就是在科学专业,但绝少出现在文科类专业。

英语写作进阶新视角(英文写作的终极考验)(2)

1986年,哥伦比亚大学首开先河,干啥?本科招收女生了!我靠,这么“民主自由法治和开明”的楷模学校,之前也歧视我们女同胞?社会风气打开了,平权法案和接连四五个最高法院判决直接改变了美国“名校”

—我这里只说私立的前25个大U或者文理学院,他们被迫招收“大量的”少数民族,曾经有个笑话,说哈佛招生官最喜欢的本科申请人应该是一个“贫困的,残疾的,黑皮肤的女生”,这样他们就可以骄傲滴向社会宣布,Behold, all! We have them covered! 看吧,我们什么人都有!

的确,一个人占了四项指标,简直无敌。但这也太明显,不免被人告上法庭,于是,这些大学的招生办很机智地宣布,向这个世界宣布:我们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无论种族家庭经济背景!我相信无数人,包括我在内,都亲口问过无数的这些招生办老师,综合素质打几分?没人说过准确答案,都讳莫如深。连纽约时报都抱怨,这个过程简直就是做戏!可惜,不明就里的你,恰恰坐在台下,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年总有一大票学生,分数巨高活动巨多,结果最后“全拒得”一个录取的名校都没有?这个脸打的响亮打得结实。我听过最多的对这种现象的评论是“那肯定他背景里面有什么特别的或者不合适的,否则学校怎么会瞎了眼呢?”我觉得说这个话的人才有可能“瞎了眼”。

为啥?二十个学校的招生官都瞎了眼?这概率有多大?我觉得最核心的地方,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斯坦福招生办老师评论的,“ It is simply impossible for any one to complete so many tasks andstay sane at the same time.” 在保持不发疯的情况下完成这么多事情对于任何人都不可能。

请问一个高中生,就是像张阿牛老师这样的学霸,每天有多少时间上课,学习正常课程,考SAT-1/2,托福,AP,还要完成:学生会模联辩论队生物社AMC篮球队游泳队敬老院支教学校红十字会科学实验......我先说我搞不定,你们谁能搞定谁搞,我不行。

所以,在短短几秒,招生办老师一眼就能发现,以下所谓的活动,绝对不可能活下去到下一轮:

  1. 堆砌太多,一天28小时都不够用;
  2. 太过牛逼,高一就去了中国航天局实习?你信吗?我不信,删了算了;
  3. 同类型活动多,单一重复,就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早上,他(她)看到了几十个拯救非洲斑马白鳍豚或者野猪,或者中科院做科研东方研究院做研究西方研究院写论文的例子,他(她)哭了,真真切切地哭了;
  4. 胡说八道,假大空,没有相关推荐信等证明。

以上就是我的论断的三个大的理由.


下面老师又开始出题,请问一个学生,高一就立志上哈佛,无论啥专业,发毒誓SAT1600托福120AP10门5的情况下,你是这位同学的升学辅导老师(就是让你扮演我),请问以下哪一个活动,不能同时做,就选一个,是他(她)最应该做才能往梦想学校靠近的?

  1. 找到中科院一位院士老师,和他一起做一个实验,测量雷达测距的多普勒效应的缺陷,争取出论文;
  2. 报名参加明年哈佛领袖峰会,和青年学者们精英们比拼一次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争取拿到奖项;
  3. 参加STB青年志愿者活动,砥砺前行,到青海的临近沙漠地区做一次支教,担任英语和语文老师;
  4. 认认真真想想,和老师谈谈,设立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如“媒体中的少数民族认同感”,做研究写论文;
  5. 踏实准备一次美国东部各州数学联赛,开始准备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在学校同步举办数学社团。

答案是D

所谓有价值,我觉得是这样的活动:放眼世界,理解和支持文化融合和人类互相理解的;着眼于新时代科技,对未来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察的,关于个人成长的挣扎,醒悟和转变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有,但实际上它不是“活动”,应该是经历。我想问一下,每个人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你们问问自己,难道你的生活经历中,没有这个转折点吗?应该有。也许你现在才发现,之前浑然不觉。

一本书,一个人,一次小小的别离,一次意义非凡的谈话,一次痛心疾首的失误和丢脸,还有.......你长大了,不叛逆了,或者继续叛逆下去,但这个就是最有价值的一点,因为它即将决定你后面无数的事情。

这么多年,无数的人问我,“张老师,当年不离开新东方,做个广州的校长,杀回北京总部,上市后分它几千万股份,不比在外面念书这么辛苦好吗?”“您做律师这么赚钱,干嘛做教育?对这么多年书多亏本啊!”

我有很多版本的回答,但我内心,一直觉得这都开始在我初一那年,一个八月的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听了一个讲座,那是我们县城高中当年的全省高考状元,他叫范斌,考上了复旦大学,我作为学生代表,给大哥哥送花,休息期间我偶然撞到他了,在厕所里,他和我聊了几句。

“我以前也是送花升旗啥的,你是不是也是成绩特好?”我说“范斌哥哥,我没那么强,我只是仪仗队的。”他蹲下来和我说了几句,“我看你眼睛又大又亮,是个聪明小子!哈哈。我和你说一句,刚才台上讲的都是稿子,就一句话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你要自己对得起自己,自己成全自己,别人都靠不住,你要去看天安门,去见不同的世界风景,你就自己搞定,记住了吗”“那你以后还回来吗?”他犹豫了一会,“应该不会,还有更多地方要去。”

英语写作进阶新视角(英文写作的终极考验)(3)

我当时完全不理解,只能点了点头,他拍拍我肩膀,转身走了。

我认同他说的,我也想去看不同的世界,走出去,闯一闯。从此,就像毛主席在湖南做完农民运动调查后说的那样,“工农群众有了自己的觉悟,有了自觉,中国革命就成功了。”我想了很多,开始有了努力的自觉,之前纯粹拼我的IQ,也没有目标,整个傻小子一个,现在不同了。后来,我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想想范斌对我说的这几句话,然后看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再做决定。

如果时光倒流,我也来申请美国大学,遇到这六个题目的选择,我肯定写这件事,因为,没有任何事情对我影响更大了。那么说,同学们,同志们,你自己呢?你的“活动”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