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是:本人初学者,xx身高、xx体重,应该打什么位置,重点练什么内容。其实,问题本身还是存在很大认知误区的,所以今天干脆写篇文章好好谈一谈篮球运动员的“位置”,以及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篮球运动员的位置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控球后卫(1号位)、进攻后卫(2号位)、小前锋(3号位)、大前锋(4号位)以及中锋(5号位)。那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球员位置的划分?
从我自己带队的经历来看,球员位置划分的核心意义在于:明确场上的分工。也就是我们首先假设了每一名球员的优缺点不同、身高不同、擅长的技术不同、在场上的作用不同等等。因此,位置划分后,让每一位球员更加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这样的假设好像与现实非常相符,没错,但这不代表这种假设没有缺陷,以及会不会限制我们的思维与成长。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位置划分也就意味着限制、局限,同时会僵化我们打球的思维与行为的局限性。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回到文章开头最初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限定词是:初学者!在我看来,初学篮球的朋友,一定不要有“位置”的概念与思维。或者这样说:所有篮球初学者,无论你身高、体重是多少,都要把自己当成后卫去训练!(特别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尤为关键!)
为什么?去看看欧美,为什么相同身型下,他们培养的运动员移动能力更强、基本功更扎实、速率更快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没有说是唯一的原因):在欧美的培养体系中,非常注重球员的长期发展,因此,在运动员的早期,不会过多的明确位置(不是没有位置的概念,而是更加注重运动员的综合培养),把所有球员都当作后卫去训练!(其实,在我们的经典教材《运动训练学》中的运动员发展的四个阶段,已经讲的很透彻了)
这里的“后卫”,不是指某个位置,它代表的是更扎实的基本功、更快的脚步、更好的传球视野、更强的移动能力、更灵敏的反应等等。无论你的身高、体重如何,拥有这些特质,你在场上就更具备竞争力。想一想杜兰特、字母哥、浓眉、恩比德、东契奇等等球员,在教练眼中,他们就是“后卫”啊。
跟大家再讲一个我自己带队的例子,如果某一届我带的队员水平比较高(综合能力强),都有运球推进的能力,那么在抢到后场篮板球后,我不要求该队员进行“一传”,而是直接向中路运球推进进行快攻反击(当然,如果能直接传球到前场那更好,但通常这样的机会不多)。
也就是说:在这一情景下,每个人都是发动快攻的核心球员(组织者),其他人都是快下的球员。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快攻的人数与潜在得分机会。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我的大部分球员不具备这样的运动能力(特别是经常抢到篮板球的大个子球员不具备扎实的运球技术、良好的传球视野),那这一策略就无法实施。而我们只能按照传统的打法,将球传给固定的后卫,再发动快攻。可是这样一来,对方就基本已经回防到自己的阵地了。
从这个例子你也能够看出,球员位置模糊化的作用。大家应该明确一个逻辑顺序:虽然大部分球队都要进行球员位置的划分,但这不代表就是最好的做法。而是因为大部分球队做不到“位置模糊化”(球员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只能如此。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前几年写的关于勇士体系的文章,其本质是大部分球员能够做到位置模糊化,才能够实现大家口中的“小球打法”。此外,包括像詹姆斯、科比、乔丹、杜兰特、库里、格林等等球员,他们在场上也并不是只打一个位置。“位置模糊化”其实早就在NBA这种级别的比赛里有所体现了。
说回我们初学者,虽然我们不可能像NBA球员那样打球,但如果我们具备更高级的思维,百利而无一害。初学者,无论你的身体条件、特点如何,基本功都是你成为优秀球员的根基。
这里的基本功包括了基础的脚步移动、运球、传球、投篮等等技术的基本功,也包括了体能(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所有这些要素,你都应该将标准与“后卫”看齐,甚至还要更高。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在初中的年龄阶段,教练看你身材高大(相对来说),让你去打中锋的位置,而自己也欣然接受,自此,你把自己当作大个子球员去练习所有的内线技术,可是对如何打外线一窍不通。
久而久之,等你到了大学又或者更高层级的联赛,你发现自己完全没有了身高优势,在内线也无所适从。此时,你觉得自己应该打个3号位。可是,你发现自己早就落后的一大截。
1万小时定律在这里有所体现,在相同的练习时长下,你永远无法追赶别人的脚步,因为你已经在外线技术上落后了5000个小时(这是个假设),这时,你应该怪罪谁呢?
所以,你只有在早期建立“位置模糊化”的思维模式,最后你才能够做到:相同身高下,你比别人更快;同等命中率下,你比别人传球更好;相同助攻数下,你比别人下快攻更多;相同快攻数下,你比别人防守更好......总之,你总能够保持1-2项核心的优势、你比别人更加全面、你的效率更高、你的确定性更强。这一切都得益于“位置模糊化”的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