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曾子小故事(掌故知鲁孔门弟子的故事)(1)

曾子·吴泽浩绘


孔子重礼,以“克己复礼”为任,终身致力于推崇西周礼法。在其门下的众多弟子之中,被誉为“宗圣”的曾参可以说是孔子这一主张最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的许多言语寻出曾子对礼法推崇的踪迹。如《论语•学而》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子张》中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此外,在《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中也有所体现,如“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贱者惠焉”。这些流传至今的言语可谓字字珠玑,在那个礼崩乐坏、社会变迁的时代对礼的践行者来说,其启发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曾子对于礼的维护与重视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他一生严于律己、恪守礼制,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信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曾动摇。《礼记•檀弓上》中便记载了一则曾子在临终前亦坚守礼法的故事。

曾子病倒在床上,情况危急,此时的他就像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的太阳,随时都会西沉。他安静地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地睡着。弟子子春则坐在床下,看着病危的老师,便不免想起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心中甚是伤感。两个儿子曾元和曾申围坐在曾子脚旁,尽心服侍自己的父亲。另有一个童仆安静地坐在墙角,手中捧着摇曳的烛火,盯着床上的席子,脸上露出几分疑惑,忽而又将头微微垂下似乎在思考什么。又过一会,童仆终是按捺不住,指着床上铺着的席子问:“我看这床上所铺席子的花纹繁复、华丽光洁,是大夫所用的席子吧?”三人听后皆是一惊,生怕吵到曾子。子春深深明白老师平时严以律己、恪守礼制,若是知道所用的席子不合礼制定是要更换的,于是他情急之下轻声呵斥童仆,让童仆住口不可再提席子之事。

此时,曾子突然惊醒过来,似是听到了童仆刚刚的话,他转头看向墙角的童仆,强打起精神来用干哑的嗓音答了一声“啊!”,好似在回答童仆之前问的问题。于是童仆便又指着他身下的席子问道:“我看这床上所铺席子的花纹繁复、华丽光洁,是大夫所用的席子吧?”曾子连忙点头,回答说:“是这样的啊,童仆说的是对的,这席子是鲁国的大夫季孙氏送给我的。我现在没有力气,不能够自己换掉它,曾元啊,你扶我起来,帮我把席子换掉吧。”作为儿子,自是心疼,曾元试图劝解曾子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您的情况稍微好转,再让我来换掉它。”曾子听罢,不为所动,还是坚持:“你还不如那童仆爱我,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如今,我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众人扶起曾子,小心地换掉席子,再扶他回到床上。可是,还未将其安稳放下,曾子就去世了。

垂危之际,曾子仍坚持起身换席子,世人也许多为不解,甚至嘲笑他的迂腐。然而,在曾子心中自己不是大夫便不可用大夫的待遇,这便是“礼”,是孔子和他一直在提倡的西周礼制。所以,不管在任何时刻,他都会把“克己复礼”当成追求,以身作则维护心中的“礼”。当他意识到自己所用席子不合礼制的时候,不管这个席子多么的华美或是自身身体多么糟糕,他都会换掉它。这正是曾子感动后人之处。曾子认同礼制,他便用切身行动去维护、去提倡,纵为他人所不解,但只要是自己的信念,他都慎终如始,直至去世。

我们应看到的不仅是曾子维护礼制的决心和行为,还有他在行为处事上的严谨与坚守。席子一事虽小,无关国家,无关善恶,与季孙氏八佾舞于庭院这种典型破坏周礼的事相比,实为不值一提。甚至他人也会因其病危而对其席子一事有所同情和体谅,但是这种得过且过的想法,在曾子看来是不能容忍的。规则就是规则,礼制就是礼制,这是曾子做人的严谨。正如一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管事情如何,大也好、小也罢,我们不能丢的是信仰和原则。当然,曾子的行为我们不必一味去效仿,我们应当看重和学习的是他的精神,是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是一个人对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曾子的信念是君子,是礼制,是内心修养,是道德。正是有了这些信念和精神,他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贫穷面前坦然自若,恪守自我的信念。“不受君邑”是他留给世人的佳话,“曾子杀彘”是他以身作则的体现。世人多无信念做支撑,凭兴致只能做得一些事,却不可能始终如一。但我们从曾子身上看到的正是这难得一见的始终如一。在这点,我们须向曾子学习,这种精神是一种向上的引力,会使我们的言行有所归依、有轨可循。

席子是曾子不顾病重换下的,礼制和信念是曾子用生命在维护和践行的,他谱写的圣人传奇在现时仍然传诵。也许,曾子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事迹堙没在历史的尘土里,但是从零星的历史记载以及几件流传已久的事迹中,我们便可以窥见曾子的圣贤形象。

作者:雷忠意 郭云鹏 彭庆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