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绽放光华;古今轶事,笑谈百家。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上首诗的作者为唐代李商隐,写的是咏物诗——《蝉》。
简简单单八句话却被清朝文人朱彝尊称为“咏物最上乘”。我们都知道咏物诗,是指借物言、通过咏叹外物来寄托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全唐诗》四万九千余首,就有六千多首是咏物诗,最为熟知的《咏鹅》就是咏物诗。当然还包括咏柳、月、雪、梅等等,佳篇名作数不胜数。
那这首李商隐的《蝉》凭什么被认为是咏物最上乘呢?
这首诗是以蝉的生活习性开头,并且以蝉的高尚暗喻自己的清高,第二句为衬托,重点在抒情,第三句不再写蝉,回归自己的身上,第四句又回到咏蝉上,用拟人手法写蝉,首尾圆合。当然任何咏物佳作都能做到这些,真正让《蝉》这首诗达到顶点的原因在于一句话的神来之笔。
“一树碧无情”,真可算是整篇诗作的点睛之笔。
蝉不住地悲鸣,悲鸣到憔悴欲绝,而最为直接的感受者是谁?是蝉栖息的树。然而树的回应仅仅是“碧无情”三个字。
碧是冷色,给人的感觉就是冷漠,但是,一个碧字还不够,情感冲击力不够大,于是,“无情”两字的缀尾,直接将情感升华。
了解李商隐的便知道,他的官途坎坎坷坷,究尽一生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己何尝不如这蝉一样,悲鸣的最后只有无情。
一辈子斡旋于牛李两党派的争斗中,何其的痛苦,何其的落寞,一腔烦闷无处诉说,只能化为一句句可歌可泣的诗词中。
当然,面对着官场的无情,李商隐依旧保持高尚品德,就如蝉一样,尽管树无情,可仍挡不住蝉的啼叫。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或许清清白白,在李商隐看来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