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除了老陈醋和为数达几百种的面食以外,还有不少地方曲种、杂戏和武术。

在榆社县,每逢节假喜庆之日,就会看见城乡四处的男女,数十数百,身着红绸大衣,手执一种号为“霸王鞭”的道具,或舞或跳,左甩右敲。老乡手中的鞭杆上,系有玲珑的铜铃和精细的绸穗,在复杂的“四点法”敲击声中,鞭随人舞,人借鞭势,脆响声声,红男绿女们憨厚、纯朴的脸上洋溢着小康的满足和平安世道的喜悦。

殊不知,他们手中飞舞的“霸王鞭”源自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位本土英雄手中的指挥马鞭。

山西榆社霸王鞭(飞舞的神鞭山西榆社)(1)

石勒 画像

唰唰脆响声中,那样不可一世的后赵王朝,似乎就在瞬间的挥甩之中完全幻化为历史的烟尘。

石勒,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山西榆社)出生的羯族人。

石勒的祖父,根据《晋书》中记载,名字是耶弈于,与石勒的父亲“并为部落小帅”。耶弈于,应该是波斯语的eelkhany,现代一般译为“伊儿汗尼”,意思是游牧部落首领。

据此判定,他们这一家很可能是西域胡人昭武九姓中的某一支属,可能是康居(羌渠,曾居于今新疆塔什干地区)人,语言应该是属于伊朗语系,属于入塞匈奴十九种姓中的一种。

山西榆社霸王鞭(飞舞的神鞭山西榆社)(2)

石勒 画像

他们的样子,“高鼻、深目、多须”,应该是欧罗巴人种之一。由于内迁日久,到石勒这辈,已经完全沦落为替当地汉族地主扛长活的佣工,可以说是真正的贫雇农无产阶级。

从七八岁起,石勒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赤脚在田里干苦力。当时这个苦孩子除相貌怪异外(羯人高鼻深目),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只是在累得贼死回家吃饭时,蹲在茅草房的炕角,端着大碗,常常向母亲抱怨说自己听到有战马嘶鸣、金鼓擂击之声。

对此,石母不以为然,劝他说:“你干活太累,耳鸣罢了,不是什么不祥的征兆。”

山西榆社霸王鞭(飞舞的神鞭山西榆社)(3)

石勒 画像

当时,乡村相士们纷纷夸赞石勒相貌不俗,一般人皆嗤之以鼻,唯有同村的郭敬和阳曲县的宁驱二人,都认为石勒必非俗子。这两个人虽是财主,对石勒倒很照顾。

十四岁时,身骨壮健的石勒为人雇做脚夫,曾贩运东西到洛阳城内的上东门。

大概是劳累数日,刚刚饱餐一堆胡饼,石勒腹圆肚饱之际,兴奋地大吼。恰值东晋高门贵族王衍乘轿经过,看见怪模怪样的一个大身板少年在那里乱叫,就对左右人讲:“刚才那个胡族小孩,观其音声相貌很奇特,恐怕将来会成为动乱天下的祸害。”

山西榆社霸王鞭(飞舞的神鞭山西榆社)(4)

石勒 塑像

于是,他命人快马返回,想抓住石勒。

集市已散,往来人多,石勒早不知混到哪个沟垄地边去歇着了,并很快被大清谈家王衍淡忘得无影无踪了。

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3),并州地区发生饥乱,石勒与当地为人佣佃的杂胡们纷纷逃亡,自雁门流落到阳曲,依附从前的雇主宁驱。

当时,各地兵将趁乱,纷纷捆缚流散胡人,卖去外地赚几个小钱花花。当地的北泽都尉有一次率部伍“清户”,抓了好几百号人,闯入宁驱的庄园。幸亏宁驱把石勒藏在米囤里,使这位羯胡逃过一劫。

山西榆社霸王鞭(飞舞的神鞭山西榆社)(5)

石勒 画像

依石勒魁梧的身板,是上好的奴隶料子,肯定会被军爷们卖出双倍的价钱。

眼见阳曲一带军人四处抓人,宁驱保他一回难保二次,石勒便想去纳降都尉(官名)李川那里投军。当兵虽苦,总是持枪抡刀抓人的主儿,不会被人当作奴隶卖掉。

走到半路,又饥又渴的石勒狼狈不堪。喘息间,遇见从前同村的财主郭敬,石勒泣拜,自言饥寒。郭敬见到小伙子石勒不成人形的样子,对之流涕,忙把准备弄到城里卖好价钱的货物就地贱卖掉,为石勒买些吃食和衣物。

山西榆社霸王鞭(飞舞的神鞭山西榆社)(6)

石勒 画像

数个胡饼落肚,身上又多了几件棉袄棉裤,石勒缓过心神,脑子转动得勤快起来,对郭敬说:“现在并州饥荒严重,守穷就肯定饿死。周围的诸族胡人没东西可吃,可以哄骗他们,说带领他们去冀州找饭吃,趁机卖掉他们。这样,既能赚钱,也可为这些胡人找条活路。”

郭敬觉得此计可行。石勒雄心勃勃,拜别郭敬,准备到李川军中献上此计,赚他个盘满钵满。

哪知,才走了几里地,晋朝的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的军士已在四处搜寻流散的杂胡,准备把他们卖掉以换取军需。

军士们远远看见一个相貌丑怪的大家伙低头笑着走过来,就一拥而上,把正盘算着一个人能卖多少钱的石勒逼在原地。这下倒好,石勒自己未及卖别人,先被别人卖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