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是国人的一大传统。族谱也与地方志、国史一起构成了一个系统性史料体系,帮助现在的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如今,虽然总体修谱频率已经大不如前,但仍有不少热心人致力于此。

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现时的修谱比过去笔墨誊写要便捷的多,然而有一个困惑,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困惑就是:修谱力求全,但出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这点,此时应该怎么权衡呢?

其实,这个困惑的背后,体现的是老一辈人“较真”的责任心。笔者就曾听栖霞牟姓一位老者讲述,当年修谱时,他风闻百里之外的海阳某村有一支牟姓人,担心属于同宗而修谱时遗漏,毅然打车前去探访,敬业执着令人感叹。

现实中,像刚才说的牟老先生这样的情形不在少数,但还有很多人是心有纠结,迟迟难以下笔。这种情况,清代乳山(当时属宁海)一支沙姓人修谱时就遇到过。

明末张姓立村(修族谱时这个困惑应如何解决)(1)

这支沙姓人居住在下沙家村(乳山市崖子镇境内),相传祖居地在涝口村,明代迁此,清初又析出田家一支。

虽然传说如此,但苦于没有文字族谱,世系难以详考,有心族人常以此为憾,沙元庆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下沙家村沙姓十一代孙,从咸丰末年开始,他就筹划修撰下沙家及田家、蓬家夼这一大支沙姓的族谱,但准备了十多年,却一直没有开始下笔撰书。原因他在族谱序言中说的很明白:“细阅全宗,有可考者,有不可考者,因而潜心咨询,迟之又久。”也就是说,修谱力求详细,只要有一处不详,就始终如鲠在喉,难以释怀。

正在心结难解之际,古现村(海阳市郭城镇西古现村,距离下沙家村不远)一位于姓友人来访。沙元庆和他聊及此事,于姓友人劝他说:“难诚难矣,然不可因难而止。可否有一权道焉,知者详焉,不知者阙焉。不然,释今不图,无论今所不知者,后此更不可得而详。即今所能详者,后此且不可得而知,愈久不愈难乎。”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如果因为眼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不把已经弄清的信息写进族谱,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以前不明白的地方,后世不太可能弄清,就连现在知道的信息,如果没有文字族谱作为载体,也很有可能在后世失传或者讹传。因此,权衡之下,应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写进族谱,将不明白的地方注明空缺,等待后世考证。

明末张姓立村(修族谱时这个困惑应如何解决)(2)

这位于姓友人的一席话,让沙元庆突感释怀,于是他很快联系族人,开始编撰族谱。到了同治末年,族谱修撰编成,手抄本一直流传后世,让如今的下沙家人,了解到自己的根源所在。

明末张姓立村(修族谱时这个困惑应如何解决)(3)

而修谱之前的这段心路历程,沙元庆也写在了族谱的序言当中。这些话不仅勉励着沙姓后人,对于其他的修谱者来说,也于心有戚戚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