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

一、文字演变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2)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3)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4)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5)

二、姓氏读音

拼音:yǔ

注音:ㄩˇ

旧繁体字/异体字:

汉字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忄

简体部首: 忄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6)

禹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9

笔 顺: 撇竖折横竖折竖横捺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7)

五笔86:TKMY

五笔98:TKMY

UniCode:U 79B9

四角号码:20227

仓颉:HLBI

GBK编码:D3ED

规范汉字编号: 1575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8)

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禹域(指中国的疆域)。

姓。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本义:虫名。《说文》:“虫也。”一说为龋虫) 远古夏部落领袖。姒姓,名文命,鲧之子

禹、 汤被之矣。(禹、汤(都)遭受过。传说夏禹曾经遭到九年水灾,商汤曾经遭到七年旱灾。被,遭受。)——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尧、 舜、 禹、 汤…皆应运而生者。——《红楼梦》

(2) 又如:禹功(夏禹治水的功绩);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域为禹迹);禹启(夏禹及其子启);禹鼎(大禹铸的铜鼎。象征国家的命运,代表九州,代表中国)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元和姓攥》称:禹氏,夏禹之后,支庶以先祖谥号为姓。传说禹为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因治水不利被责。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改变治水方法,终于将洪水制服。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为继承人。舜帝死后,禹继位夏部落联盟首领。

在大禹后裔中,禹氏一支以祖上的谥号为姓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附庸国鄅国,属于以国为氏。鄅国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城北八公里处的南坊镇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个封国,因是周公旦所封的夏后氏之裔,故称鄅国(禹裔之邑)。后被鲁国所灭。考古学家在鄅国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从两周至汉朝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残片和铜戈、铜、箭镞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传即为鄅子之墓地。

鄅国灭亡后,鄅子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鄅氏,后来去邑为禹,称禹姓。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9)

源流三,源于回族。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陕西省安康市的恒口等地。

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后嗣为其始祖所立墓碑记载:“始祖禹开云,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顺治年间,跋山涉水,来到兴郡安邑(陕西安康),住在梅子铺东、越河西岸(越岭关)。”

源流四,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禹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五,羽氏改姓禹,据《元和姓纂》上声九虞称:羽氏,河南,魏《官氏志》弗羽氏后改姓禹氏。

羽姓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拓跋部羽弗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羽弗部族人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羽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一些羽姓人将“羽”改为"禹‘’是可能的。

源流六

萭氏,楀氏在古姓氏书籍出现,已经很难见到了,据历史学家何光岳的见解此两个姓氏都是禹姓的一支。 【注】何光岳 《夏源流史》。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0)

四、得姓始祖

大禹。禹姓姒,名文命。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帝舜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夏后。禹的后代子孙以先祖谥号为氏,尊大禹为禹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在2013年人口统计中排305位。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据湖南邵东《团山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太白公自西晋咸宁年间(公元275年)由江西泰和肇基湘中邵邑。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子孙遍布湖湘川黔等地。

据韩国《丹阳禹氏族谱》记载,始迁祖禹玄在高丽初年从中国东渡到丹阳定居,高丽(고려)是中国元朝时期的行政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禹玄在1014年(高丽玄宗5年)中了进士,任正朝户长,追增为门下侍中平章事。

据历史文献《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一支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自然村落。到了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禹氏小孩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因此,禹斗宝被后人奉为始祖(中兴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后裔中的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产生了一位光前裕后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禹之鼎,从而使该家族令世人瞩目。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1)

据《河南荥阳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闻政公于明宣德年间(1429年),由浙江余姚江桥村迁徙到河南汜水虎牢关,已传至22世。

中国山西的寿阳县,江苏的阜宁县,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县崇山铺、团山镇,河南省的泌阳县、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新乡市原阳县,云南省的弥渡县(多依)、凤庆县、通海县、昌宁县,安徽省的和县、砀山县、萧县芦屯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贵州省的黎平县、兴仁县,重庆市的永川县,山东省的莱州市、临沂市西南庄村、小郝埠村、蒙阴县、泰安市岱岳区、禹城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湖北省的钟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河北省阳原县,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六、家谱文献

团山禹氏续修族谱,纂修时间 : 清咸丰九年(1859)始祖太白,晋代人。

团山禹氏三修族谱,纂修时间:清宣统元年。本谱系寿房支谱。支祖崇寿,太白四十世孙,元末明初人。卷首一谱序、目录、凡例、圣谕、簪缨录、三修名纪、收谱字号、齐家规训、服例、服制图、编排志,卷首二宗祠图、祠记、捐祭田记、捐田名纪、庵院图、庵院记、试馆记、祭文等,卷首三祠图、祠记、坟图,卷首四传、寿序,卷一垂丝图,卷二至十四世系,卷末补遗、添丁图、没丁图,卷尾抚继图。书名据版心题。

团山禹氏四修族谱, 1946年 四十三册。

团山禹氏五修族谱, 1995年 一百零一册 。

陇西堂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荥阳禹氏族谱, 四修本, 始迁祖禹闻政,明代人。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2)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国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中国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中国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中国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中国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中国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中国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中国江苏南京一带,此后作废置的用途。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3)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陇右堂。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间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惜阴堂:因大禹珍惜寸阴时间而命名。

此外,还有敦素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临沂禹氏字辈:“立得传方化 文光锡汝亭 志在承先守 尚可存嘉庆

河南省新蔡县禹氏字辈:“开朝文学 兴连举校 培定加深 记世永耀”。

湖南邵东团山禹氏字辈,原编排:沐天应元崇宗祖,永佐朝廷富世兴,再加(嘉)安邦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续编排:忠孝光前列,诗书启后长,精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新编排:礼仪腾辉达,昌盛仰先芬,群杰延千纪,文武耀敦伦。

河南柘城禹氏字辈:“万茂庭殿自风建志(安)”

河南禹氏一支字辈:“一功殿宗德”

陕西安康回族禹氏字辈:“文晓高金富贵(秀)高(继)世思正”。

云南通海禹氏字辈:“庆联增永”

四川甘支、浙江绍兴禹氏字辈: “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振家邦”。

山东泰安禹氏字辈:“志灿少作连敦朴继世泽俊秀目恩博”。

禹氏一支字辈:“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传芳化”。

河南叶县一支字辈:“学志本德广,修道一心清,廷相恒运柱,论剑庆长风”

江苏江都禹氏一支字辈(相传迁徙自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耀大庭士遐兆乔开维在克良继永其昌”

禹氏河南泌阳县一支字辈(明朝万历年间由浙江余姚迁入):“梦锡昌德 中典化文 书公殿定 建业铭勋 修和平成(前20辈)”

古风姓氏好听的一个字的(禹-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14)

九、姓氏名人

禹显,金朝人。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前来攻城,四次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祥,明代仁寿县知县,处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禹之鼎,清代画家。康熙中任鸿胪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的手笔。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