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会不自觉的打开句读,读一些喜欢的句子,或摘记,或背诵,也总能从一些金句中找寻到心灵的汤药,或励志,或解惑,或轻松,或愉悦,有时柳暗花明,有时沁人心脾,有时又如世外桃源般脱俗。总之,每次读到好句,总忍不住多读几遍。

读着读着,就忘记了时间,幸好晚间有足够的时间,就这样安静地读着。

到了时间你就一定要上场,人生就是这样。(坂本龙一)

步入成年的可怕之处在于,我们会被迫意识到,绝对没有人在乎我们。我们必须亲自处理所有事情,弄明白整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巴克曼 《焦虑的人》)

为了保持自我肯定,我们至少需要从一个人身上获得亲近的、鲜活的、可见可感的、近在咫尺的爱。 (茨威格)

不要停下,即便你不认识路。为你指明路的,不是停止,而是前行。(阿多尼斯 《门后的童年》)

每一段话,都是那样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令人回味!不禁在想,能写出这样的句子,那该是有多么的智慧,又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才会让这样的句子如此鲜活。

忍不住继续翻页,去阅读品味那未曾翻到的句子。

要继续调整心性,安静读书,一步一步按计划完成工作,然后就可以更加幸福。这个道理真简单,但是我从没看见谁做到过。(马雁 《读书与跌宕自喜》)

读到这段,心中波澜无限。调整心性,安静读书,让人生获得幸福的简单道理,却很少被做到。

想想颇有道理,在这个科技高速发达的新时代,又有几人能够静下心来,安静读书。即使每天能抽出些许时间读书,但也总会被各种因素所打扰。

人人都说读书好,人人皆知最是读书能致远,太多关于读书的美好的句子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可是人们却还总是倔强的因各种理由远离读书。

读书,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常听人抱怨老天不公,社会不公,却很少看到这些抱怨的人们,去翻开书本,找寻原因,提升自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焦虑,开始迷茫。工作或是生活,就像没有灵魂的枯草,找寻不到希望。工作中遇到问题焦虑,生活中遇到难题迷茫,每一天都在这样的状态中心思越来越重,总也找寻不到救赎的稻草,一如既往地不曾改变。而这些原因的出现,归根纠底,就如杨绛先生所说的:“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多么智慧的话语,一语直击人心,所有的迷茫皆因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能改变思维。当你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并循着书中的故事去反观自己的故事,或许你就会从书中的某个点,发现柳暗花明,让你豁然开朗。原先的想法,原先的思维,也会让你在不断的读书中去改变。

读书万般好,只是人人都知,却很少人人皆去读。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们却总愿舍弃黄金屋,舍弃颜如玉,而心甘的去无休止的抱怨,无厘头的迷茫。

这就有些说不通了,为什么这么简单而又浅显的道理,人们却不愿接受呢?或许也是因为书读的少吧!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读书最好的目的在于,你会发现凭借自身阅读构建起来的小世界,能以体恤似的温柔消解自身的苦难。

我想,这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最好的幸运,如此简单而幸福。从今天起,从此刻起,迷茫的人们,请你捧起书本!去静心阅读,去积聚力量,去发现读书的确幸美好吧!

读书可以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愉悦(发现读书的确幸美好)(1)

网图侵删

#头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