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可是历来争议也很大:“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到底指什么?

观点主要有三种,即睡床、井栏和胡床。

而这三种观点,恰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古诗解读方法,即字面解读、文化解读和写作解读

这三种解读法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劣?下面就以《静夜思》为例,为您详细分析。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也可以看看自己更喜欢哪种方法。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得是(床前明月光的床)(1)

明月

1、字面解读:简单方便,但容易忽略信息

字面解读,是根据文字表面的含义来解读,其依据通常是读者自己的认知,也就是以读者的视角来品读古诗。

这种解读法,不用深究每个字的含义。

床,当然就是指睡床,这首诗很好理解:诗人躺在床上睡不着,看到月光穿过窗户照射在房间的地面上,就好像铺了一层霜,于是他起床来到窗户边,抬头看到皎洁的明月,低头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您看,这种方法的优点非常明显:简单方便,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来查资料,读者只要能说服自己即可。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读者与诗人的认知(包括生活环境、文化知识等等)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不字斟句酌,很容易忽略诗人特意留下的某些关键信息。

比如这首诗,霜一般只会出现在室外,为什么诗人会把月光误认为是霜?

如果只是因为霜与月光的颜色很相似,就更没有必要写“霜”了,因为月光已经足以让人产生思乡之情。

按这种解读法,“疑是地上霜”这一句就太多余了。

您仔细琢磨琢磨,看看是不是这样?

而事实上,这一句非常重要。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得是(床前明月光的床)(2)

古井

2、文化解读:能积累知识,却容易忽视脉络

文化解读,是一种字斟句酌的读法,需要反复查资料,弄清楚每个字的含义,再结合文化知识和写作背景,串联出诗中描写的场景,从而推断出诗人的感情,其依据主要来源于文史资料。

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解读方法。

通过查资料,“床”有“井栏”的含义,比如“后园凿井银作床”,“玉井金床转辘轳”等等。

那么,李白这首诗中的“床”也是“井栏”的意思么?

如果就是指“井栏”,那说明诗人在庭院中,“疑是地上霜”就暗示出诗人在庭院中待了很久,从上半夜一直待到下半夜,同时还能烘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串联整个场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愁。

您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从古诗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比如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学习诗中的典故或精炼语言,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等),同时还能够较准确地读出诗人的感情。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通过诗中的意象,读者可以直接推断出诗人的感情,因此诗歌的脉络,很容易被忽视。

首先,诗人的感情变化很难读出来。

比如这首诗,通过“明月”和“霜”两个意象,可以直接推断出诗人有深深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场景变化也值得商榷。

比如这首诗,诗人先看到地面的月光,再抬头望月,然后再低头思乡,这个场景变化就有点让人费解:既然已经看见地上的明月光,还有必要再写抬头望月么?

场景变化与感情变化,是否存在关联呢?

还需要读者进行逻辑分析,理清其中的脉络。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得是(床前明月光的床)(3)

明月

3、写作解读:能读懂诗人的写作构思

写作解读,是指在文化解读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梳理出整首诗的场景变化,再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找到诗歌的脉络,从而读懂诗人的构思,其依据是场景变化符合逻辑,并且影响了诗人的感情变化。

我们来层层分析。

(1)诗人明明已经看到了地面的月光,他为什么还要抬头望月?

因为诗人产生了错觉,感觉地面铺了一层霜,为了证实到底是月光还是霜,他才抬头望月。

(2)我们继续追问:他既然已经明明白白看清了月光,为什么还感觉是霜呢?

您想想看,如果只是因为月光是白色的,他根本没有理由产生这种错觉。

因此,我们进行逻辑分析可以推断出,诗人同时感受到了寒冷。

(3)但这里还是有一个疑问:诗人一直在月光之下,月光没有消失,如果他一直清醒的话,怎么会怀疑是霜呢?

只有一种解释:诗人本来睡着了,突然冷醒,再看到了地上白色的月光,这才产生了错觉。

(4)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室外睡着呢?

这就可以倒推出“床”字的含义,是指胡床,类似于我们现在可以折叠的躺椅,可以坐也可以躺,携带比较方便。

据此,我们还可以推断出:诗人夜晚躺在胡床上,在室外乘凉,说明这是夏天。

我们梳理一下整首诗的场景变化:夏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躺在胡床上,在室外乘凉,结果睡着了,到了深夜他突然冷醒,看到地面白色的月光,瞬间产生了疑惑,天气这么冷,到底是月光,还是霜?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抬头望月,结果看到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思乡之情顿时喷涌而出。

从这个场景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本来并没有思乡,当他看到圆月之后,才顿时产生了思乡之情,这就是诗人的感情变化。

这很简单,但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人为什么会抬头望月?

就是因为“疑是地上霜”。

如果他没有怀疑地面铺了一层霜,他就不会抬头望月,自然也不会产生思乡之情。

睡觉醒来的一瞬间,诗人产生了错觉,然后他巧妙借助这个错觉,由明月过渡,引出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诗人的写作思路。

可见,写作解读的优点是: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从而读懂诗人的写作思路。

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读一首古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得是(床前明月光的床)(4)

明月

4、总结

我们对这三种解读方法的优劣做了一个总结。

(1)字面解读

优点:简单方便,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

缺点:容易忽略诗人留下的某些关键信息。

(2)文化解读

优点:能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

缺点:诗歌的脉络,很容易被忽视。

(3)写作解读

优点:能够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读懂诗人的写作思路;

缺点:花费的时间太长。

了解了这三种方法的优劣点,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读诗,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您的业余时间有限,又想多读一些诗,适合选择字面解读,能够说服自己即可。

如果您有一些业余时间,又想从古诗中学一些文化知识,非常适合选择文化解读。

如果您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又想要了解诗人的写作思路,可以尝试写作解读。

我还可以告诉您,一旦您喜欢上了写作解读,不需要任何人认可,每读完一首诗,你都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同时您还会深切地感受到:古人写诗,竟然可以写得如此之巧妙!

那么,您平常喜欢哪一种读诗方法呢?您觉得自己的读诗方法,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