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纸有关的美文(童年与纸为伴纸是有生命的)(1)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比较困难,我的童年记忆就是拿纸当玩具。从折方元宝开始,我喜欢上折纸。没有纸我就捡点别人不用的烟盒,折成我喜欢的东西。”现年60岁的刘建林自幼喜欢美术,从5岁开始,他就尝试折叠创作,至今已坚持50余载。刘建林表示,折纸是他最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式样,多年来的坚持使他的折纸作品形成了严谨而灵动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主题鲜明,传统折纸也有自创新品,按系列分为军事系列、动物系列、生活系列、工具系列、鲜花等,按数量统计不计其数,仅今年就已折了近千件作品。

旁人看起来只是一张普通的纸,在刘建林看来,纸也是有生命的。不论是眼前所见,还是心中所想,刘建林的折纸可就地取材即兴创作,人物创作信手拈来。说着,刘建林选择一张彩纸,经过他一双巧手的撕、搓扭、折叠、粘压,一黑一白两只栩栩如生的天鹅便跃然眼前。

院史馆陈列着他的兵器模型

“值得我骄傲的是陆军导弹学院院史展览沙盘里陈列的那些兵器模型,那是我费了好大功夫制作的。”刘建林说。

1983年至1998年,刘建林在部队的那段日子,培养了他坚韧的军人风格,他的心灵手巧在战友间尽人皆知。

“当年,我接到院史展览筹备任务,展览沙盘里的各种微缩兵器模型都由我负责。为了把各种兵器细节还原,每天我都研究怎么折能展现出兵器的特点。比如坦克上面的旋转炮台,我就尝试了几十次,最终成功组合。”他介绍,普通的折纸要一两百个步骤,有一些微型折纸更是繁琐,不但手法要细腻,折起来也更复杂,最少要几个小时,多则要耗上几天。

“当年我设计制作的微型兵器系列算是我折纸的巅峰之作。”说话间,他展示了折叠的潜水艇、战斗机、军舰等。

老人折得轻松,折出来的图案又那么形象逼真,“首先把一个正方形的纸做两次对角折,一定要边角对齐,不然后面就会走形……”他讲着折气球的要领。

纸里乾坤大,技艺广传承

一张白纸在指尖翻转,几分钟,就变成了兔子、坦克、茶壶……现在,刘建林每天都要进行折纸创作,这是沉浸在兴趣爱好中的巨大满足。

在他的餐厅,一张长方形桌子摆在中央。剪刀、胶棒、花镜、笔、尺子等工具和规格不同的纸张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每天一半的时间,刘建林都会静下心来研究折纸。“最近我准备创作鲜花系列,在手机上每天查阅鲜花种类和样式,我再慢慢研究创作。”他的床头柜上也摆放着同样的一套工具,有时睡梦中灵感乍现,他会起身拿起枕边的纸折上几张。

新人结婚折喜字,国庆节折国旗、国徽,七夕节折玫瑰花,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折玩具,刘建林的日常生活因为折纸变得多彩。

刘建林表示,将纸张赋予生命力,每一件让人们称奇叫绝的折纸作品的背后,凝聚着创作者无数次的观察静思,一张纸上要进行百次、千次的折叠操作和折叠空间上的逻辑分配,要按照复杂步骤和多种手工技法的要求,进行创作。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就是造纸术,我们和纸有着不解之缘,折纸作为传统文化也要进校园进家庭,我会将它传承下去。”

2021年6月,刘建林受邀到“学习强国廊坊学习平台”开设空中课堂,专门传授手工折纸技艺,目前录制了多个授课视频。

刘建林不断创作,有时还带自己的作品走进校园课堂,宣传折纸艺术:“我想对‘都能当折纸达人’进行推广,广泛参与和互动才是传承的体现。”

刘建林:

花样折纸叠出生活百味

本报记者 马颖劼

“雄壮的公牛、神态各异的十二生肖、展翅高飞的雄鹰……都是我折的宝贝。”刘建林招呼大家看他的作品。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折纸,让人感觉进入到动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