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文乔斌礼)(1)

“昔日桃花源,今日白鹿原。”这是人们对白鹿原的赞美。的确,白鹿原不但具有极佳的田园风光,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地。

如果你驱车来到前卫镇西南角的社火名社——布村,在乔家街道路碑的北边,有一座古朴的青砖门楼,门楼上有砖刻的简易门匾:“半耕半读”,这是赵家老庄;村机井水塔西二排南边的第一家,则是现代式房屋建筑,西式门楼上有“耕读传家”的精致门匾,这是一年轻后生的家。在这个村民小组里,随处可见同一含义的门匾,古今皆有。可见,耕读传家的生活理念和治家之训在这里源远流长,世代不衰。

“耕读传家”凝结着古老农耕文化、中华传统思想的精华,它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根基是耕田种地,用以解决衣食之需;在这个物质基础上才能够读书学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及生活哲理,因而被人们信奉和广泛传播。然而,在解放前,土地私有,属于小农经济体系,加之生产力落后,土地主要靠大量人力、畜力耕种。农民们即使长年累月地精耕细作,也未必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所以,农家人只能重视耕,而轻视读。他们认为,耕是必做之事,读则是可有可无的。那时,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读书只是一种方向和愿望而已。况且那时农村的私塾规模很小,接收容纳不了多少学生,穷人的孩子很小就开始从事生产劳动,于是就形成了大多数农家子弟目不识丁的状况。

解放后,土地公有,大集体劳动。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温饱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但村村有学校,人人都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因而,在农村出现了耕读并举的新风貌,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文盲、半文盲的状况,使得农民的后代子孙成为耕读传家的新一代,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和创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加之,21世纪前后,国家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民子弟普受惠益,重读意识前所未有。完成义务教育以后,不少农家子弟上高中、读大学,甚至出国深造,文化程度逐渐与城市孩子不相上下。

耕读传家,不仅仅是一个农家成员中有耕者、有读者,更重要的是耕者必须善于学习、传承专门的农耕文化知识。例如,我国农历与二十四节气同行并举,属于古代农耕文化的精华,需要传承;各种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技能及收获、储藏的方法需要传承;古代农耕者的人文道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忠孝廉耻,需要传承;优良的村风民俗也需要传承。而现代农业的科学种田方法,新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大棚蔬菜、水果大面积经营则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新兴的农产品网上销售更需要知识更新和大胆尝试。

耕读传家之耕,是衣食之源的养家之父;耕读传家之读则是文化道德的孕育之母;耕读传家之家是国的血肉细胞。耕读传家永远不会过时,旧的社会制度对它有所束缚,新的社会制度在不断刷新、增补它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