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雨女无瓜”(与你无关)为首,网友们迅速地整理出一份摸仙堡语录。从单词到短语,从特殊称谓到例句运用,应有尽有。熟读以下内容,大家都能秒变摸仙堡人,成为互联网口糊届的弄潮儿。
都说这届年轻人变老,是从不认识热搜明星开始的。而最近大家又发现,不认识热搜明星算什么?连刷屏的表情包主角都不认识才是最可怕的。
这位让林更新也一脸蒙逼的蓝衣法师,曾经也是不少人童年中的“九亿少女的梦”,他就是童年神剧《巴啦啦小魔仙》中的男主角游乐王子。当然,现在他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游ne娃子。
2008年首播的《巴啦啦小魔仙》,可谓当代青年童年回忆中的一股泥石流:可以召唤彩虹的七彩发色、塑料审美水平的服化道、可能连五毛都没有的特效……如今看来依然是槽点满满。
在这部宛如山寨版《美少女战士》的神剧中,最魔性且最具传染力的莫过于各种让舌头打结的变身咒语:巴啦啦能量-呼尼啦-魔仙变身!巴啦啦能量-沙罗沙罗-小魔仙全身变!古娜拉黑暗之神-呜呼啦呼-黑魔变身……
感受到这股巴啦啦能量了吗?
这些发音奇怪、语调诡异的读音,被称作“口糊”。
口糊指的是一种间歇性刷屏网络的隐藏梗,主要是由于语速、语调和口音等原因而造成的口齿不清式发音。最常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塑料普通话。
而全员口糊的摸仙堡,其塑料程度堪称集各种塑料普通话之大成。
摸仙堡方言速成指南
1分钟从入门到精通
在《巴啦啦小魔仙》的剧情里面,游乐王子总是穿着一身蓝衣,戴着面具。作为一个标准男主角,他无疑也掌握了能在女主小魔仙小蓝受到伤害时,及时挺身而出英雄救美的技能。久而久之,小蓝就对他非常好奇。
某一天在教室门口,游乐王子和小蓝面对面站着,一个典型的浪漫偶像剧画面。然后小蓝就问了一句,“为什么你老是戴着面具啊?”游乐王子静默几秒,高冷地回答道:“雨女无瓜(与你无关)”。
于是万恶之源就这样诞生了。
以雨女无瓜为首,网友们迅速地整理出一份摸仙堡语录。从单词到短语,从特殊称谓到例句运用,应有尽有。
豆瓣鹅组还有热心网友做了摸仙堡口语一分钟速成指南。熟读以下内容,大家都能秒变摸仙堡人,成为互联网口糊届的弄潮儿。
背完上面的单词短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要想学透摸仙堡这门语言,其实还是比想象中要困难嗲。
摸仙堡语最大的特征,在于说话不利索,总像是几个音重叠拧巴在一起,舌头总是捋不顺。
究其原因,是因为摸仙堡人讲话时,连读和吞音的情况十分严重,也就是常说的吃字。
掌握了吞音连读,你就基本掌握了一半摸仙堡语的发音特征。“自己”要读成“寄”,“自行车”要读成“竞车”,“这样子”要读成“酱紫”,是不是有股莫名的熟悉感扑面而来?
除此之外,摸仙堡语里几乎没有后鼻音,这是摸仙堡最大的秘密。
不知道是不是摸仙煲自己人?发个后鼻音来听听就知道。
想要打入摸仙堡内部,第一步需要把所有后鼻音缩短一至两个音节,变成前鼻音或是单元音。于是“ang”要发“an”或是“a”的音,“样子”成了“亚子”;至于前鼻音也不能幸免,也需要继续缩短读音,所以才有了“雨女无瓜”。
当然也有例外,有时候不该有后鼻音的,摸仙堡反而会强制加上。你猜“汤狼”是什么意思?
至于其他的“塑料成分”,真是算也算不清:nl不分、平舌音翘舌音不分、各种韵母随意替换……
那些年你耳熟能详的塑料普通话,摸仙堡语都能为你送上。
怎样才算是完全掌握了摸仙堡语?当你再也无法流利读好“刘奶奶送榴莲牛奶给柳奶奶”时,请尝试正确翻译出以下内容的普通话版。
四倍口音四倍快乐
全员口糊是怎样形成的
每个网友通过学习都能成为摸仙堡人,但游呢娃子却只有一个。
在剧中贡献了塑料普通话教科书级别般示范的游乐王子,有着一口捉摸不透的奇妙音调。
你永远不知道下个字他会发哪个音,根据谈话场景不同而随性转调,平添一股喜感。
但看看游乐王子的饰演者的背景资料,这一切突然间就变得合情合理了:袁奇峰,出生于台湾,成长于广东,毕业于广东省粤剧学院。
只在台湾生活到5岁,袁奇峰就随家人搬到大陆,由于父母忙于生意,他被送到海南与外公生活,9岁又随父母到了广东汕头。
台湾 海南 广东,造就了袁奇峰谜一般的口音基础。
而他在剧中时常出现的儿化音,袁奇峰将其归结于自己来到广州后的经历。当时他结交了一些东北朋友,与东北口音的结合,造就了“这个亚子”的“游乐王子”。
袁奇峰的语言经历,也许能够解答一个困惑网民多年的问题。把一个东北人、一个台湾人、一个广东人关在一起,诞生出来的口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烫嘴
当然,如今魔仙堡摇身一变摸仙堡,除了功不可没的游呢娃子以外,全剧中几乎就没几个人说的是标准普通话。
比如令人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摸仙堡里的大祭司,扎心摸仙(占星魔仙)。其扮演者项洪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科班出身,按理说演出经验十分丰富,普通话不该这么塑料。
但俗话说得好,同一个剧组,同一种发音。游乐王子踩过的坑,她几乎一个不落地全踩了一遍。nl不分、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
反派的名字古娜拉究竟有多少种念法?扎心摸仙告诉你大概能有上千种吧。
首播于广州南方少儿频道的《巴啦啦小魔仙》,本来就是由一班广东人制作出来。而剧中的演员大多数来自华南地区,后期也没有请专业人士配音。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来自口音大省的演员凑在一起,简直就是神仙打架的场面。
受限于时代、审美、制作能力、经费成本等问题,《巴啦啦小魔仙》确实能轻易挑出一大箩筐的毛病。但在当年,制作方仍对它抱以厚望。
哈利·波特都要听不下去了。
“英国有哈利波特,中国有巴啦啦小魔仙。”这是出品方奥飞动漫对这部以魔法变身、魔法穿越为主题、52集电视剧的定位。
11年过去了,魔仙堡没能成为中国版的霍格华兹。但变成摸仙堡后翻红的它,就像袁奇峰微博所说的一样,大家开心就好。
能火起来
因为它真实得可爱
雨女无瓜究竟有多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一些数据。
根据@微热点显示,“雨女无瓜”的72小时最高热度值是40.75,是名副其实的网络热词。
而在搜索引擎方面,“雨女无关”已经是默认词汇,也创建了相关的百度百科词条。
至于相关的视频在各大平台都拥有着极高的播放量。单是@桃子啊Taozii的视频在B站就已经达到了377w播放量,弹幕数量近1w。
抖音上关于#雨女无瓜的话题播放量达到4.9亿,评论区网友的互动量非常高。更不用说多次喜提热搜的微博,随便一搜都是雨女无瓜的表情包。
但是,摸仙堡语的金句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雨女无瓜”能上热搜呢?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巴尔特进一步阐释了索绪尔的观点,能指是我们通过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形成的心理概念。
当能指指向新的所指时,就创造了神话。
雨女无瓜就是这样产生了新的所指。最先发掘出雨女无瓜梗的up主吴木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认为这些词汇能够流行,最关键因素在于“可爱和真实”。
它们是反精致的,一切都带着粗砺的真实。“直击人们的童年记忆”,up主吴木木-这样说。
当“与你无关”变成“雨女无瓜”,叛逆的“要你管”换上略带俏皮的“要你寡”。这些来自年轻一代温柔而又无声的反抗,在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宣泄出口的当下,确实是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
《The Room》剧照
托米·韦素执导并主演的史诗级烂片《The Room》 日后成为了一部邪典传奇,受到观众乃至专业影人的热爱。
大明星詹姆斯·弗兰科就是众多簇拥中的一员,他甚至将这其改编成电影《灾难艺术家》并入围了奥斯卡。
影评人万乐在分析之所以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毫无疑问是烂片《The Room》能够被观众拥戴,是因为“它撞上了群众心理的防线,成了它们感情的宣泄口。”。
“一部独自观看十分钟都坚持不下来的烂片,在人与人的某种牵绊之下,竟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港版译名更直白地告诉你:烂片也能称王。
就像《The Room》连续上映的十余年来对着屏幕扔勺子的观众一样,《巴啦啦小魔仙》的成年观众也在评论和弹幕中陷入狂欢,并将狂欢通过表情包和鬼畜视频散播到其他圈层。
它所存在的意义,仅仅就是给那疯狂的人群一个狂欢的理由。
至于影片演什么,谁会在乎?
✎作者 | 王中中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