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一词,出自《易经·系辞》。

易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魅力在于策数的推演。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用数字来表达和归纳演绎世界了。

数,有奇数、有偶数,有“天地之数"、有“大衍之数”。

"天地之数",《易传》有明确解释。

而"大衍之数五十",如何来历,几千年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大衍之数五十”,也是易学研究里争论较多的地方,很多易学大家对此都有论述,但尚未有定论:

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曰:“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

马融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

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

朱熹曰:“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杭辛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数,既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金景芳曰:“‘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古书可能脱‘有五’二字。”

乾坤谱曰:“大,音太,衍,展开。大衍,太极展开之意。”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大衍之数五十”之出处《易经·系辞》原文:

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

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像两;

挂一,以像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

故再扐,而后卦。

——(天为阳,地为阴;阳数为奇,即一三五七九;阴数为偶,即二四六八十)

天一,地二(天数一,地数二);

天三,地四(天数三,地数四);

天五,地六(天数五,地数六),

天七,地八(天数七,地数八),

天九,地十(天数九,地数十)。

天数五(天之数奇,一三五七九,奇数,天得其五),

地数五(地之数偶,二四六八十,偶数,地得其五),

五位相得(天数五和地数五 相称/相得益彰),

而各有合(而五奇五偶之数各有匹配)。

天数二十有五(天数五位相加,其和数为二十五),

地数三十(地数五位相加,其和数为三十)。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地之数/天数地数 总共,有五十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所以成其变化而 运行/往来屈伸 其聚散离合啊)。

大衍之数五十(「天地之数五十五」大衍之数/天地推演变化的数 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其用数四十九/以《易经》推演预测,蓍策需备有五十支蓍草,而用其中四十九支蓍草,虚空一支不用,以象征太极)。

分而为二,以像两(占筮时将其中四十九支蓍草任意分为左右两份「分握两手,左手一份象征“天”,右手一份象征“地”」,以象征天地两仪);

挂一,以像三(从右手中取一支蓍草挂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指间「用以象“人”」,以此形成象征天地人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先用右手分数左手中的蓍草,以每四支一组,以象征四季运行);

归奇于扐,以象闰(将左手余下的蓍草「其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若无余数,则取出四支」,挂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指间,以象征闰月)。

五岁再闰(五年两次闰月/五年之间出现两次闰月),

故再扐(所以再以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右手余下的蓍草「其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若无余数,则取出四支」,挂于左手「中指与食指」指间),

「两手中的蓍草余数其规律为:左余一,则右余三;左余两,则右亦余两;左余三,则右余一;左余四,则右亦余四。第一次揲数蓍草后,左手指间的三组蓍草数目或为“五”或为“九”/非五即九,则所余蓍草数目或为“四十四”、或为“四十”,至此,完成了蓍草演算的第一步,古称“第一变”」

而后卦(而后再反复揲数所余蓍草以占卦)。

〖“一变”之后,去除左手指缝间三组的余数,再将所余的四十四或四十支蓍草,按“一变”的方法和顺序进行推演为“二变”;

“二变”之后,左余一右必余两,左余两右必余一,左余三右必余四,左余四右必余三,故两手余数之和非四即八,则所余蓍草数目或为“四十”、或为“三十六”、或为“三十二”;

“三变”之后,两手所持的蓍草余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然后将蓍草余数除以四:得到或九、或八、或七、或六(九与七为阳爻,八与六为阴爻)。

由此三次演变而得到初爻(阴爻或阳爻),阴爻记为“- -”,阳爻记为“一”,并且记下数字(或九、或八、或七、或六)。

一个卦共有六个爻。

以此类推,如此“重复”五次,得到由下往上的其他五爻。

一卦六爻共需十八次演算,为“十有八变而成卦”。〗

附,校译详解:

相得,相配、相称,(《易·系辞》:“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五位,指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易·系辞》:“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高亨 注:“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数相加,其和数为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数相加,其和数为三十”);

合,匹配、配偶,例句“天作之合”(《诗经·大雅》),(《康熙字典》:“合,又配也。《诗·大雅》天作之合。《前汉·货殖传》蘗麴盐豉千合。《注》师古曰:蘗麴以斤石称之,轻重齐则为合。盐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为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

凡,总共,例句“计凡付终”(《管子·版法》);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句校译不同于其他译本:行,运行;

鬼神,此处指天地间精气之聚散变化,(《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此句校译不同于其他译本:大,本义:大小的“大”,(《康熙字典》:“大,小之对。《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经》: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阴阳者,气之大”);

衍,通“演”,演变、推演、演述;(《康熙字典》:“衍,又曼衍,无极也。《庄子·齐物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

“大衍”,天大地大,大衍,指天地之衍、天地推演;

“大衍之数”:“之”,本义:出、生出、滋长,此处之意引申为“变”(变化、改变),(《康熙字典》:“之,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观卦)变为‘否’(否卦)也”);

“大衍之数”,指天地推演变化的数,无论“天数”(二十五)还是“地数”(三十),“五”皆居中不变(详见《河图》、《洛书》),(“戊己自居生数五”,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吕氏春秋·季夏》:“中央土,其日戊己。”高诱注:“戊己,土日。土,王中央也”),“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地之数/天数地数 总共,有五十五),因此“大衍之数”(天地推演变化的数),为“凡天地之数”(五十五)减去不变之数“五”而成“五十”。

《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 韩康伯 注引 王弼 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

用,本义:使用、采用;

“卦一以象三”之“卦”,挂、悬挂,(《康熙字典》:“挂,《疏》卦之为言挂也,挂万象於上也”);

揲,按定数更迭数物,分成等分,多用于数蓍草占卦,以卜吉凶,例词“揲蓍”;

“归奇于扐,以象闰”之“扐”,意为手指之间;

再,本义:第二次,引申指两次,例句“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故再扐,而后卦”之“扐”,意为古代数蓍草占卜,将零数夹在手指中间;

“而后卦”之“卦”,占卜用的符号,引申指占卜。

《易经》自面世以来,一直为中国读书人之必读教材,在春秋战国等时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的、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中国科举时代,《易经》更是各级学子考试的基本科目和必考教材。

因历史原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国内大学院校专业改革中,曾一度取消了《易经》课程的学习与研究,但《易经》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可谓生生不息。

在当代,对《易经》的学习、研究、传承、发展,正方兴未艾、欣欣向荣。

我们学习《易经》,如同在人生的旅途上,拥有了地图和导航仪。

拥有地图和导航仪,虽不能改变山川丘陵之路况,但或许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途径出发、行走、休整和再出发。

易经,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易经,愈久弥香,历久弥新。

本学堂微薄之力,在此与大家分享国学经典,共同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一份力量,

为人类文明增添一份温暖,为促进社会和谐尽一份责任。

易经天地大衍之数的由来(一米阳光国学浅谈易经之)(1)

易经天地大衍之数的由来(一米阳光国学浅谈易经之)(2)

易经天地大衍之数的由来(一米阳光国学浅谈易经之)(3)

易经天地大衍之数的由来(一米阳光国学浅谈易经之)(4)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