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门而入″不仅仅是对孔子的评价,而且也是个事实。
给孔子当弟子可是痛并快乐着,学习起来感觉特别累。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虽然超级牛,但他的精力都放在了整理《六经》上,他可再也没有时间写专门的教材了。这样一来,学孔子思想就需要通过《六经》学。
《六经》那可是当时的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啊。这学起来多难啊,其实这还不算真难的,更难的还在后头呢!
孔子整理《六经》不能脱离传承,不能歪曲文献,不能随意创造,但整理工作毕竟要有立场、有原则、有方法,怎样在不歪曲传承的基础上又能“接着″表达好自己呢?孔子发明了一个好方法。
例如孔子写《春秋》有句话叫“郑克段于鄢″,首先这句话讲了个历史事件一一郑国的国君亲弟弟造反,于是国君把他给干掉了。其次,孔子这句话用了个字“克″,而不是“征″伐的“征″,这就是在暗示历史事件背后另外有历史背景。造反事件其实是国君故意“欲擒故纵″搞出来的。孔子认为他们俩是狗咬狗一嘴毛,所以用“克″。这个字眼我们还可以分析出好几个意思。
孔子的一句话可以包含好几层意思,一方面说明孔子没有瞎编,另一方面孔子自己的思想也讲明了。这种撰写文章的方法,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来讲,“春秋笔法″写作方法,用得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他脑子里复杂的天才思想弯弯绕,都能夠简约而不简单地全面记载下来。15万字的《六经》浓缩整个中华文明,靠的就是这个方法。这种写作习惯,成了儒家甚至后来所有中国人的风格,一句话可以表达好几个意思,且耐人寻味去吧!
但对孔子的弟子来讲就只能哭了。他们不只是要读《六经》,还要天天研究天才老师的“春秋笔法″,到底老师一句话里包括几个意思?到底自己学歪了没有?天天如此,真的很累。
学孔子思想,意味着要分两步走。
第一,先要学习浓缩中华文明精髓的《六经》。
第二,在《六经》的学习中再去反复体会“春秋笔法″,这样才有可能领悟真正完整的孔子思想。要完整把握孔子的思想,一个字“难″啊!
孔子思想继承是个超级大难题,面对这个难题,孔子的直系弟子绝对都很头疼:老师这么牛,不好好继承太可惜了?但是老师这么牛,不知怎么继承啊!
怎么办?凉拌呗!大家只能发挥集体智慧,团队的力量了。第二代弟子与第三代弟子经常开会讨论总结,好在这72个弟子也大多是天才,大家群策群力,应该是到了孔子的孙子子思手上,完家了“儒家思想核心要义大纲″,这就是《论语》,它是儒家三代天才的集体创作。
《论语》尽管不是孔子本人所写的,但它全部是对孔子的解读。《论语》是儒家内部自己总结的孔子思想的精华,是孔子思想原理集成,也是孔子思想学习指南。
《论语》是入门手册,也是核心原理,学习儒家思想,可以用《论语》打基础,从《论语》出发,而且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回到《论语》找灵感,最终的理解是否准确一定还要拿《论语》来检验。
《论语》可谓集三代儒家众多天才思想之精华,浓缩《六经》要义,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春秋笔法″的纲质性地浓缩记载,勾勒了中华文明的总体全貌!
我是云淡风清1883506。我每天会分享黄向军老师的国学课程,请关注我!请在评论区留言所有国学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