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裴淼,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波普尔对科学的认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波普尔对科学的认识(教师作为研究者)

波普尔对科学的认识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裴淼

编者按:4月25日至26日,《“互联网 同步课堂”鲁疆远程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在新疆乌鲁木齐顺利开展,课题专家组成员就课题研究情况召开研究座谈会并进行实地考察。光明网对相关发言进行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作为研究者”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学校本位的教师研究如火如荼。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往往青睐的“大”课题、“大”问题;校外专家主导的学理性研究、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师实际工作场域和经验,甚至会成为教师的负担。如果回归教师的本职和专长,成为教师研究必须要解决的瓶颈。

“研究课”是基于并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聚焦学生学习需求和问题,教师团队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研讨,针对问题设计、实施、检测不同以往的策略,并用阶段性和过程性数据论证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促进教师问题定位、策略选择、数据跟踪分析、批判性合作反思等研究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不同于学院派的研究思路,波普尔循环(Popper Cycle)主要包括三个环节:P问题提出,TT试验性策略/理论,以及EE问题清除)。它帮助老师直接对焦学生课堂学习中可观察到的问题,试错不同的策略,在清除问题的过程中呈现改进效果,同时关注到新的问题,启动下一轮循环。

借助波普尔循环,教师首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真问题并操作性地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其次,教师们主动寻找理论中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实践开始对话理论,并将理论自行带入实践进行检验;再次,更因为循环始终围绕学生学习展开,学生的学习力、学科素养和相应的非认知素养也得到不断的关注和提升。

,